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保障部发布了《中国技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随着各地抢人的升级,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年内11地放宽了户籍限制。
年内放开10余地落户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青海、青岛、昆明、湖北、呼和浩特、郑州、佛山、南京、福州、泉州、漳州等11个地方发布了放开落户政策。
近年来,青海全面放开了城市定居限制,允许常住居民及其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在当地申请定居,促进城市定居零门槛的实施。
7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6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提出,通过全面放开定居限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地融入城市。
6月11日,湖北明确表示,城市定居限制将深入放宽。取消武汉市外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机制。
5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系和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放宽郑州中心城区的定居条件,全面放宽郑州中心城区以外的定居限制。
5月初,佛山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
今年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文件,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对于城市周边四个城镇,持有居住证的人只需缴纳6个月以上的社会保障即可落户,不再有年龄和学历限制;实施农村大学生自由落户政策。
此外,呼和浩特全面放宽人才安置限制,取消直系亲属安置条件;放宽人员安置条件和单位集体家庭设置条件。福建许多地方放宽了结算门槛,福州全面放宽了结算限制,没有教育、年龄、就业和创业限制。其他省市人员可以申请结算,减少集体家庭设立的条件。漳州的政策与福州如出一辙。
放为什么开户节奏加快?
据公开报道,2019年,内蒙古、海南、广西等地提出全面放开落户。自2020年以来,江苏、山东、河南等地也提出全面放开落户,加上江西、吉林、云南、青海、宁夏等省,目前已有15个省提出全面放开落户。此外,石家庄、昆明、南昌、银川、福州、济南等6个省会实现了零门槛落户。
各地放开落户限制步伐加快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从大背景来看,加快落户是贯彻中央户籍改革精神的有力举措。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到2022年逐步消除城市定居限制的目标,要求有效有序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除个别大城市以外的城市定居限制。
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也明确提出,要有序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在接受中信精卫客户采访时表示,许多地方的开放和放松代表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户籍制度逐步完善和取消;二是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日益稀缺。背景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和快速儿童老龄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此外,从教育培训结构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与实际或就业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王广州说。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放开落户的地区基本不是一二线城市。厦门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丁长发指出,这些城市表面上是为了吸引人才,事实上,最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留住和吸引人才。一方面可以弥补当地制造业等行业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促进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很重要。
未来谁会跟进?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晨欣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常住人口不足300万的城市基本取消定居限制,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超过1亿。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孙中伟教授告诉中新经纬客户,未来的城市竞争就是人口竞争。人口流入意味着劳动力和购买力的增加,经济和社会更具活力,人口流失总体上会导致经济衰退,特别是年轻、熟练和消费者的流失,从而导致地区经济衰退。
哪些城市能吸引更多的外来劳动力,就能在区域经济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孙中伟说。
根据智联招聘研究小组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从人才吸引力指数来看,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排名前三,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排名前十。由此可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仍然是吸引人才的最佳选择。
未来哪些城市会跟进放开落户限制?王广州认为,这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规划。他预计,经济发达的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将陆续跟进。
丁长发还认为,对于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放开落户会更加谨慎,500万~人口1000万的特大城市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放开,人口不足500万的城市一直鼓励放开户籍制度。
孙中伟说,自由定居必须考虑人口分布的区域平衡。仅从城市利益的角度来看,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等城市外,其他城市也可以自由化,但省会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大规模自由化会议对其他城市产生挤压效应。
来源:中新经纬客户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