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资时代!吉利、戴姆勒组建smart全球公司背后
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中国,将成为经典汽车品牌——smart的第二故乡。在这里,裹挟在电动智能化的浪潮之下,smart将重新腾飞。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 Ltd.)正式成立。
“吉利版”国产电动smart,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这一次,它将以什么方式搅动风云?
▌ smart:在中国,为全球
吉利smart的合作虽然不是新闻,但本次正式官宣还是透露了一些重点信息。
首先,关于钱: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各持股50%,奔驰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
其次,关于人: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由吉利集团总裁助理、领克张家口工厂总经理、领克学院院长佟湘北出任smart合资公司全球CEO,负责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模块,向smart合资公司董事会汇报;
再是,关于分工:全新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在此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 EQ 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
最后,一个尚未确定的问题,全新纯电动smart产地(工厂)在哪儿?
此前,长城-宝马合资公司“光束”已公布,电动MINI将于苏州市张家港市生产,基地拟于2020年开工,2022年建成。相比之下,吉利-戴姆勒的电动smart对产地的消息进行了模糊处理。
2019年5月,有消息称,内部代号“戴姆勒C项目”的电动smart国产项目,将落户成都市龙泉驿区。
一个支持的例证是,2019年8月29日,吉利集团旗下、沃尔沃纯电动品牌Polestar极星公布其成都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首款车型Polestar 1将在这里进行量产,出口全球市场。如果电动smart国产项目也落户在此,那么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制造成本。
另一个猜测是,由于目前吉利形成了BMA、CMA、SPA、PMA四大平台,其中PMA是全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因此全新电动smart很可能基于PMA电动车生产平台生产。
关于新的合资公司,一个不同的意义在于,吉利-戴姆勒的smart,并不是一个跨国车企和一个中国车企在中国境内设厂合资的传统模式,而是双方以50:50的合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是一次可喜的超越。
同时,合资公司智马达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迅速升温“吉戴合”
至此,戴姆勒在华已经拥有四个合作伙伴,分别是北汽集团(北京奔驰)、福汽集团(福建奔驰)、比亚迪(腾势汽车)和吉利汽车(smart)。但由于吉利smart将生产电动车型,所以并不违反“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产业政策。
在外界眼中,戴姆勒与吉利的感情迅速升温,在2018年吉利汽车成为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开始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已合作了三个项目:
2018年10月,双方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目前该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已上线运行;
2019年3月,双方宣布组建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目前该合资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9年9月,双方共同投资全球城市空中出行引领者Volocopter,持续探索并引领电动出行和数字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日前德国《汽车周刊》报道,戴姆勒和沃尔沃计划合作开发燃油发动机,降低研发开支。有知情人士表示,沃尔沃和戴姆勒可能会在下阶段考虑创办合资公司,研发生产纯电力动力系统。虽然双方对此事拒绝评论,但“吉戴合”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针对本次最新的合作进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指出,smart品牌具有独特品牌魅力、核心价值和全球影响力,而吉利控股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smart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功。
在业内看来,吉利与戴姆勒的“联姻”也十分登对:2019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361560辆,连续三年蝉联自主销量冠军。2020年,吉利汽车将销量目标定为141万辆。综合来看,吉利汽车旗下产品布局均衡,且高端化进程的代表领克、星越,纯电品牌几何均表现不俗,具备与戴姆勒联合打造全球车型的体系能力。
▌产品策略:微型or紧凑型?
“吉戴合”如火如荼,双方各取所需,吉利得到了戴姆勒光环下的smart品牌,戴姆勒则脱手了亏损不止的smart项目,以减轻自身日益加重的财务压力——美勒茨银行预计,smart品牌累计亏损达40亿欧元(约合303亿元人民币)。
那么,涅槃重生的电动smart,将如何参与竞争?
