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爸恒妈对话录:从学霸张一得自杀说起,“肯定式教养”错了吗?
最近,网上关于中国学霸,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的自杀的新闻引起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讨论,所以我和熙爸也关于教育方式进行了一次探讨。
(一)
恒妈: 最近关于一得自杀的新闻,我之前不是跟你说过吗?不知道你看过相关文章没有?昨晚看到一篇文章,应该说比较全面吧,作者说为了写这篇文章,研究了大量的关于一得他爹的资料,也让我看到了更多信息。真的像爸爸说的 对孩子无条件的信赖和接纳,换角色的体谅和尊重,毫无保留的真心和付出,是多少父母望尘莫及的。
这篇文章里说:一得3岁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大部分知识。我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也就恒恒这么大,恒恒连字都认不到多少,更别说数学题了。
这些年,他用坏了5个相机,给一得拍下了20多万张照片。他每天都不重样地给儿子做饭,甚至把成语故事做成栩栩如生的饭菜。他用萝卜、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计有25万个,让儿子在形象而直观的感受里,,让孩子获得鲜活而立体的认知。他亲手给儿子制作手工宠物200只。
这些用心之处,真的无人能及。 这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绵长而质朴的爱。
孩子特别优秀,但是却最后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到底孩子的内心经历了什么呢?
网上很多评论说:他爸爸的 育儿 理念那么好,但是孩子最后还是就说自杀了,那很多人肯定就会说: 接纳,尊重孩子,这种 育儿 理念,它不行啊! 你看这种做法,最后孩子还是这种结果,那还不如我不去学什么 育儿 知识,我就按照我原本的方式,也有很多很成功的, 难道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支持与尊重,这种“肯定式的教养方式”错了吗?
熙爸 :我觉得具体问题需要具体来分析,而不是笼统地就做一个结论: 这种方式不行!
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特别多,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地通过我们所看到的几个因素去给他下判定的话,这实际上是不客观的。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来,首先孩子1岁的时候,孩子妈妈就没有在身边了,后来18岁的时候,爸爸重新组建家庭,后妻带着一个自闭症的孩子。
我从这两点的话做一个假设,一个推断。
首先,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来自妈妈的归属感,或者这种亲子关系。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妈妈离开了。孩子的感受是非常灵敏的。
恒妈 :这个时候孩子才1岁,他有啥感受呢?
熙爸: 只要他是个人,从出生开始他就会感受,甚至他没有出生的时候,他就会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无法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但是这种感受它会直接影响他的安全感。
观察一两岁的孩子就可以发现,如果妈妈没有在身边,或者转身离开,或者看不到,或者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它就会哭,对吧,有没有发现这种,这就是他的一个安全感,更不要说孩子的妈妈就直接走掉了。
全世界都在宣扬母爱,都在表达妈妈的爱是多么温暖,孩子对妈妈的爱肯定是极度渴求的。
但是对这个孩子来说,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只能来自于爸爸。
所以说他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亲近。那小的时候爸爸叫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说什么,他都会相信什么,是吧?这是我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
那爸爸怎样找到他的一个价值感?
他是和其他的妈妈在群里面,或者在他的圈子里面分享自己孩子养育好的这样一种结果。比如网上说想认一得他爹当爹的门槛都快踏破了。他认了150个干女儿。
这种势必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压力。
什么压力呢?就是不断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不断的把孩子拿过来,让孩子去证明自己的 育儿 方式。
但实际上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这是孩子想要的吗?
开始的时候,他会找到一种成就感,他会觉得爸爸:“哇,好厉害!你看别人都说我们很好!”但实际上越到后来,孩子一旦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判断能力之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外界说的那么好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是同时的话,他和爸爸这种关系又让他不得不跟着爸爸的脚步, 去做爸爸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他真正的自己,他就会被一种强烈的期待所架空。
但是他只能往这条路上一直走,因为他害怕让爸爸最后的希望落空,因为他爱爸爸,如果让爸爸希望落空,他能感受到爸爸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所以他这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他必须逼迫自己去满足爸爸这样一个需要。
他走了爸爸给的这条路,他就没有能够做真实自己的这样一个机会。
还有一点,在他小的时候,爸爸一日三餐不重样地做,那么多手工都亲力亲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 让孩子没有得到在他合适的年龄,发展相应能力的一个机会。
恒妈: 他跟孩子一起做的吧?
