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个城升级人才引进政策 落户放宽限制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据媒体报道,2019年以来,已有海口、广州、大连、常州、西安、南京等6城市发布新政,放宽落户限制。
为了吸引人才,除了落户限制,多地发布多样化人才政策。据统计,截至2月18日,在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16个。
从2017年初争夺人才大战打响,两年间,由主要在二线城市展开,到蔓延至一线和三四线城市,甚至吸引不少县级城市加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争夺人才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就业转型、教育转型、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考验。
落户政策放宽学历、年龄限制
今年一开年,多地纷纷发布落户政策,学历和年龄限制均有放宽。
海口市2月13日开始受理申报的《海口引进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从学历和年龄上均有放宽。从学历上将范围扩大至应届高校和职校或海外留学归国毕业生,从年龄上,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人才从40周岁放宽至55周岁,全日制专科学历或高级工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人才从40周岁放宽至45周岁。
西安市提出,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教育部学信网在册人员),均可迁入落户。此外,落户年龄限制又一次实现突破:本科(含)以上学历取消了年龄限制;本科(不含)以下学历的,年龄由35岁(含)放宽到45岁(含)以下。
一线城市广州市也在1月11日发布了新一轮迁入户政策体系,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历人员年龄限制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同时,高校应届毕业生可直接入户。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社会保障室主任陈秋霖认为,落户政策不断放宽,逐渐形成统一的人力市场,是国家发展需要的,可以说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要从户籍开始,逐步解除劳动力要素之间的流动壁垒。
从省级到县级加入人才争夺
2017年初,武汉市“五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计划打响了争夺人才第一枪。这一年,争夺人才大战主要集中在武汉、西安、成都、南京、厦门等新一线或二线城市。
2018年3月21日,北京市宣布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凡是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金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利发明者和北京市紧缺急需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请引进。同月,上海也提出打造“人才高峰”。2018年,全国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一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也开始争夺人才。
今年一开年,各地争夺人才政策集中发布。据统计,截至2月18日2019年至少有16个城市发布各类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据记者统计,其中一线城市3个,新一线城市4个,二线城市4个,三、四线城市4个以及1个县级城市,争夺人才大战全面展开。
购房、生活补贴成重要手段
购房、生活补贴成多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2019年初,多城发布相关政策:安徽亳州市最高可领80万安家费;江苏省镇江市对硕士、博士毕业生分3年给予每人15万元、20万元的购房补贴;浙江宁海县对落户宁海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资助;成都高新区为创业团队提供5套以上的人才公寓,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各地人才引进服务也有了进一步提升。1月10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首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等5类高技能人才,可按规定直接办理人才引进,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一并随调随迁;深圳市在实现大学毕业生引进“秒批”的基础上,将“秒批”拓展到在职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博士后入户及其配偶子女随迁;海口市政府设立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
除此之外,南京市修订南京市积分落户,在房产情况方面首开房屋面积每满1平方米加1分的先例,最高不超过90分,多套房面积不累计计分;湖北省襄阳市发布文件,连续6个月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可以申请公积金购房贷款。
多次加码人才政策颇有成效
2月13日,西安市发布《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通知》。这已经是2017年初西安市发布“最宽松落户政策细则”以来,第七次调整升级户籍政策。
据当地媒体报道,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西安市新增人口超过105万,单日落户超8000人。2018年全市市外迁入共79.5万人,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落户的63.5%,其中博士以上1253人。除此之外,多次加码人才政策的南京、合肥、成都等城市均在2018年落户超10万。
然而,人才出走又回流现象也比较突出。据统计,有23%的人会在逃离北上广深15个月左右时,选择回归一线城市。
■ 解读
1 为何出现人才争夺现象?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各地出现争夺人才现象,正是我国人口结构问题的显现。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8,平均每年劳动人口减少600多万。而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寿命目前提升到76.7岁,出生人口少、死亡率低、人均寿命长,致使养育人口、劳动人口、退休人口三者间出现结构性问题。因此不论是所谓高端人才还是劳动人口,甚至消费人群都越来越短缺,而他们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源。“人才从来都在争夺,但我们看到,劳动年龄人口,甚至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都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除此之外,陈秋霖认为争夺人才也跟城镇化有关。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劳动人口需求加大,无论哪一级城市,都面临缺人的问题。
对此,杨燕绥提出,应当重视理论研究。杨燕绥认为,当前我国缺乏生育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方面研究,对结构经济学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人口结构规律、违背规律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的问题等方面研究不足,就会导致宏观规划反应比较迟钝。
2 城市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陈秋霖认为,短期来看,降低落户门槛的确能够吸引人才,但长远来看,特别是现阶段在国家层面上出台了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新政,就更考验城市留住人才的实力。经济前景好、支柱产业多、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都是城市实力的体现。
“要做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让城市变得温暖。”陈秋霖提出,除了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外,还要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针对当前年轻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制定政策,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
针对城市自身实力的锻造,杨燕绥认为应当从简单的数量发展向质量和特色转型。城市发展应当全国布局,各个地区应遵循当地文化、资源状态整体规划、全面转型,“有些适合绿色种植,有些发展旅游,而非盲目跟风开发房地产。”杨燕绥提出,全面转型且具有人文发展氛围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和人口,发挥他们的作用。
3 城市发展需什么样人才?
