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威马汽车生产基地在哪里
; 威马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一员,众所周知在诸多造车新势力公司中,威马汽车是较早选择自建工厂的,这在当时外界给威马汽车的评论都非常高,认为威马汽车具有战略级别的长远眼光。毕竟早期各家造车新势力公司都曾因为难产的问题发展受阻。那么,威马汽车是哪里生产的呢?
威马汽车目前在全球建立了三大中心和一个研究院,分别是上海设立了设计采购中心、北京设立了大数据中心、德国技术中心,以及成都全球研发中心。在生产方面,威马汽车拥有温州和黄冈两大生产基地。也就是在国内,威马汽车已经完成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面布局。
威马汽车温州工厂位于温州市瓯江口,2018年3月28日首批威马EX5量产车温州生产基地试装下线,成为造车新势力当中当中首个完工投产的自建工厂。
威马汽车温州工厂是一座满足“C2M”模式要求的智能化工厂。C2M即Customer-to-Manufactory,意思是工厂对接客户。也就是说这座工厂可以实现高度的客制化,在消费者下单之后实时排产、按需生产。为了实现这种能力,威马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占到了整个工厂总投入的10%以上,是传统整车厂的3倍。
威马汽车黄冈工厂位于黄冈市黄州区,系威马汽车第二座工业4.0智能制造整车工厂,2020年1月8日首车实现下线。
在焊接、搬运、喷涂等环节,威马湖北黄冈工厂大量使用机器人,其主线自动化率高达100%,大幅度提高了其生产效率。此外,工厂采用的是QCOS质量控制系统,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数据收集,再加之在线激光测量、蓝光检测等技术的运用,能够全面保障了生产品质。
而全国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威马W6,正是在这座极具智能化、自动化的整车工厂中生产下线。详情
相比于传统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是不同的,零部件的生产是重中之重,新能源汽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电池与电机以及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件。而套用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一句“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足以看得出威马汽车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威马汽车生产基地在哪
威马汽车 生产基地在成都。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1月 ,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出行方案提供 商 。
威马汽车研发总部落户成都。威马汽车是一家新创立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WM是德文Weltme is ter世界冠军单词的缩写,意为威马要制造“世界冠军”级的智能汽车产品,显示其创始团队具有很高的目标和追求。目前,威马推出了一款 威马EX5 ( 查成交价 | 车型详解 ) SUV车型,该车型是互联网纯电动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配置方案,选配最大容量电池的 EX5 可以续航超过460KM。威马E X5 在智能和人机交互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互动式车窗投影是威马的创意,车辆实时信息可以在车窗上显示。根据选装的电池容量不同,威马 EX 5的价格在17.98万-22.48万之间。再扣去新能源汽车补贴以后,价格只在11.23万~14.98万之间。在同类型新能源车中非常有优势,并且也比一般的合资紧凑型SUV更便宜。
(图/文/摄: 陈 汉 林) @2019
吉利认赔撤诉,威马首战告捷
201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21亿天价诉讼,到最后,或许只需花500万就宣告剧终。当然,这是在公开层面。
春节前夕,吉利汽车旗下的一家附属公司,走完了从起诉到撤诉的整个流程。在支付了近70万元的案件受理费后,李书福与沈晖有关商业秘密的第一仗,就这么低调结束。
这场交锋,是谁低了头?接下来的另一场纠纷,是否也会变得虎头蛇尾?
吉利撤诉,支付近70万
1月中旬,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一则民事裁定书。这份名为《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威马中德汽车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向建明侵害商业秘密纠纷一审民事裁定书》的文件中称:
原告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被告威马中德汽车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向建明、钟幸原、寇芯晨、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侵害商业秘密纠纷一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8年10月12日立案。原告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25日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裁定结果为:准许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撤诉;案件受理费1391800元,减半收取695900元,由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负担。
尽管这份裁定书并未提及“吉利”二字,原告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高原),却是不折不扣的“吉利系”。
资料显示,成都高原的股东为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尽管这两家公司的股权相对复杂,且涉及一家名为Centurion industries Limited的境外公司,但吉利汽车2007年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这家境外公司实际上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换言之,吉利汽车持有成都高原的全部股权。
作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成都高原先对3家“威马系”企业和3名自然人发起事涉商业秘密的侵权诉讼,再以支付695900元的代价撤诉,显然不符合常理。
事实上,成都高原支付的诉讼成本,还要再加上15元。
2018年,成都高原就以劳动者争议纠纷为由,对向建明、钟幸原和寇芯晨提起诉讼,并于2019年1月11日当天同时撤诉,支付了每个自然人5元的案件受理费。
低头的,到底是谁?
