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7落户情况
成都市近几年的发展
文|漩涡
过去十年,成都栉风沐雨,砥砺前进。
用一个简单的数据来见证,成都十年间取得的成绩:经济总量翻了3倍、常住人口增加了581.9万、人均收入增长了2.5倍….定位由西南中心一跃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能级得到显著提升。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全市12区、5市、3县,谁进步最大?
进步前十都有谁?
十年如梭,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面前,这足以改变城市格局。下图是成都2011年—2021年,成都各区(市)县的GDP增长幅度。

成都各区县 GDP增幅(天府新区为2015-2021年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到,过去十年,成都GDP进步最大的10个区县分别是:
高新区、龙泉驿区、彭州市、金堂县、崇州市、蒲江县、新津区、邛崃市、大邑县、都江堰市。
分圈层来看,一圈层占1席、二圈层占1席、三圈层占8席。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成都三圈层区县除简阳外均在前十名内,并且在增幅方面,三圈层区县普遍大幅度领先于简阳。
如彭州增幅达到了226%,而简阳增幅仅有彭州的一半,要知道十年前简阳经济总量是领先彭州,登顶三圈层TOP1的存在。
明明都是三圈层,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是同层不同命,还是另有隐情?
究其原因,与简阳当时的发展环境有关。
简阳在此前一段时间里隶属于资阳市,直到2016年才划归成都。资阳是个经济弱市,营商环境和资源能级都不如成都,没有省会身份加持,简阳自然跑不过同一时期的三圈层区县。

图示
具体从增幅来看,成都三圈层区县进步明显。
其中彭州进步最大,这要归功于彭州石化产业的发展。
自彭州石化基地建成以来彭州GDP增速明显提升;相关人士曾说到,彭州石化基地的建设预计将直接拉动彭州100亿左右的GDP和带来至少15亿的财税。
如今看来,此话非虚。
三圈层增速成绩亮眼,但三圈层体量小,实际增量有限,论绝对贡献率和具体增量还得将目光看齐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谁进步更大?
在上一个十年里,中心城区无疑是成都发展大洗牌的主阵地。下图是2011年-2021年成都中心城区(11+2)GDP增长幅度。

成都中心城区GDP增幅
从图中可以看到,成都中心城区的进步排名依次是:
高新区、龙泉驿区、成华区、温江区、郫都区、青白江区、新都区、青羊区、锦江区、武侯区、天府新区、双流区。
需要注意的是,图中天府新区数据是(2015—2021年)增幅;增幅最小的双流,受制于天府新区的成立,部分区域划归天府新区,因此图中增速并不能完全反映双流的GDP增幅。
在成都13个中心城区中,增幅在200%以上的仅有高新和龙泉驿,那他们靠啥领跑中心城区?
(1)高新区
说到成都高新区,英特尔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成都高新区能成为中西部一流的高新产业聚集区,英特尔早期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
英特尔成都工厂落户成都后,有第三机构做过测算。即英特尔在成都投资1元,能拉动成都二圈层10元的效应,三圈层100元的效应。
虽然英特尔“蝴蝶效应”很强,同时也推动了成都高新区的发展。但更多的还是高新人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和省市两级的不断支持。

成都高新区
(2)龙泉驿区
龙泉驿的发展,与省市两级的帮扶密切相关。
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汽车产业受到重创;据四川省招商引资局《四川汽车产业调查》报告显示:
“1997年重庆直辖后,川渝分家,当年四川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3.6亿元,而重庆分走了11亿元,四川汽车行业基本上重新开始”
重庆直辖,谁来率领四川汽车产业重新崛起?
在当时,令不少人感到头疼。因为汽车产业历来是区域的经济支柱,战略地位如同“航空母舰”,绝不可放弃。

十陵立交
思来想去,最终这个艰难的任务落到了龙泉驿身上。
在省市两级的努力下,2000年龙泉驿成为四川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过在这期间,龙泉驿汽车产业并无重大起色。
直到2005年,四川出台了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为中心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四川汽车产业才迈进了高速发展时期。
尤其是2010年后,龙泉驿已经建成拥有了一汽大众等知名畅销车企。
一汽大众也在无形中形成了高新英特尔般的“蝴蝶效应”,此后沃尔沃、神钢集团、大运重卡、一汽丰田、东风神龙等纷纷落户龙泉驿区。
这才有了龙泉驿经济的腾飞。
神秘力量的推动
区域发展突飞猛进的背后,实际上有许多普通人看不到的神秘力量,这些力量对推动区县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就如本文说的,过去十年谁是成都进步最大的区县?
采用了GDP增幅方式来判断。
事实上,成都区县级单位的GDP增速主要取决于“市级力量主导的统筹规划”。
2007年,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提出了“全域成都”的概念。
“全域成都”即将成都所有区县看作一个整体,在发展规划上进行统一布局,这抛弃了城市市级层面发展规划,只规划市区的限定。

在全域成都的基础上,成都提出了“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发展思路。
简单地讲,这个思路最大的好处就是:将产业分布合理化,发挥产业结构性优势,实现产业聚集性的发展,即便是成都很远的区县也能在这个思路下得到最大化的均衡发展。
比如成都蒲江县寿安,外地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即使是成都本地人也鲜有人知,但寿安就靠着这个思路吸引到了德国博世集团。
知情人士透露,博世集团曾在长沙等较完善的开发区考察过,最终选择蒲江寿安与成都“一区一主业”的产业思路密切相关。
因为在蒲江能享受完善的产业配套,同时这里的政策、优惠享受的是成都市一级待遇。
再比如成都某区县曾招引到一个总投资不菲的新能源项目,但由于与本区工业园区定位不符,于是只能忍痛将项目送到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
区县之间送项目的案例在过去十分罕见。
“全域成都”和“一区一主业”的战略思路,奠定了过去10年成都区县发展格局,也决定了成都各区县的GDP增幅。
因为区县产业定位差异,会直接影响区县GDP增幅。
比如新都的商贸、物流等产业怎么拼得过龙泉驿的汽车产业,再者温江的医疗、康养肯定打不赢双流的空港经济。
关注公众号(雪山下的公园城事)获取更多成都发展、城市战略、发展区域资讯~
过去十年,谁是成都进步最大的区县?,成都市近几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