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隔代落户上学
#男童骗光奶奶5万元积蓄# 成都的胡婆婆发现,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5万多块只剩下200多,原来钱被10岁的孙子花掉了。孩子念小学4年级,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情感的缺失。他们往往会特别焦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也很差。
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
培养独立能力:爷爷奶奶不能像孩子的父母那样管束娃,以至于很多隔代教育的娃做事情都比较拖拉懒散。不能把孩子惯的太随意,平时要形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制定严格的规则。
金钱管理:钱财上不能太疏忽,有很多父母为了补偿孩子会给娃寄回来很多的钱,爷爷奶奶更是宠溺着,这样就形成了孩子奢侈挥霍的习惯。平时多给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的故事,告诉娃大人挣钱不容易,让他对钱有概念,这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沟通交流:父母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比如说以微信视频或者是打电话的形式。问一下孩子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努力去学习文化知识,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关注@凌晨妈妈育儿 ,一起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吧!
“隔代抚养”新焦虑:姥姥带娃成“主力”,奶奶去哪儿了?
新华社成都10月18日电题:“隔代抚养”新焦虑:姥姥带娃成“主力”,奶奶去哪儿了?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赵丹丹、陈弘毅
孩子多由姥姥带、姥姥带娃更顺心……记者在成都、福州、长春等城市小区调查发现,进入“二孩时代”,姥姥、外婆逐渐成为城市带娃的“主力军”,“奶奶去哪儿了”折射“隔代抚养”新焦虑。
(小标题)城市小区姥姥带娃更“流行”
“姥姥等我”“姥姥抱抱”“外婆牵牵手”……记者在城市里多个小区采访发现,从孩子口中喊出的“姥姥”“外婆”非常普遍。
“我们家大宝5岁、小宝1岁,现在都是外婆带,宝宝们从小就跟她一起玩,我们夫妻也省心。”成都市民何女士说。
记者在成都高新区几个小区走访发现,外婆带娃非常“流行”。“我们小区大概一半的有娃家庭,几乎都是外婆在带娃,有的奶奶也来帮忙,但只带一小段时间,主要还是依靠外婆。”成都高新区一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说。
福州市民江女士今年30岁,有一个女儿,平时女儿也由外婆带。“有句话叫‘妈妈生,姥姥养,奶奶定期来观赏’,我觉得这句话还蛮贴切地形容了我们家的情况。”江女士说。
记者在长春市多个小区采访时看到,怀抱孩子在楼下遛弯的有八九成是老人,其中又以姥姥居多。
长春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告诉记者,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她除了看孩子还帮做家务,白天小心翼翼地带孩子,生怕出什么问题,晚上还要带孩子睡觉,经常起夜哄孩子,累得有些精神衰弱。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小标题)三大原因让奶奶带娃越来越少
记者调查发现,身在外地、喜欢以权威自居、害怕产生婆媳矛盾并有可能升级等原因让奶奶带娃越来越少。
——公婆在外地,姥姥、外婆成为带娃首选。记者调查发现,在城市里,妻子是本地人、丈夫是外地人是不少家庭的构成,这就让姥姥、外婆自然而然地成为带娃的第一选择。
“我公婆在外地,身体也不太好,每次过来要坐7、8个钟头的火车,不好让他们来回折腾,我妈隔得近,带娃也方便。”成都市民李女士说。
——亲妈带娃更亲,避免产生婆媳矛盾。“跟自己妈妈比较好说话,孩子哪里带得不好,有不同意见就跟妈妈说,妈妈也不会生气,即使生气了也能谅解;跟婆婆交流就有所顾忌,看不惯她带孩子的方法也不好意思说,只能通过老公去沟通。”福州市民郑佳说,婆媳相处肯定和自己妈妈相处不一样,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在带娃上就更容易产生矛盾,身边不少闺蜜也有同样顾虑。
——奶奶带娃“主人意识”强,缺乏同理心。儿子是自己养的,媳妇是儿子找的,一些婆婆喜欢以权威自居。事事以宝宝为重,忽略宝妈的辛苦。“我婆婆喜欢熬催奶汤给我喝,在她眼里,孙儿的‘口粮’才最重要。只要对下奶有利,就不太管我吃不吃得下去。”成都宝妈尤女士抱怨说。
(小标题)姥姥、奶奶都不应被“捆绑”,老人带娃只是临时替补
“进入二孩时代,老人其实是充当了一个临时替补的角色。”长春市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栾本立说,有时候老人对第三代的溺爱已经超出了理性范围,两代人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会造成孩子的认知畸形,这是目前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栾本立表示,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和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我国“隔代抚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相当比例在童年时存在个性缺陷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李云歌在临床门诊中发现,因为奶奶带娃造成婆媳关系紧张,一些家庭因此产生心理隔阂,不得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李云歌说,奶奶和姥姥都是疼爱孩子的,否则也不会施以援手。帮助带娃身体上的劳累尚能尽量克服,心理的疲累却很难摆脱。有时出于好心,会与儿媳在育儿观念上产生一些分歧,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委屈。
“婆媳关系历来被说成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妻子对婆婆带娃有担心和顾虑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阻止奶奶参与到正常的育儿之中,婆媳之间应该增加沟通和理解。”李云歌说。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孕妇学校讲师宋艳说,时代环境不同,个人经历各异,婆媳之间在育儿方面产生分歧在所难免,双方要多体谅。媳妇可以想象婆婆能把丈夫培养出来的能耐,同时提醒自己要多担待;婆婆也要多跟媳妇沟通,不要强求改变彼此的习惯,让相处更融洽。
一些二孩父母还希望有关部门建立规范化的婴幼儿托管机构,让年轻父母多一些选择,同时将老人解放出来。(完)
“隔代抚养”新焦虑:姥姥带娃成“主力”,奶奶去哪儿了?