熙爸: 不,从这个公众号看出来,是爸爸给他做的。还有就是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可能比较单一,一个当然可能是单亲家庭的缘故,另外一个就是他3岁就懂得了这么多小学的知识,说明他的 生活里更多的是学习,而不是玩乐。
一个人的生活能力,还有和 外界环境的沟通能力,互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他的感受器官无法去发展。
整个人类都是非常注重智力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人格,忽略了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 这就导致了孩子一旦离开爸爸,离开这个家庭,他实际上是没有办法找到那种自信去应对外面的这个挑战的。
所以说,当孩子初中甚至留学离开国内的时候,那样的环境实际上相比国内的话更加复杂,他除了应对自己的生活能力,应对自己的个人的一些问题之外,他还要去应对外面的一个文化的冲击。
爸爸给了他很好的一个生活环境,给了他很好的亲子关系,但是没有给到他形成自己能力锻炼的机会,爸爸替他包办了太多。
在他长大了之后,表面上看起来他长成了一个大人,但是在他相应的能力没有形成之前,“无情”地把他推出去,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重组家庭这个弟弟的身上。这就导致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在家庭里面,他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位置了。唯一的爸爸都不要他,你想一下这个打击对他来说是多大。从小到大,既没有接受到来自与异性相处带给他的经验,不管妈妈是什么原因离开了,爸爸跟孩子多沟通, 另一半带给他的一个意义,或者是带着他去把这部分经验给弥补回来。
那他走出去之后,就不知道如何与女性相处。他跟男孩子接触的话,男孩子可能也不喜欢他。
恒妈: 为什么?他太优秀了?
熙爸: 对,他可能太优秀了。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测。
他也不能接纳自己的感受,他只知道爸爸对他的期望是什么,不断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学习成绩,他没办法 去知道自己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正常发展 社会 能力的孩子,他可能去 从他自己的这个优势方面去寻找它的意义 ,比如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其他朋友,找到自己的一种价值感;还有就是得到别人的接纳,形成一种归属感,所以这就导致了孩子的一个悲哀。
爸爸这边如果还是把这种强烈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可能他自己意识不到, 但是孩子跟他这种关系,以及他所选择的这个赛道,选择的这个把他孩子的优秀的东西,无限地展示给外人看,放大给人看,而没有展示他做的不好的地方。
但是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就在那里,他就没有帮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能力,就是: 全面的自我评价。
孩子的内心是空虚的,他找不到价值感,他评价不了的话,只能 让外人来评价,外人来左右他的想法,外人来左右他的情绪, 可能外面的人稍微说一点,他就马上情绪激动,马上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所以就是这样一个逻辑,人的成长它一定是有规律的。
(二)
恒妈: 那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你说的就是分享孩子的成长经历,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是孩子想要的呢?那你说我们有没有这样呢?聊 育儿 理念的,必定是聊起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和经验。我觉得这是一种分享。那会不会像你说的:这不是孩子想要的,只是我们想要的?
熙爸: 做教育的当然需要分享经验。世界上很多 育儿 大咖,比如科恩的 游戏 里,经常讲到自己和女儿的 游戏 互动,正面管教的简.尼尔森也有分享自己和孩子们的日常沟通,只是因为他们带领了很多的父母,他们有很多父母的案例,所以在成书的时候,自然讲到自己的孩子的案例就没有那么多。
如果自己的 育儿 方式自己不用,那说出来谁会相信呢?