作为两次出现在裁定书上的自然人——向建明、钟幸原和寇芯晨,都不是普通的基层员工。在领英上,向建明的最新职务为威马汽车新能源总监;知乎上,寇芯晨的个人简介为汽车电子设计师;钟幸原,则有着更明确的职位描述——成都威马汽车研究院威马汽车ADAS高级经理。
早在2016年10月,向建明、钟幸原和寇芯晨就以发明人的身份,出现在威马汽车的专利信息中,迄今为止,以上三人的专利信息多达数十起。
此外,成都高原也曾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向张雪魁发起诉讼。张雪魁在威马汽车诸多的专利信息中,也是发明人身份。
从吉利汽车汲取人才,实现更高效的技术研发,威马汽车的发展思路并不仅限于以上几人。
2015年,在威马汽车成立当年,董事长兼CEO沈晖就设立了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2018年9月,威马汽车将成都研究院升级为全球研发总部,计划投资55亿元,建成五大研究院及十大试验所。
在成都研究院成立之初,吉利汽车就已经是威马汽车的“人才摇篮”。原成都高原副总经理周一平,出任威马汽车成都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罗嗣周,在早年间,更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出现在同一份专利的发明人列表中。
鉴于沈晖在吉利汽车的工作履历(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威马汽车在研发领域受益于吉利汽车的“人才输送”,这并不难理解。不符合常理的是,成都高原在向威马汽车提起诉讼后,又耗资撤诉的行为。
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裁定结果中,撤诉的原告方——成都高原需承担案件受理费1391800元,减半收取695900元。参照国家对案件受理费的计量标准,按0.05%估算,成都高原的诉讼金额高达2.7826亿元。
成都高原撤诉的真正原因,外界虽不知晓,也只有两种可能——李书福和沈晖,总有一方选择低头。或,成都高原自觉理亏,因无法提供完整证据链而含恨撤诉;抑或,成都高原与威马汽车达成庭外和解,在获得相应赔偿后,成都高原撤诉。
21亿元,能否大事化小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在吉利汽车和威马汽车的这场较量中,李书福低头的可能性极低。其一,威马汽车多位研发高管和技术人员出自吉利汽车是不争的事实;其二,在威马汽车寻求D轮融资的紧要关头,沈晖需将任何不可控风险降至最低。诉讼一旦演变成耗时极长的拉锯战,威马汽车的D轮融资极可能生变。
按照这一观点,吉利汽车于2019年8月底提起的另一起诉讼,可能也将大事化小。
8月30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研究院以侵害商业秘密的名义向国家高院提起诉讼,被告方为威马汽车旗下的4家子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威马智慧出行科技、威马汽车制造温州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
有媒体报道称,沈晖曾在内部信中表示“不惧旧势力的挑战”,但面对21亿元的天价诉讼,亟需融资的威马汽车很难信心满满。
无论是否败诉,或诉讼进入漫长的僵持阶段,都将对威马汽车的现金流造成负面影响。与吉利汽车达成庭外和解,几乎是威马汽车眼下摆脱诉讼泥沼的唯一方案。
即便如此,由于诉讼金额高达21亿元,一旦撤诉,吉利汽车需承担的案件受理费将超过1000万元(减半收取为500万元),这笔费用势必要转嫁给威马汽车。再加上庭外和解对吉利汽车的赔偿,威马汽车的现金流将备受考验。
此外,据车壹条引述相关消息称,在吉利汽车递交的起诉书中,状告主体除了威马汽车旗下4家法人主体公司之外,还有包括沈晖、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侯海靖(原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成都基地总经理)在内的100多名自然人,其中大多为吉利汽车前员工。
在友商心无旁骛奋力奔跑之际,悬而未决的21亿诉讼,是威马汽车的隐形脚铐。脚铐的钥匙,则牢牢地攥在李书福的手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威马新能源汽车哪个厂家
威马新能源汽车是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为威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是2015年的1月份,公司主要打造纯电动汽车,并且研发三电系统,在德国设立了研发团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着研发部。
威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汽车(WM Motor)成立于2015年1月( 前身为联合创始人杜立刚的三电系统研发企业,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创始人为前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威马汽车基于全球人才、科技、研发、制造及产业链资源,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完善、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WM是德文Weltmeister世界冠军单词的缩写。
威马汽车的目标是制造一台高品质、高可靠性、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世界冠军”级别主流智能汽车,并围绕产品构建新型智慧出行方案。2016年底公司总规模人数已超过600人,其中70%来自于传统车企,30%来自互联网行业,分布在上海、德国、北京、成都、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