成都九日游即将结束!可谓是忧喜参半!
乌鲁木齐旅游公司和保险公司联谊活动480元九日畅游成都!有云南九日游,成都九日游的,张家界九日游。
很多人听说都不敢相信,怕是个坑!怕旅游公司,保险公司合伙挖坑!但便宜的游费又让人心动!我就是那个心动的人!
2号晚上八点从新疆乌鲁木齐新客站检票查48小区核酸进入候车,车站候车厅那是一个人多啊!
北京时间22.00火车准点发车,拖着行李箱找到自己的中铺,看着狭小的床铺时时不想爬上去,好久没有坐过火车,睡过上铺和下铺,唯独没有睡过中铺。
十点熄灯了,洗漱完毕还是要上床的,上了几次就是爬不进去。还差点掉下来,我真的好笨啊!来的同伴坐在过道都是各种提醒,最终硬生生爬进去了。导游让手机关机,躺在床上不能玩手机,那就好好睡觉吧,呼噜声
声中我开始睡觉了,半夜一翻身长腿一伸差点整个人飞出去,吓得半死,人一下清醒了,再一低头,对面下铺的男人在床边坐着,又把我吓了一跳,仔细一看是五岁小孙女在睡觉,爷爷在守护着,真是隔代亲啊!
一天两夜的人在火车旅途终于在成都站暂时告一段落了。出了站,排队做核酸出站,速度也是有序进行,很快做完就被大巴车接走,去不了成都市区就去了最安全的峨眉山山角附近的酒店,说一下四川人民真的很实在很热情,饭菜真的太好了,我参团旅游第一次吃的团餐如此的好。去峨眉山年轻的女导游很卖力很用心讲解峨眉山典故,佛教的起源,风水,属相禁忌,如何佩戴玉器等,游客们听的好入迷。我知道这是销售前奏做铺垫。
晚上入住在峨眉山卷舒堂度假酒店真的很好啊!感觉很舒服,回家的感觉。
第二天开始去参观玉器店,去的路上导游那是一个游说啊!要给四川人民做点贡献,她也得要业绩,没业绩也要下岗,突然很反感,大家都鸦雀无声了,也不回应,导游是越说越离谱了,要求每个分出来的家庭都要买。第一次感觉强买强卖,难道就因为团费便宜就一定要买东西吗?我也是做销售的,突然感觉有点乞讨的感觉。进了店导游跟着每个人,劝说让人买东西我们车上20个人里最大的一对夫妻不愿买,搞的很不愉快就要离团。导游上车就是一顿轰炸,说她业绩最差要下岗了。
云南的导游影响了整个云南旅游行业,难道成都也要这样了吗?这次来了一百多人,一个因为疫情一是导游的销售,成都真的非常美,特别是九寨沟美得让人陶醉,就是这样的销售让人受不了,后面又换了一个导游,那服务更是周到,游玩了九寨沟,到藏家吃牦牛火锅篝火晚会自费项目180一个人,虽然吃不来但是吃饭伴有载歌载舞晚宴达到高潮,篝火晚会更是热情澎拜。热闹结束回到酒店导游细心送来了红糖醪糟鸡蛋汤圆,真的很贴心也很收心。
天亮吃了早餐,坐上大巴又去参观橡胶制品超市,讲解员那是很卖力啊,我也在游说中买了一对乳胶枕779元。回来的路上,导游又是说了同样的话业绩很差,又做了车销售,推销当地的小吃。三包牦牛奶片100元,一包牛蹄筋,一包跑山鸡,一包牛肉干三包单买70元,三包都买是200元,20个人几乎人人都买了200元,300元不等。我也买了300元。买吧,买了回去送亲朋好友吧。来了一趟不带点东西感觉有点不是那么回事。唯独就是导游的这种推销方式让人很反感。美丽的成都不要让这样的导游破坏了。购买东西是自愿。不能说旅游费便宜我们就要买个几千几万,,那以后谁敢再来。
去四川最遗憾的是没有吃上成都有名的火锅!没有去春熙路看美女帅哥。没有去宽窄巷子走一走吃吃小吃。
九号做完核酸匆匆又踏上了回新疆乌鲁木齐的列车。一觉醒来朋友圈炸了。乌鲁木齐又在早上八点按下暂停键。
社区咨询报备服务周到。我们希望明天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回到自己温暖的小窝。赏够了美景,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家。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人间烟火的生活!等再在自己待够的的地方待够了,赚了钱再去别人待够的地方赏美景吃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