陈秋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定义也在变,学历等门槛不能成为简单的衡量标准。“只要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当地关键产业、关键领域起到重要作用的都是人才。”
对此,杨燕绥认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进行教育转型。杨燕绥说,随着社会发展,“好多事没人干,好多人没事干”的现象各国都会出现,我们也是如此。这就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变国民滞后的就业观念,“并非学历越高越不做服务,经济越发达社会对服务业需求越大”。杨燕绥提出,要让大家认识到,共享经济下相互服务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此外,杨燕绥提出,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并不来自于低成本劳动力,而是来自于高质量的人口。这要求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高,资产结构好,并且能够用消费拉动经济。不论是劳动年龄阶段还是老龄阶段,给国家和当地贡献都大于个人消费,才能出现在生产,才能产生红利。“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时间培育。”(记者 马瑾倩 姜慧梓)
成都有哪几个区?人口分别多少?
截至2017年,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11个区。
人口分别如下
1:锦江区
2018年末锦江区户籍人口为59.71万人,常住人口为70.83万人。
2:青羊区
2017年全区年末有常住人口113.4万人,户籍人口69.0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3.79万人,女性人口35.2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0.48%。
3:武侯区
2018年末,全区登记实有人口138.53万人,常住人口108.7万人,户籍人口65.48万人、户数26.26万户。
4:成华区
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5.36万人。户籍家庭总户数316774户,户籍总人口776114人,比上年增加15607人,户均人口为2.45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76114人,无农业人口;男性人口为386341人,女性人口为389773人
5:龙泉驿区
2017年末龙泉驿区实有人口133万。
6:青白江区
2017年末常住人口40.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23万人,乡村人口18.44万人。
7:新都区
2018年末,户籍人口77.15万人,常住人口90余万人。
8:温江区
2018年末,温江管理服务人口90万人,户籍人口48.77万人。
9:双流区
2018年末有常住人口78.25万人,户籍户数239694户、户籍人口59.59万人 。
10:郫都区
2018年末常住人口108万。
11:金牛区
2018年末常住人口121万。
参考资料来源:
1: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行政区划与人口
2:锦江区人民政府官网-2018年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青羊区人民政府官网-青羊概况
4:武侯区人民政府官网-区情简介
5: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官网-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区情简介
6: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官网-成都市青白江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新都区人民政府官网-新都概况
8:温江区人民政府官网-温江概况
9:双流区人民政府官网-行政区划与人口
10:郫都区人民政府官网-成都市郫都区简介
11:金牛区人民政府官网-金牛概况
12:成都市统计局官网-2018年成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成都市人口“有多少
根据2019年12月7日,百度百科给出的数据,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194.05万人;2018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476.05万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1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0.94%。
扩展资料:
成都,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管辖11个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有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GDP15342.77亿元。
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落户285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市
成都市共有多少个乡镇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成都市辖1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共259个乡镇(205个镇、54个乡),116个街道。其中,81个镇、1个乡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共有83个街道。
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194.05万人;2018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476.05万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1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0.94%。
扩展资料
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2018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
2019年03月19日,记者从四川省统计局获悉,201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全部人口中,男性4204.1万人,占50.4%;女性4136.9万人,占49.6%。
四川全省常住人口数排前十位的市(州)分别是: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凉山州、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德阳市、巴中市。10个市(州)常住人口之和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69.2%。
四川省常住人口中,市辖区城镇人口达百万人及以上的地区有7个,分别是: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南充市、泸州市、达州市、自贡市。
全省常住人口达百万人及以上的县(市、区)有12个,分别是:武侯区、双流区、金牛区、仁寿县、资中县、渠县、安岳县、中江县、简阳市、三台县、达川区、宣汉县。
在民族人口方面,四川省常住人口中,汉民族人口7801.6万人,占93.53%;少数民族人口539.4万人,占6.47%。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中,藏族人口159.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29.61%;彝族人口297.9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55.23%;羌族人口31.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5.8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 2018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
人口增长10强城市出炉!这四个城市增量超过30万!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人口也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
2018年,有9个城市的人口增量超过了20万,有4个城市增量超过30万,分别是深圳、广州、西安、杭州。总体上看,我国人口流动呈现由北向南流动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个别重点城市如济南、沈阳等数据尚未公布,在此没有纳入统计。
广深佛:大湾区的人口向心力
来自珠三角的深圳和广州两座城市的都超过了40万,在各大城市中领跑,其中深圳去年人口增量达到了49.83万人,广州也达到了40.6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大一线城市中,近年来京沪与广深呈现了截然不同的走势。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 财经 分析,近年来,广深人口快速增长,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京沪两个超一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出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为了从病根上破解这些问题,京沪相继提出了人口目标和产业疏解政策。而广深目前还不到1500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落户门槛都比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人口从京沪转移到了广深。