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有一条关键内容,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紧凑型细分市场。
应当指出,smart品牌的两大定位——一是电动化,二是微型化。其中,电动smart本就是戴姆勒集团电动化进程的一部分,将与奔驰EQ、腾势共同发力系能源市场;而微型化,可以说是在吉利的参与下发生改变——向紧凑级车型进军。
盘点近几年两个细分市场的变化,2017年微型纯电动车占比高达69%,2018年下降至49%,2019年上半年仅剩26%。相比之下,紧凑型纯电动车2017、2018和2019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23%、33%和54%,市场份额逐年增长,且已经远超微型车。
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结果,更在于“技术性补贴”的结果:微型车所搭载的小容量电池拿不到任何补贴,微型电动车遭遇断崖式下滑。
2022年以后,“吉利版”电动smart将销往全球,包括中国市场。届时,哪一种车型,到底是微型电动车还是紧凑级电动车更受欢迎呢?
理想智造的“小而美”SEV项目宣告失败后,可以为国内市场的风向做一个反面佐证:至少短期内,微型电动车(尤其smart售价高昂,与紧凑级车型相当)不会出现规模增长。
但是,全球范围内,风向未必如此。
(大众ID.4续航里程分别可达330km、550km)
我们看见,对于刚刚成型的电动车,各系别车企在做着完全相反的选择: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自主品牌专注于开发包括SUV在内的大型长续航里程的车型,而日系车企则更偏好于更便宜、更小尺寸的电动车型。比如日前,丰田推出一款超小型电动车BEV,可容纳两个人,续航仅100公里。
无论如何,全新的“吉利版”smart都让外界充满想象,无论是其在全球市场的征战,还是与“长城版”MINI的对峙都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投资70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生产项目落户南充
2014年12月31日,南充新能源商用车RD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生产项目投资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该项目成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中国的首个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也是中国产品谱最广的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总投资70亿元,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期建设周期24个月,总面积1000亩。改造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加工、电控等主要生产工艺,以及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试验场等配套设施,打造年产10万辆新能源商用车、5万台燃气发动机的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16亿元,税收15亿元。目前,南充市政府正全力打造位于城南的中国西部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新城,努力打造技术领先、特色鲜明、辐射面积大、竞争力强的清洁能源汽车特别是商用车产业中心。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户南充,对推动南充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相关阅读:幕后英雄——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
吉利国内生产基地大揭秘!旧貌换新颜+不断扩张,数量竟这么多
2007年到2008年是吉利的第二次战略转型期,吉利通过黎明工程、“3824法”等举措,再加上“1+1+1”模式重构供应商管理体系,让市场对吉利产品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用户索赔率大幅下降。
对李书福来说,这并不是吉利第二次战略转型的最后一战,接下来的重点还在于调整生产基地布局,实现制造体系能力的全面提升。
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浙江台州临海基地
自1996年在临海建立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以来,经过多年摸索发展,吉利拥有了两块重要的“腹地”:一个是老基地,另一个则是新基地。
对此,李书福曾说:“随着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只有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准建工厂、开发车型,才能迎来可持续的增长。”
此后,吉利对生产基地进行重新布局——或在原址升级生产线,或搬离闹市、建设新基地。这是吉利汽车战略转型纵深化的必然之路。
对于老基地,吉利只能通过技改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车身焊接方面,靠工人手工操作难以保证车身品质,质量波动较大,这就需要将大量的原本人工操作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完成。再来说涂装喷涂,如果用人工的话,油漆难以均匀喷涂,那就只能在这些基地大幅度地采用机器人的涂装工作。
正是在这样大规模、高投入的技改下,吉利的老生产基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对于新基地,吉利选择从源头上就按照更高的要求来建设。
