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拾东西,翻出家里的户口本,顺手打开看看。这一看,还真勾起我不少回忆。看到户口本第一页那个“户别”栏里,清楚地写着“家庭户”三个字,心里头还挺感慨的。
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工作落在一个还不错的单位。那时候年轻嘛啥也不懂,单位给办手续落户口,稀里糊涂地就办。拿到手的是一张薄薄的卡片,不是咱现在家里这种本本。那张卡片好像叫“常住人口登记卡”,上面我的信息倒是全乎,但户头是单位的集体户口。
那时候就觉得,这集体户口,听着好像也挺正规,但总感觉有点儿“飘着”。为啥?
- 第一,没本儿。手里就一张卡,平时都放在单位人事或者一个啥人才中心统一保管。你要办点啥事儿,比如结婚登记、办护照啥的,得提前去借出来用,用完还得赶紧还回去。挺麻烦的,感觉自己这户口不像是自己的,倒像是单位的财产似的。
- 第二,不踏实。总听老员工说,这集体户口是跟着工作走的。你要是换工作或者离职,这户口就得迁走。迁回老家还好说,要是想在城市里换个地方落,那手续就更复杂。感觉就像是临时的,根儿不在这儿。
我在这城市待几年,攒点钱,家里也帮衬些,咬咬牙买套小房子。这下可不一样!拿到房本的那一刻,就觉得心里踏实多。紧我就琢磨着把户口迁出来,落到自己房子这儿。
办这个事儿的过程,我现在还记得挺清楚:
第一步,先去单位把我的那张户口卡给借出来。还得让人事给开个同意迁出的证明,盖上大红章。
第二步,拿着房本、身份证、户口卡、单位的证明,还有其他一些材料,去我房子所在地那个区的公安分局办证大厅。那个人叫一个多,排队就排好半天。
第三步,轮到我,把材料递给窗口的民警同志。人家仔细核对一遍,问些基本情况,比如房子是不是我的,实际居住地是不是在这儿之类的。确认没问题后,就给我办手续。
第四步,手续办完,旧的那个集体户口的卡片就收走。然后,民警同志给我一个新的、墨绿色的小本本。打开一看,户主是我自己,地址是我房子的地址,最重要的,在“户别”那一栏,清清楚楚地印着“家庭户”!
那一刻,怎么说,就感觉自己真正成这个家、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不再是以前那种“集体”里的一员,而是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的户口。
现在这户口本就放在家里,虽然平时不怎么用,但心里知道它在哪儿,就觉得特别安稳。后来我结婚,老婆的户口也迁过来,再后来有孩子,孩子的户口也落在这个本上。看着户口本上的人一个个多起来,这种感觉,跟以前那个集体户口的卡片,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户口本上的“家庭户”三个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分类,更像是一种归属感和稳定感的象征。它意味着你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根,有基于血缘和婚姻建立起来的、实实在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