广东体改研究会会长彭澎对第一 财经 分析,相比中西部地区,珠三角的优势虽然没有过去那么明显,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营商创业环境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化体系,也吸引了很多人在这边创业。
实际上,不光是广深,广东第三城佛山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去年佛山常住人口增加了24.9万人,在各大城市中位列第八位。
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1134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7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就达到了150.45万人,占据了全部增量的85%,比浙江、山东和江苏这三个经济大省去年的人口增量之和还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大湾区的人口吸引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高端制造业、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此外,大湾区宜人的生活环境也比较有吸引力。“阳光地带比较吸引人。”彭澎说,珠三角的气候温和,空气较好,比较宜居,目前人口也在往沿海地带集聚。“哪怕在这里养老,休闲的人,也会有相当大的数量。”
西安杭州成都:强二线城市闪耀
在深圳广州之后,西安、杭州和成都这3个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量分列3到5位。
这其中,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00.3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8.70万人,常住人口总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西安人口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西安经济的高速增长。2018年西安GDP跨越8000亿元大关,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占全省比重升至34.2%,创14年来新高。
另一方面,也与西安的落户门槛不断放松有关。自2017年3月1日以来,西安在随后的两年不到的时间内,7次升级调整户籍政策,落户门槛不断放低。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对第一 财经 分析,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及不断升级的户籍新政等举措,人口向大西安集聚的势头十分强劲,未来人口流入将持续快速增长。
杭州人口增长的态势同样十分迅猛。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达到980.6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33.8万人,增幅高达3.45%。而从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分别飙涨了12.6万、17万、28万、33.8万人,呈现快速增长、持续增加的态势。
杭州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杭州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今年的杭州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杭州深入实施“一号工程”,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内容、信息安全等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3320亿元,增长15%左右。
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33万人。而2017年,成都常住人口 1604.5 万人,也就是说,2018年,成都人口增量达到了28.5万人,增量位居第五位。
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加快,中西部的强省会如郑州和成都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省内其他地市的人口。例如,四川和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成都和郑州作为省会,成为人们迁居、工作的重要目的地。
数据显示,去年郑州常住人口增长25.5万人,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大关。这也是郑州连续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5万。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为了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纷纷放开了落户门槛,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目前很多二线城市的落户门槛屡创新低,甚至于零门槛。这也吸引了不少人口加速向二线城市转移。
比如,河北省会石家庄,取消了在城区、城镇落户“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迁入条件限制,全面放开城区、城镇落户。全国公民仅凭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就可向落户地派出所申请户口迁入市区、县(市)城区和建制镇,而且,配偶、子女、双方父母户口可一并随迁。石家庄也由此成为首个实施落户零门槛的省会城市。
张宝通认为,在京沪等超大城市出现大城市病、成活成本高昂,中小城市吸引力又不够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尤其是很多省会城市正迎来城市发展的黄金期。通过放开落户,引进人才,吸引人口流入,实现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全省发展。
不过,在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看来,从未来来说,要吸引人,最关键在于产业,如果没有产业和好的就业岗位,即便落户了,人才还是会外流。因此二线城市还是要加速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以西安为例,去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986.87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1.19万人,但常住人口仅增加38.7万人。这里面,除了原有的一部分常住人口转为户籍人口外,也有一部分人口虽然在西安落户,但并没有在西安工作。
人口流动由北向南
从大的区域格局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继续呈现南快北慢、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的态势。
从增量来看,去年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城市,除了西安和郑州,其余城市全部在南方。从增速上来看,也是如此。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如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长沙、佛山、宁波等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重点。相比之下,北方除了西安和郑州之外,其他城市的表现要逊色不少。
南方城市人口较快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对第一 财经 分析,南方的经济发展更好,市场机制力量比较强,人们的就业发展及机会更多。比如南方沿海地区不光是改革开放走在前面,近几年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也十分突出,因此提供的机会要多一些。相比之下,北方的市场化机制、转型升级等要逊色不少,就业发展机会相对要少。
彭智敏说,南方地区经济更有活力,产业发展更好,对人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需求量都比较大。“产业是第一位的,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任志武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分析,自2013年以来,中国南方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57.4%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2%,多数南方省份的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从“东西差异”变为“南北差距”,经济增速“南快北慢”和经济总量占比“南升北降”现象持续演进。
任志武分析,这是相关各地大力发挥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用的客观结果,是新一代信息电子、新能源、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合肥、贵阳、成都等地大规模集群发展的必然表现。
产业之外,人们对追求美好 健康 生活的向往也是人口向南流动的一大原因所在。彭智敏说,东北冬天比较冷,华北的空气质量有待提高。相对来说,南方的森林覆盖率要高一些,气候更宜居,像广东的空气质量要好很多,也吸引了人多人去定居。
再比如,同样是西部,近年来西南的经济发展也要比西北好很多。田伯平说,西南气候更温暖,水资源丰富,环境更好。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要差了不少。
来源第一 财经
?沈阳AI家
?狠!18300!不是房价是地价!龙湖勇夺沈阳“地王”
?逆袭!沈阳沈北地价直升5000元!说好的稳房价呢?
