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随军落户手续
清朝乾隆年间,位于甘肃甘谷姜家庄附近的姜维墓被农民耕地时挖开,但墓中只出土头骨一个。由于墓碑已无存,所以当地官府也无法确定姜维墓真伪,最后只能回填,头骨也下落不明。以上事迹来源于1872年由周铣编纂的《伏羌县志》一书,从侧面证实了甘谷姜维墓可能存在的真实性。其实鉴于姜维本人是死于非命,所以到现在全国至少有三座姜维墓, 且每座墓情况不同。无论如何,作为武侯诸葛亮的传人,姜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大程度继承了武侯遗志,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前去墓地瞻仰。
有关姜维之死,从《三国史话》一书中可知,蜀汉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当后主刘禅投降邓艾以后,为了光复蜀汉基业,姜维选择假装归降钟会,然后挑唆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借机寻找复国机会。不久钟会起兵叛乱,姜维认为时机成熟,却不知钟会部下都不响应,最后在一片混战之中,姜维死于非命,享年62岁。由于姜维死时局势十分动荡,因此研究其墓葬下落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那就是姜维墓很可能不止一座。
据南朝宋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 时援引《世语》记载可知,姜维死后遗体被魏国士兵剖开,发现胆囊大如覆斗,固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无独有偶,从《四川通志》可知,庐山县龙尾山有座姜维墓,是当年姜维部下从魏国士兵手里抢回胆囊进行安葬,现存墓碑为清朝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所立,上书“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墓”。由此可见,庐山姜维墓与裴松之的注解相对吻合,里面应葬有姜维的胆囊。
至于甘肃甘谷姜维墓,从《伏羌县志》记载来看,乾隆年间挖到的应是姜维本人头骨,只是可惜后来遗失。毕竟《伏羌县志》还记载,姜维死后其亲兵冒死夺回头颅和靴子,火速赶回姜家庄老家进行安葬,既然当时挖到了头骨,起码与县志记载能对上。另从《姜维故里》一书中可知,现在的甘谷姜维墓重建于1989年,墓地坐南朝北,台阶有九级,象征着姜维生前九伐中原的伟业。
此外四川剑阁也有一座姜维墓,根据《剑阁县续志》的记载,这座姜维墓是姜维死后部下将其残骸安葬于此,南宋年间陆游曾到此凭吊。1936年为修川陕公路,国民政府将剑阁姜维墓一度搬迁并挖开墓室,不过墓室里并未发现有东西,据推测最大可能为遗骸风化,亦或此墓本来就是衣冠冢。如今剑阁姜维墓现存墓碑一块,上书“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另有对联一副,写有“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秋英灵。”由于剑阁姜维墓位于剑门关风景区内,因此每年节假日都有众多游人前来参观。
对于姜维的评价,普遍观点都认为他心怀汉室,立志光复中原,精神可嘉。这一点从《华阳国志》里也能看出端倪,那就是东晋初年,大将军桓温灭掉十六国北朝成汉政权,收复成都,随军的秘书监孙盛在蜀汉皇宫旧址获得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其中姜维称自己“欲伪服事钟会,杀之以复蜀土”。也就是说即使刘禅投降了,姜维还在想办法恢复蜀汉基业,因此他无愧于武侯的教诲,更无愧于他一生座右铭的写照,那就是“良田百顷,不在一亩,虽有远志,不在当归。”
成都市随军家属安置双选会
本报讯 杨华昌、特约记者冯超报道:10月初,四川省成都市出台了《2018年度驻蓉部队军人随军家属积分安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成都市军地对随军家属实行积分安置,坚持双向选择、总量控制、人才优先、突出贡献、人岗相适的原则,将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分值,军人及军属分别按规定进行积分,并根据积分结果实施安置。
成都市驻军部队较多,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压力大,妥善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问题,成为军地共同的责任。为切实解决好部队官兵的“后院之忧”,成都警备区相关领导积极奔走协调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把其作为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在全省率先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分析形势,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随军家属积分安置工作步入规模化、常态化、制度化路子。