只是在 育儿 方式上,一得爸爸的教育理念在我看来不是 真正的尊重教育,而是宠溺教育 。
爸爸也说: 我尊重他,甚至超过尊重我自己。爸爸已然完全没有自我。 还有在儿子12岁时,给爸爸写信说:“爸爸,你要学会对我say no”。
爸爸回复道:“ 儿子,估计爸爸这辈子,是没办法学会这个了”。
这是一种毫无边界感的 育儿 方式。
恒妈: 是的,这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包括很多网上说:一得爸爸的爱是窒息的爱。就是没有了自我,全身心都是孩子。父母需要学会放手。
爸: 是的,我们需要 尊重孩子成长的需求,也要尊重父母的需求。
恒妈: 平衡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是一个很难的课题,特别是在养育关系里, 父母会不自主地为孩子付出很多而忘记自己的需求 。我觉得我们在恒恒1岁10个月就分房睡,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需求。我那天还跟我妈说起这个事,我妈说我不负责,说孩子那么小,踢被子受凉怎么办?我说:我给他盖合适的被子,穿合适的衣服,不弄得太热,一般不会踢。踢了他冷到了会喊,我就过去给盖上就行了。但是我不想一晚上他在我身边睡觉让我睡不安稳。我妈说:那也是,小孩子睡在身边,要我也是睡不安稳的。
熙爸: 对呀!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有自己的需求,包括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
(三)
恒妈: 就像我们课程里说到的建立“亲密又有边界的亲子关系”,这两者缺一不可的。一得爸爸建立起的可能就是 亲密足够了,但是边界可能不足 。我们告诉父母们的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孩子say no,满足自己的需求。
熙爸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不”,这是建立规则和边界,我们也可以表达我们真实的自己。
恒妈 :而且我最主要的就是,当我们觉得孩子“不行”,“不对”的时候,我们需要跟孩子一起来探讨和制定规则。
熙爸: 引导孩子。
恒妈: 对,引导孩子,我们一起坐下来, 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也好,或者商量的方式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把它做对。
熙爸: 孩子的成长是在有了足够的条件和环境之后,自己去学习,父母需要提供给孩子机会。比如那天我们收到拖把了,我就说:爸爸这会没时间,你看下你能不能把螺丝这些上起组装下,她一会就装好了。
所以要 给孩子提供机会,去鼓励她去做这个年龄段可以做的事,并且比她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地带有挑战的事。
所以尊重孩子的选择,换位思考孩子,但是唯独他没有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没有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
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是孩子心理和认知发展的时候,比如孩子2岁,你看他去抓筷子,两岁的时候如果我们如果父母的话,不尊重孩子的抓筷子的行为就是去制止她。
这个时候你捏住他的手,不让他去做的话,实际上就抑制了他的成长需求,他本来是想通过这样抓筷子去锻炼手指的精细能力,锻炼自己熟练协调大脑和控制能力,但是你去阻止了以后,在学习当中就找不到自信,为什么找不到?因为可能他4岁了还不能熟练运用筷子。
原因出在哪里?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影响,但是父母认识不到,这才是尊重孩子,如果你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的话,那你一定会 给他提供自我 探索 的机会,去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比如孩子3岁这个年龄就是玩乐的年龄,而不是学习小学知识的年龄。
熙爸: 不是孩子肯定有错误,孩子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认知层面,因为孩子的认知肯定达不到我们这样的。但是在他当下的认知和感受下,他所做出的行为一定是符合他这个心理和能力的,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第一个是提升他的认知,去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第二个我们带着他去感受,如果这么做的话,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这样的话,他就会形成自我判断,而不是我们去帮他做决定,对吧,如果我们直接去把他手拿着,不让他做,他还是会去做的。
(四)
恒妈: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三点: 一、不是“肯定式”教养方式不对,而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孩子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灵活运用它。真正的尊重教育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身心成长规律,同时给到孩子成长机会锻炼自己,不管是生活能力还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做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二、帮助孩子形成全面的认识,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不能成为完美的人,父母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好,这就是一个人的局限性;
三、父母也需要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满足自己的需要。
熙爸:对的,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很多因素的,网上的各种评论,包括我们今天探讨的,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以及网上所了解到的信息对事情发表的看法。
张一得抑郁自杀背后的“哥德巴赫猜想”
周雪梅
一件不忍回望的悲剧,但又不得不一再提起。2021年3月5日,美国常春藤名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因自杀而去世。
一得太优秀了,简直就是每个父母最爱的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在高中时期,托福首考114分,其中阅读口语双满分;获得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他参加了自行车比赛和辩论赛,取得了名次;作为守门员,他还获得了工园杯足球杯赛MVP第一名的成绩……太多的荣耀,太多的胜利,还有名气。
但是,由明亮耀眼的光环围绕着的一得,却毅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为什么?无数人在询问,无数人在猜测,无数人在质疑……
尤其是家有学童的父母,看到这么优秀的孩子结局如此悲惨,对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开始动摇、迷惑,孩子们这是怎么啦?教育孩子实在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题。
一个专职俩娃妈苦恼不休,四年级的女儿每天都不开心,对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学习成绩也是中等,从小弹钢琴已经考过十级,现在一下都不弹,坚决不动钢琴,小儿子已经6岁,马上要上学,也是各种“作”,有时候自己烦躁上来,有一种“恨不得把他们都掐死”的感觉,悔不该做了专职妈妈。