李书福坦言:“中国汽车业和吉利汽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吉利汽车一定要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准建工厂、开发车型,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按照高标准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吉利蔚来的产品将会缺乏竞争力。
当然,最经济的原则是“一个基地只生产一个平台下的不同车型”,这是最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吉利未来的车型平台将成为落户于何处生产的标准,一改过去以品牌为落户标准。
到2012年7月,吉利汽车共有八大整车生产基地,分别在浙江临海、浙江宁波、浙江路桥、上海、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山东济南、四川成都。
通过重新布局生产基地,在上海生产的“海景”将迁至湖南湘潭工厂,与“远景”共线生产;上海工厂将按照全球先进标准进行技改,2014年全面完工。此外,浙江临海基地将搬迁至临海杜桥镇,浙江路桥基地将搬迁至台州椒江区,浙江宁波基地将搬至北仑区春晓镇。
随着销量的攀升和业务的扩张,吉利后期还陆续新增了浙江慈溪、宁波春晓、陕西宝鸡、杭州湾、贵州贵阳、河北张家口、山西晋中、四川商用车、江西上饶等全新制造基地,助力吉利发展壮大。
从第一个生产基地台州临海基地开始,吉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建设了不少于20家整车工厂,遍布全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这其中不包括发动机和变速器等零部件配套厂。
据初步统计,吉利整车生产基地的总产能或已超过300万辆,已经远超大众、通用等体量更大的公司在国内所拥有的工厂数量。未来,吉利还有新的基地投产,但也有一些生产基地退出。
写在最后:
无论是质量体系、采购体系的重构,还是调整全国生产基地布局,实现制造体系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动作都有力支持了吉利的战略转型,让其得以由虚入实,成功推进,让市场和用户对吉利的印象有了根本的改观。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吉利算的上是“脱胎换骨”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我的吉利远景x6pro是成都制造
因为该品牌在成都有制造工厂。
在国内,吉利在临海、路桥、春晓、上海、兰州、湘潭,宝鸡、桂林,晋中,张家口,成都、济南、慈溪设有工厂。可以看车辆出厂铭牌上看具体地址。
远景X6 PRO由吉利成都制造基地生产,该工厂完全按照沃尔沃全球同一标准建设,是吉利4.0时代的无人工厂,年产量达到30万+。在吉利成都制造基地内,汽车生活还近距离体验了远景X6 PRO下线的路试环节,历经台阶路、鹅卵石路、搓衣板路、涉水路、绳索路、凹井盖等20多种复杂路况的测试,远景X6 PRO的乘坐舒适性非常好,体验感远超7万级的价格。
吉利收购沃沃后,工厂建在哪儿了?
最新的资料显示是在上海
消息称吉利沃尔沃项目中国总部将落户上海嘉定 2010年04月16日 23:06 经济观察报
李书福那些神秘的钱
王秋凤 庞丽静 胡蓉萍 蔡志杰
不是北京或成都,是上海!
如果一切顺利,未来两周内,中国浙江吉利汽车集团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项目的高管团队将陆续出现在上海嘉定工业区洪德路1365号7幢2260室。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是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这家注册成立日期为2010年3月2日的公司将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真正项目公司。
本报亦独家获悉,上海吉利兆圆总注册资金81亿元人民币。股东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其中,上海嘉尔沃的股东为上海嘉定工业开发区 (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嘉定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知情人士还透露,吉利收购沃尔沃所需资金的真正构成为81亿元(约12亿美元)注册资金加15亿美元流动资金,而非此前吉利公开宣布的18亿美元加7亿美元流动资金。
而未来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后,其中国总部将落户上海嘉定,中国工厂则花落嘉定、大庆两地。
至此,围绕吉沃项目,吉利掌门人李书福与地方国资以及内外资银行之间一系列眼花撩乱的运作渐进清晰。
神秘入沪
接近中国商务部的人士透露,在吉利与沃尔沃签约前一天递交到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融资结构说明》文件中,上海吉利兆圆第一次出现。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注册地为上海嘉定区工商局,公司法人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签约前才加盟吉利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的童志远。
上海吉利兆圆的股东为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其中吉利万源为第一大股东,实缴出资额为1754万元人民币,占总股本的87.65%,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为另一股东,实缴出资额247万元人民币,占总股本的12.35%。吉利兆圆公司账户资金往来显示,上述两个股东的出资时间为2010年2月26日。截至本报发稿前没有更新的资金注入。
上海吉利兆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亦承认上海吉利兆圆将作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但不愿意就此透露过多。“公司运作项目正在等待上级批准,不方便透露细节。”他说。
