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 成都读小学需要的手续
  2. 在成都读小学需要什么条件
  3. 成都小学入学房产证要满一年吗
  4. 成都读小学户口有什么要求

成都读小学需要的手续

法律主观:

近来有许多人都对成都年读小学需要什么有哪些条件比较感兴趣,但其实大多数人对成都年读小学需要什么有哪些条件都不太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一、本地户口入学准备材料及条件1、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同一户籍的本区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2、该户籍登记点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有效证明原件(即法定监护人实名所属及全权所有的房产证)。如果户籍登记点对应的产权证明不是父母而是祖辈的,需要提供房管局开具的无房登记记录;3、适龄儿童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4、儿童预防接种证;5、父母身份证;二、入学原则按照“两个一致”优先的原则,先安排与法定监护人户籍地一致、且户籍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再根据登记入学人数和学校资源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家庭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相符的适龄儿童入学。三、报名登记方式2019年,中心城区(不含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公办小学本市户籍的一年级新生入学,继续实行网上报名,在登记点审核确认的方式(报名网址等将通过《成都市2019年小学一年级新生网上报名公告》适时公布)。郊区新城除暂不实行网上报名外,其余流程与中心城区一致。成都市中心城区包含: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四、关于入学年龄的要求根据《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通知>的通知》(川教函〔2019〕113号)“确保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年满六周岁儿童入学。在此基础上,由各市(州)或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具体明确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日期”等相关要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年满六周岁(2013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出生)儿童入学,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学校学位情况和适龄儿童数量等,确定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日期,并制定具体入学实施办法。上面的内容就是小编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成都年读小学需要什么有哪些条件做出了详细介绍。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有疑问,可以咨询相关网站或者部门!如需要更多的法律解答,可在线咨询律师!

在成都读小学需要什么条件

本地户口入学准备材料:

1、适龄儿童与法定监护人同一户籍的本区居民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2、该户籍登记点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有效证明原件(即法定监护人实名所属及全权所有的房产证)。

如果户籍登记点对应的产权证明不是父母而是祖辈的,需要提供房管局开具的无房登记记录;

3、适龄儿童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儿童预防接种证;

5、父母身份证;

备注:每张复印件必须父母签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需递交的证明资料

1.申请人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和本区《成都市居住证》(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的务工人员

可提供《成都市居住登记证明》);

2.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与学生同一户籍的居民户口簿,或其他法定监护关系证明材料;

3.申请人与成都市中心城区内用人单位签署的劳动合同,或在中心城区内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纳税证明;

4.申请人提供截止5月31日,已在本市连续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满12个月的证明(且申请入学当月处于连续缴纳状态);

5.截止5月31日,申请人已在居住证上地址连续居住满一年的相关证明(如下);

①自购房者: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或购房合同,并提供《房屋信息摘要》

②居住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自购房者:提供房产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

③租住房屋者:需提供《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或《租赁备案管理》。

④租住公租房或廉租房者:提供租房合同。

⑤租住单位集体宿舍者:提供该单位集体宿舍的房产证明及单位出具的实际居住证明。

拓展资料:

1、劳动单位必须是五城区和高新区(微博)

2、居住证在哪个辖区,去那个辖区街道办办理

3、居住证和房产(无论任何性质房产)必须同一辖区,否则无法任何辖区无法办理。

中国教育在线:(盘点各地小学入学都需要哪些证明)网页链接

成都小学入学房产证要满一年吗

为切实做好来蓉就业人员和本市跨行政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自申请当年的5月1日上溯12个月,已在该区(市)县连续居住满一年(如申请人《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凭证》、房产证等

一、适用对象来蓉居住就业人员和本市户籍跨行政区域居住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在成都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用本通知。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为一个区域

申请方式

申请人登陆“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上传相关资料,提交入学申请。

成都读小学户口有什么要求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成委发〔2010〕23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就学。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凡年满6周岁(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出生)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应当免试就近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坚持以县为主、属地管理原则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

(三)坚持户籍与居住地一致的入学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个别学位紧张的学区,暂按一套房屋就近优先解决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其他迁入的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各区(市)县要建立和完善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工作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

三、工作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

1.小学入学

由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持适龄儿童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划片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入学登记的适龄儿童人数超过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的,可采取划片微机排位方式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户籍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2.初中入学

自2012年起,由小学毕业生法定监护人持学生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报名登记或由学生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报名登记情况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监护人在登记报名结束后提出小学、初中入学登记申请的,或划片微机排位后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

学生办理转学由其法定监护人持学生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向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生户籍和所在区域学位状况统筹安排就学。

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入学或转学。

四、工作程序

(一)小学入学

每年6月第一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入学登记公告,并公布学校新生入学班数;第二周,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按要求到指定的登记点报名登记;第三周,公布入学登记名单。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于7月15日前完成划片或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8月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二)初中入学

每年5月第二周,为小学升初中报名登记时间;6月第二周,统一公布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班数;7月第二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完成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7月25日前,到升学的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市)县要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根据实有学位,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二)各区(市)县要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成办函〔2008〕165号)精神,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原则上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三)各区(市)县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监督,实行“阳光入学”。成立由学校、乡镇(街道)、社区等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计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结果等相关政策和重要信息向市民公布。

(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新生要随机均衡分班,并对外公布分班名单,不得设立“实验班”、“重点班”等。

(六)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就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问责。

(七)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