?还在傻傻的买地铁房?你不可不知的投资逻辑!
?信号!2019沈阳房价走势?北方重工地块成交价5100元
?2019年1-2月沈阳住宅销量出炉!3月能否迎来“小阳春”?
多地“抢人大战”白热化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无疑是当下国内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国内多城密集出台落户新政,门槛一降再降。而在此背景下,流入人口如何由“量变”转为“质变”,成为摆在各大城市面前的一道考题。
无房也能落户!这两座城市落户门槛“史上最低”
本月起,济南、南宁两城同时开始实施本地的户籍新政,落户门槛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低”。
依照济南的《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政策提供了人才、院校学生、居住、就业、投靠等多种途径落户,并放开落户限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无房、投靠亲属者、灵活就业人员等均可落户。
另外,毕业季到来,济南还针对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出台了便利政策。
根据济南市委市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济南全面放开对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毕业生来济南均可先落户后就业。
在南宁,根据本月起施行的《南宁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实施办法》,城镇落户条件也全面放开。
《办法》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取消了以往的参保、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等落户条件的限制,申办户口材料进一步简化。
另外,南宁还对新落户城镇的农村籍大学生实行“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同时允许相关申报资料“容缺”办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座城市已经不是今年第一批调整户籍政策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天津、苏州、沈阳、重庆、青岛等在内的多个大中城市出台新政策降低落户门槛,南昌、昆明两城市也取消了落户限制。
成效初显:特大城市再扩容
按照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国的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被划分为五类七档。
这其中,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至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万至500万的为大城市。大城市又以300万为界,分为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根据住建部今年公布的《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与2017年相比,中国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由13个扩大到了15个,西安和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而城市落户条件放开已在稳步推进中。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时隔一年,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
政策松绑结合近年来的几轮“抢人大战”,效果已逐渐显现: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常住人口都出现明显增长。
如,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为1020.3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9.98万人。
成都2019年末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均出现增长,其中户籍人口突破1500万人。
杭州在2019年常住人口首破千万达1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4万人。
相反,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此前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
“量变”之下能否有“质变”?
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打得不亦乐,但人们更关心的是,除了人口数量出现变化,城市是否真正吸引到了需要的人才?
一些城市的调查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
例如,来自西安市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3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实施,到2019年4月30日,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西安全市共迁入落户115.1万人。
另外,根据西安市公安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西安户籍人口平均年龄为38.07岁,户籍人口平均年龄比新政实施前下降了1岁多,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降低了1%。而从迁入人口文化结构看,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比高达64.05%。
再来看成都,据统计,自2017年7月20日实施人才落户新政以来,成都市已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28.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0.2%,30岁及以下年龄占比达80.4%。
另外,2017年底,成都市新增户籍人口36.4万,人口老龄化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新增户籍人口40.7万,人口老龄化率进一步呈现出下降趋势。
中青年、高学历人才无疑是各大城市最为青睐的群体。他们对于优化城市人口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大城市抛出的橄榄枝也一个比一个“诱人”。
例如,此前,杭州就提高了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给予A类顶尖人才“一人一议”最高800万元购房补贴。
苏州则瞄准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参照个人薪酬按比例给予重奖,最高每年可获40万元。
从科研经费,到安家费,再到购房补贴……各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只为留住人才。其成效也将体现在最终的客观数据中。
显然,对于越来越多加入“抢人大战”的城市来说,如何从“量变”到“质变”是未来需要解答的一道考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