上海嘉尔沃注册成立日期为2010年2月3日,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其中,嘉定开发区实缴出资额6000万元人民币,持股60%,嘉定国资实缴出资额4000万元人民币,持股40%。法定代表人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嘉尔沃就是嘉定方面为了参股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而成立的投资公司”,这位知情人士还透露,“上海吉利兆圆作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两周内北京吉利万源和上海嘉尔沃总共80.2亿元人民币将陆续打入吉利兆圆的账户,最终形成总共81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因为按照之前与福特达成的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注册资金要达到81亿元人民币,4月底前,所有资金都要到账。”
事实上,吉利收购沃尔沃所需资金路径更是曲径通幽。
吉利兆圆公司章程的第八条明确标出,“双方同意在公司成立后,尽快按照双方等比例增资和等比例出资的原则,将公司的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都增加到人民币81亿元(其中,甲方吉利万源出资人民币71亿元,乙方嘉尔沃出资人民币10亿元。)”
本报在北京亦庄工商局的调查显示,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09年12月22日,这恰是吉利宣布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关键事项达成一致的前一天,公司法定代表人也是童志远。股东为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凯盛)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其中,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为吉利全资子公司,注册时间为2009年9月29日,即吉利联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前一周。
2010年3月8日,吉利万源进行注册资本变更,总注册资金71亿元人民币,其中吉利凯盛(吉利集团)出资41亿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总额比例的57.75%,大庆国资出资30亿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总额的42.25%。
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面目清晰,在总注册资金81亿元人民币中,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41亿、30亿、10亿元人民币,股比分别为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
上述提及的《融资结构说明》文件中还显示,“吉利收购沃尔沃价格为18亿美金,并将在交割日根据合同约定的价格调整机制进行调减,收购资金由注册资本金和国内外银行融资贷款构成。后续资金包括企业流动资金预计为15亿美金;目前计划由欧洲投资银行(EIB)、瑞典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各提供三分之一(约5亿美金)的贷款。”
这意味着,吉利对外公布的收购沃尔沃需要27亿美金的真正构成是81亿元(约合12亿美元)加上15亿美元流动资金,而非外界所知的18亿美元收购资金加上9亿美元的流动资金。
中国布局
吉利收购沃尔沃真正项目公司的曝光以及资金链条的搭建,意味着吉利收购完成后沃尔沃中国布局的真相。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大庆和嘉定并非仅仅只是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的投资方,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关系。涉及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和两个工厂的选址。
2月9日,一项特殊的协议在吉利和嘉尔沃之间签订,该项协议的名称为《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
按照这个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嘉定区,并在该区设立一个沃尔沃国产工厂。嘉尔沃前期投入的10亿元收购金额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沃尔沃工厂落户嘉定后,地方政府将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
上海嘉定区是中国知名的汽车园区,国内知名的大型合资企业上海大众的总部和工厂、上汽自主品牌工厂、F1赛车场等均坐落于此。由于汽车产业的多年运作,这里已经形成了国际化特色明显,零配件、物流配套完善的优势。
出现在嘉尔沃法人代表名单上的郁建华是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以擅长招商引资出名,曾在2004到2006年被连续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正是嘉定的这些优势,使嘉定从去年底开始,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从游移不定的北京那里把项目抢了回来。”知情人士透露。
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中国选址曾一度倾心于北京,双方谈了很长时间没有结果,嘉定便借此机会迅速出手,以优惠的条件拿下沃尔沃未来的两个重要项目。
据悉,目前《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正在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并可能在4月底获得通过。届时,嘉尔沃剩余的99753万元后续资金将全部注入上海吉利兆圆收购项目公司账户。