《管理办法》指出,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组成。积分包括军人积分和军属积分,比例为1∶1,总积分为各项指标积分之和。军人符合安置条件的给予基础分满分,军人加分指标包括服役年限、在蓉服役年限、现任职务(级)、表彰奖励、特殊贡献等,军人减分指标包括受处分情况等;军属符合安置条件的给予基础分满分,军属加分指标包括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水平、个人业绩、年度考核、表彰奖励等,军人家属减分指标包括受处分情况等。
《管理办法》还明确,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人员、国企员工原则上按原身份类别参加双选。根据个人意愿和岗位条件,公务员可以选择参公或一般事业岗位、参公人员可以选择一般事业岗位。积分相同的按照军属积分、军属创新工作积分、军属业务工作积分、军人在蓉服役年限等依次排序。记者了解到,积分申报和审核工作由驻蓉部队师(旅)级以上政治机关、成都警备区政治工作处承担,核定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国资委、成都警备区政治工作处共同承担。
“没想到丈夫去年初刚到成都工作,今年我就有机会在成都安置工作,我一定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回报组织。”西部战区陆军某部一名干部的妻子,得知自己有资格在成都安置工作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一名前来警备区上交资料的军嫂感慨地说:“积分安置不仅能帮助我这样的随军家属就业,还能让我们夫妻告别长期分居的生活现状,更能让军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尊崇和关爱。”

四川省成都市出台随军家属积分安置管理办法,成都市随军家属安置双选会
清朝乾隆年间,位于甘肃甘谷姜家庄附近的姜维墓被农民耕地时挖开,但墓中只出土头骨一个。由于墓碑已无存,所以当地官府也无法确定姜维墓真伪,最后只能回填,头骨也下落不明。以上事迹来源于1872年由周铣编纂的《伏羌县志》一书,从侧面证实了甘谷姜维墓可能存在的真实性。其实鉴于姜维本人是死于非命,所以到现在全国至少有三座姜维墓, 且每座墓情况不同。无论如何,作为武侯诸葛亮的传人,姜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大程度继承了武侯遗志,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前去墓地瞻仰。
有关姜维之死,从《三国史话》一书中可知,蜀汉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当后主刘禅投降邓艾以后,为了光复蜀汉基业,姜维选择假装归降钟会,然后挑唆邓艾与钟会之间的矛盾,借机寻找复国机会。不久钟会起兵叛乱,姜维认为时机成熟,却不知钟会部下都不响应,最后在一片混战之中,姜维死于非命,享年62岁。由于姜维死时局势十分动荡,因此研究其墓葬下落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那就是姜维墓很可能不止一座。
据南朝宋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 时援引《世语》记载可知,姜维死后遗体被魏国士兵剖开,发现胆囊大如覆斗,固有“大胆姜伯约”的说法。无独有偶,从《四川通志》可知,庐山县龙尾山有座姜维墓,是当年姜维部下从魏国士兵手里抢回胆囊进行安葬,现存墓碑为清朝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所立,上书“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墓”。由此可见,庐山姜维墓与裴松之的注解相对吻合,里面应葬有姜维的胆囊。
至于甘肃甘谷姜维墓,从《伏羌县志》记载来看,乾隆年间挖到的应是姜维本人头骨,只是可惜后来遗失。毕竟《伏羌县志》还记载,姜维死后其亲兵冒死夺回头颅和靴子,火速赶回姜家庄老家进行安葬,既然当时挖到了头骨,起码与县志记载能对上。另从《姜维故里》一书中可知,现在的甘谷姜维墓重建于1989年,墓地坐南朝北,台阶有九级,象征着姜维生前九伐中原的伟业。
此外四川剑阁也有一座姜维墓,根据《剑阁县续志》的记载,这座姜维墓是姜维死后部下将其残骸安葬于此,南宋年间陆游曾到此凭吊。1936年为修川陕公路,国民政府将剑阁姜维墓一度搬迁并挖开墓室,不过墓室里并未发现有东西,据推测最大可能为遗骸风化,亦或此墓本来就是衣冠冢。如今剑阁姜维墓现存墓碑一块,上书“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另有对联一副,写有“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秋英灵。”由于剑阁姜维墓位于剑门关风景区内,因此每年节假日都有众多游人前来参观。
对于姜维的评价,普遍观点都认为他心怀汉室,立志光复中原,精神可嘉。这一点从《华阳国志》里也能看出端倪,那就是东晋初年,大将军桓温灭掉十六国北朝成汉政权,收复成都,随军的秘书监孙盛在蜀汉皇宫旧址获得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其中姜维称自己“欲伪服事钟会,杀之以复蜀土”。也就是说即使刘禅投降了,姜维还在想办法恢复蜀汉基业,因此他无愧于武侯的教诲,更无愧于他一生座右铭的写照,那就是“良田百顷,不在一亩,虽有远志,不在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