一个三年级的男孩,给他买了手机,爸爸感觉他总在玩儿,学习自觉性不够,于是报名各种补习班,“全权交给老师管理”,发现这个方法也不好使,没收了他的手机,他居然闹情绪,不上学了。
一个六年级男生马上要升中学,家长一再纠结、各方咨询,孩子是该上公立初中还是私立初中?家长眼中的孩子属于聪明、不自觉、学习耍滑取巧型,需要私立学校老师的严格管理、大量刷题训练,又担心压力太大孩子受不了,上公立学校吧,担心老师放任、管理不严,成绩上不去考不好高中,而且青岛目前私立、公立学校招生是电脑排位,凭运气的成分也不小,报不合适会“掉进空儿里”,孩子上不了心仪的学校,真是纠结到做噩梦。
……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小到写作业慢,大到游戏上瘾,以至于患病,最严重的是杀人或者自杀,孩子的成长缓慢又无比复杂。
看到张一得事件报道后,我第一反应是心痛,第二就是疑惑,在一得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的直觉在说,这是父爱的绞杀!一瞬间,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形象——荒原狼。
德国哲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文学作品《荒原狼》,书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哈里.哈勒尔的人物,自称自己是“狼人”,因为他身上“人性”和“狼性”并存,书中这样记叙:
哈里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个“人”,这是思想、感情、文化、温顺而崇高的性格的世界,他发现自己身上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只“狼”,这是充满欲望、粗野、残酷、低下的粗鄙性格的黑暗世界。
这就形象地说明一个人既有动物性的本能—欲望的存在,也有社会性的构建—精神的追求,缺一不可。两者有矛盾斗争,也有协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构成。
而一得从小笼罩在父爱的大伞下,被早早地“社会化”,引导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他本能的欲望被早早泯灭,吃喝玩乐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似乎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试想,他有机会他有过撒娇耍泼、任性妄为的举动吗?他有过攻击性的发泄机会吗?他有过自己最喜爱的事情朋友吗?他有过邪恶的想法吗?他对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心情与想法?他在父亲“全然尊重儿子自己选择决定一切”的教育信条笼罩下,居然渴望父亲对他说一次“不”,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一得拥有的是“绅士般”父亲的照片、展览橱窗、精心准备的饭菜、采访镜头、迎接客人的饭菜准备考验、各种考试、比赛、演讲……他对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感受、感想、体验?实在难以想象。
一切都是设计、塑造、雕刻,就如同一棵小树上面竖着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温度、湿度、肥料等等都精准给予,就是不让他按照一个人的天然禀赋长成他该有的样子,他的野性——人的生存本能本来是动物性的根本,居然也被“焖杀”,导致他只好放弃生存。
“狼人”身上的人性彻底打败狼性,而人性也就无处依附了。
又想到一个虚拟的人物——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门,他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人生是一场浩大的真人秀,他身边的一切都是假的,爸爸妈妈朋友妻子,工作事业各种考验,他活在全世界人的眼中,他活着的价值就是供人欣赏,而他对此一无所知。
当他了解真相之后,毅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要选择自己的活法,哪怕会去死。
一得的内心世界究竟是荒原狼还是楚门,抑郁症又怎样罩住了他?原因实在太复杂,生理遗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自身性格类型、社会环境等等,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上想法这权当是我的“哥德巴赫猜想”吧。
但无论如何,一得的悲剧也许在昭示我们,孩子的天性不可泯灭,家庭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简单讲就是要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让他自尊、自爱、自我欣赏,才能拥有幸福的一生。
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社会化,家庭教育至少占一半以上的责任。对于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如今的孩子们在享受最多爱护的同时,遭受的管控也最多,家长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出门游玩,甚至不敢让孩子参加篮球、足球等运动,孩子们的冲力与胆气已经被慢慢熄灭,许多男孩子从小都不会打架了,你又怎样能期望他们长大后凭空变出男子汉的勇气与胆识呢?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男人都“娘炮”了,民族的创新与勇气都会退化,直至衰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真的渴望孩子们多一些“野气”,“狼气”,哪怕是“匪气”,别人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
作为教育工作者,接触了太多的孩子,太多的家长,所有人脸上写着大大的一个字——难。家长的压力、学业的拼杀、社会的焦虑……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真的需要精心呵护、科学养育,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但根本之道却在于家长的自我成长,家长的丰满蓬勃的生命历程,才是照亮孩子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张一得为什么自杀?
最近,优秀学子张一得的自杀让社会震惊。引起了人们对家教的广泛讨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张一得父亲不主动将自己的教育过程全方位展示,而是由张一得自己成年以后感恩式地向世人展示父亲的良苦用心,事情可以说,将是完美无缺。
张一得父亲的育儿过程可以说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我想,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他那样。他的这份毅力、耐心、爱心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但是,张一得父亲向世人展示育儿全过程,动机是什么?他的目的也可能是向社会大众介绍育儿经验,主旨可能是好的,其中有没有炫耀的成份,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做过多的揣测。
然而,恰恰是这个展现过程,让张一得觉得,他无论多么优秀、多么出众,多么有成绩,只是父亲的一个产品,只是父亲的一个附属品,甚至是父亲全身心的育儿科研成品,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
放在谁身上,谁能承受这份如山的压力?
