2017成都积分落户基础指标和分值是怎样的?2017成都积分落户
2017成都积分落户基础指标和分值
合法稳定就业积10分,合法稳定住所积5分、参加社会保险积6分、连续居住年限(每满一年积5分)。
2017成都积分落户申请材料
1、用人单位申报的须提交
(1)《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2)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和居民身份证;
(3)劳动(聘用)合同;
(4)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证明材料;
(5)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
(6)合法居住证明材料。
2、个人申报的须提交
(1)《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2)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和居民身份证;
(3)劳动(聘用)合同,或登记地址在成都市的工商营业执照;
(4)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证明材料;
(5)合法居住证明材料。
成都落户积分配偶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今年1月11日《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拟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试行期为2年。征求意见稿显示,积分标准分值为120分,居住证总积分达到标准分值,才具备申请积分入户的资格。
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多少可以入户
100分有申请资格完成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申请需要满足前置条件,准备申请材料,并按办理步骤进行办理
一、前置条件
在成都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并办理成都市居住证的境内来蓉人员
二、申请材料
1、《成都市居住证积分项目申报单》
2、申请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劳动(聘用)合同,或登记地址在本市的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等)(原件和复印件)
4、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证明材料(含上网打印的缴费信息)(原件)
5、合法居住证明材料,自有住所提供不动产权证或房屋所有权证(配偶名下的房屋同时提供结婚证);租赁住房提供住房租赁合同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原件和复印件)
三、办理步骤
1、? 领取并填写《成都市居住证积分项目申报单》
2、? 按照本人实际情况,准备相关材料(详情见: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指标体系一览表)
3、? 到居住证签发地的区(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积分受理窗口现场办理积分申请区(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地址和咨询电话
4、? 当年 9 月 15 日,通过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公众服务平台网站查询本人积分结果
四、注意事项
1、? 申报时间:每年 6 月 15 日至 7 月 31 日
2、? 申报地点:居住证签发地的区(市)县政府服务中心设立的受理窗口
3、? 积分申请材料除上所述外,申请人有与积分加分指标项目一致的情形还应提供对应的材料,并在申报时一次性提交
如有疑问可登陆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公众服务平台 查询相关内容,或拨打服务电话: 028-86408110
参考资料:积分申报(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公众服务平台)
成都怎样申请积分入户
在成都市有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并办理了成都市居住证的境内来蓉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申请积分入户。
根据《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四条 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并办理成都市居住证的境内来蓉人员,可以申报积分。
第五条 居住证积分每年申报一次,申请人于当年6月1日至7月31日进行申报。除个人贡献指标注明的情形外,其他指标项的申报材料积分计算截止时间均为当年5月31日。申请人应在居住证签发地的区(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受理窗口申报积分。申请人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模拟估分及预约申报。
扩展资料:
《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九条 积分标准分值为100分。居住证总积分达到标准分值,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具备申请积分入户的资格。
(一)持有本市居住证(有效期内);
(二)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
(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连续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年以上;
(四)无刑事犯罪记录及未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
第十条 申请人在居住证签发地的区(市)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的受理窗口申请积分入户。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市政府——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先要办理居住证,然后每年好像是有两次申请积分的时间,好像是积分满100分了 就可以申请落户,积分条件自己在网上查积分入户
根据《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在成都市有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并办理了成都市居住证的境内来蓉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申请积分,并根据积分申请办理入户或按积分享有相应的公共服务。成都“积分入户”政策 官网
申请人申请居住证积分入户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持有本市居住证;(二)男55周岁以下,女50周岁以下;(三)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定连续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年以上;(四)无刑事犯罪记录及未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
积分指标包括:缴纳社会保险、合法稳定居住、教育背景、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梯度转移、急需紧缺工种(职业)指标、个人贡献、鼓励创新创业、年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个人违法犯罪记录以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12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