而在嘉定之前就已浮出水面的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作为李书福的老朋友,掏出的30亿元人民币也并非仅仅只是“友情赞助”,同样与吉利有着两份隐秘的协议签署。
2月12日,大庆第一笔5亿元人民币资金注入北京吉利万源 (上海吉利兆圆的大股东),3月31日,吉利收购沃尔沃签约两天后,大庆另一笔25亿元资金注入。
在此之前,大庆和吉利签署了两份重要协议。一份是《股权质押协议》,在该协议中,吉利凯盛自愿将向大庆国资提供等值于30亿元人民币的股权质押。大庆国资作为质权人将收取质押股权的全部股息、红利及其他任何利益。
另一份是 “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投资合作协议》”。两份协议中规定的期限为5年加上180天的宽限期。
后者显然更引人注意。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这份协议涉及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一间工厂将会落户大庆,以及一份战略合作协议。但目前不能确定是吉利本品牌的工厂还是沃尔沃国产工厂,“沃尔沃国产工厂的可能性最大,毕竟30亿不是一个小数目。”
“战略合作的框架很清晰,大庆未来将成为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原材料供应商。”另有消息人士证实了这个说法。
该消息人士解释,“大庆资源优势明显,旗下有很多石化材料和润滑油等项目,而汽车的保险杠、内饰等绝大部分都是石化原材料。吉利本品牌和沃尔沃品牌本身就销量巨大,未来更将迎来一个翻倍式增长的局面,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大庆并不吃亏。”
本报上周致电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宏达,其并未否认注资吉利一事,但表示,“我们双方签有保密协议,对此我不能说任何内容。”不过,大庆招商局一位人士猜测,“对于大庆来说,这些钱不算什么,但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来说是必要的,其项目公司的资金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国家的支持。”
地方融资
知情人士透露,在收购动议之初,按照李书福的设想,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中国将作为沃尔沃的第二本土市场,迅速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使沃尔沃项目盈利。而收购沃尔沃项目巨额资金则源于中国工厂选址而撬动的地方资本。这是李书福的一贯做法——吉利现在在国内有8个工厂,分属多个地方政府,多数是这样项目换资金滚动发展起来的。
现在来看,一切如李书福所愿,在运作收购沃尔沃资金过程中,巧妙地将融资与国内建厂紧密捆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李书福也正是用沃尔沃的未来成功撬起了大庆和嘉定两个地方政府的融资支持。不过,曾经出现在李书福洽谈名单中的地方政府远不止这两个。从2009年1月参与竞购沃尔沃开始,随着谈判进程深入,在各方关系撮合下,李书福团队接触诸多地方政府、投行以及各类基金的步伐也在紧张进行。其国内收购资金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其思路是,哪里投资,未来基地落户哪里。
北京吉利万源一度被认为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北京也曾是吉利中意的中国总部和工厂选址地。吉利已经与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谈好合作框架,沃尔沃国产落户亦庄,亦庄提供40亿-50亿元人民币融资,注入吉利万源,占49%的股份。这笔资金,三年内吉利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利息,三年后根据地方政府需求,决定是吉利还钱还是地方政府换股。不过,吉利与亦庄开发区的协议在最后一刻被叫停,使得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公司注册资金难达预期,产生巨额资金缺口。
“北京吉利万源的确是李书福当时的首选方案,但一切在去年12月底发生了逆转,两个月间,吉利收购沃尔沃资金链构成发生巨变,大庆是救火队长,嘉定则是有力后援。”知情人士透露。
至于成都,在李书福的布局中,也是吉利融资的重要棋子。
2010年1月,署名为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的20亿元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注入吉利账户。国家开发银行方面称,20亿元贷款是为配合成都市与吉利集团的整体合作,用于吉利集团下属美日、豪情、华普等3家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虽然这笔资金不是专门作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之用,但却为吉利能够拿出41亿元资金后,公司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关键性帮助。也正是在这笔资金注入后,吉利开始有底气注资北京吉利万源,本报在查阅工商资料时亦发现,吉利万源的账户在2月初开始变动。
伴随着多家投资公司的成立以及一笔笔资金的注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钱”传几近结束,但未来同样考验李书福和他的吉利。
一直对知识产权等看重的福特决定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时,看重其原因之一是吉利的民营企业身份。也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消弭福特对“国有”的猜忌,最终顺利完成并购,是李书福要上演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