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下来没事,就琢磨着咱们老祖宗那些事儿。特别是听到老一辈偶尔提起那个啥“都甲户口”,还老跟咱们姓白的挂钩,心里就痒痒,总想搞明白这到底是咋回事。
一头雾水地开始找
一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我就先问家里几个长辈,他们也就知道个大概,说是老早以前官府给编的名册,跟地有关系。但具体是哪个朝代,怎么个编法,都说不太清。得,看来光靠口传不行,得自己动手查查。
自己动手,到处翻翻
我就开始琢磨,这“都甲户口”听着就像是古代户籍制度的一种。我就顺着这个思路去网上扒拉信息,不去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就找些看着靠谱的说法。翻不少资料,慢慢有点眉目。
原来,这“都甲”主要是明朝那时候搞的一种户籍管理办法。你想,那时候刚打完仗,国家要稳定,得把人管起来,地也要分下去让人种。就把老百姓按“里甲”这么编起来,多少户一个“里”,多少里一个“甲”,或者反过来,具体的细节各地可能还不一样,但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户”就是指一户人家,“口”就是指人口。
“都甲户口”说白,就是明朝时候给老百姓登记的一个身份证明,这个证明还跟你家分的地、住的地方绑在一块儿。相当于那时候的身份证加房产证(当然没那么复杂),官府靠这个收税、征兵啥的。
跟咱们姓白的有啥关系?
查到这儿,我就想,为啥老听人说“白氏都甲户口”?难道咱们姓白的祖先,在明朝那会儿是被统一安置,编进这个“都甲”里的?
我又接着查。看到有说法是,很多姓氏的始祖,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比如像府谷那一片儿,他们当年迁过去的时候,就是被官府按这个“都甲”制度给安排下来的。官府给你划块地,你就落在那儿,你的户口就编在当地的“都甲”里。久而久之,这个“都甲户口”就成你家族扎根那个地方的一个标记。
人家一问“你家都甲户口是哪儿的?”,就是在问你祖上最早是在哪个地方落户、编入户籍的。对于咱们姓白的来说,如果祖上是在明朝被安置、编入某个具体“都甲”的,那这个“白氏都甲户口”就成咱们家族来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顺带手,我还看看咱们白姓的起源,说法也挺多:
- 有说是上古炎帝时候有个叫白阜的大臣,治水有功,后代就姓白。
- 还有说是颛顼帝的后代,有个叫白公胜的,他的后人也姓白。
这些源头都挺久远的,跟“都甲户口”这个明朝的事儿比起来,那是老祖宗的老祖宗。但解一下总没坏处。
搞明白,心里踏实点
折腾一圈,总算是把这个“白氏都甲户口”给捋明白。就是明朝的一种户籍制度,跟咱们祖先的迁徙、定居、土地分配紧密相关。它不仅是个历史名词,对咱们这些后人来说,更是追溯家族源流、解乡土历史的一个线索。
虽然过程有点费劲,东找西看的,但搞清楚这些,感觉对自家的根儿又解深一点,心里也挺踏实的。以后再听人说起,咱也能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