张一得父亲自己说,从小尊重儿子,但这个展现过程,恰恰是最不尊重儿子的举动!
我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可龙生九子,尚且个个不同。对于儿女,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我觉得从来都处于第三位。
中国高中毕业生一年达八九百万,顶尖大学一年招生就那么几万人,人人都上清华北大?不现实!
学业好与坏,都必须建立在身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
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就如高楼大厦没有坚固的地基,轰然倒塌势在必然;有强壮的体魄,如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品格低下,可能心理疾病,可能违法犯罪,甚至可能自戗!
一个人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纵使学业不怎么好,可能,他的一生也会活得很轻松、很幸福。
张一得的悲剧:父母牺牲越大,孩子越痛苦 ||亲子观
留美高材生张一得去世,最近成了一个热门。官方并未公布张一得死因,但网友爆料称其为自杀。
张一得的父亲,叫“老得”,是个单亲爸爸,网络上小有名气的 育儿 红人,很多 育儿 妈妈都是他的粉丝。网络留下了关于他与张一得的大量资料,主要是正面传达这种“父爱”的。 如今重看,令人心痛,更令人窒息。
不能武断地说,张一得的自杀与父亲有直接原因,但在这样的父亲身边,孩子实在是太压抑太痛苦了。难怪有网友说, “父爱如山,山把孩子给压垮了。”
每一次碰到孩子自杀的新闻,我很容易就代入孩子这个角色,感同身受。这些不幸时刻提醒着自己,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 。
1/3
“老得”是一名来自广东的单亲爸爸,他原本是一位企业高管,高学历,高收入。2001年,儿子张一得还不到一岁时,妻子与“老得”离婚。一得被判给了爸爸。
“老得”为了更了照顾孩子,辞去了高薪工作,卖掉了广州天河市中心的房子,带着一得去了偏远郊区, 成为了一名全职奶爸 。
十九年来,“老得”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学会了自给自足,学开垦、种菜、卖鸡卖鱼、捡破烂,维持生活。
十年来, 他 换着花样给儿子做饭, 每天的菜谱都不重复。 而且,那些菜的灵感都来自一得的生活成长故事。
他还尽力手工为孩子打造一个农场,还有滑梯、小火车、小船等“小小游乐园”。
他为了孩子, 建立了一个 育儿 博物馆 ,在儿子成长的17年间拍了20万张照片。平均每天拍30张,用坏了5部相机。
他还喜欢将自己与儿子的日常记录下来,在网上发表了近千篇文章,累计上亿次的点击率,粉丝一百多万,成了一个有点名气的 育儿 “网红”。
“老得”对孩子付出的心血,令人叹为观止,恐怕人人皆自愧不如,觉得自己无法为孩子付出这么多。 相对于普遍存在的父亲缺位的“丧偶式 育儿 ” ,这样的单亲爸爸实在是对孩子太好了。
在一得18岁时的时候,“老得”结识了后妻,后妻带着一位自闭症的孩子;他便为自闭症儿童打造了一个感统训练场星星园,免费帮助一群“星星的孩子”训练视听动觉。
在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张一得, 也是个好孩子 。
张一得一直在读私立学校,各门功课都名列班级前矛,拿到过很多运动证书,高中还拿到了高中三年国际学校全额奖学金。一得凭自己的努力,负担了自己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更凭借着高分获得了在国外就读暑期项目的机会。
据说,读高三时,张一得已经可以担当同声翻译了。在托福考试中,他以离满分只有2分之差的成绩,考入埃默里大学,一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也是热心助人,还为疫情中的武汉捐钱捐物。
但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娃,在考上了美国的大学之后,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么好的父亲,这么乖的儿子,是哪里出了差错?
“老得”的回应是,
希望一得安息。
2/3
在一得去世之后,许多人开始认为“老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出了大问题,甚至是 直接间接导致了一得的轻生 。
另一种看法是:一得那么优秀,如果他没出事,大家可能把一得爸爸捧上天。而且谁知道一得的离世是什么原因呢,怎么能够说是他爸导致了他的自杀?
确实,没有证据,可能性很多,不能直接归因。毕竟一得已经19岁了,他在做自己的个人选择。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只讨论这位“网红爸爸”之前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你愿意有“老得”这样一个爸爸吗?愿意享有他沉重如山的父爱吗?
我只会由衷地感到压抑,甚至恐惧。 这让我无法呼吸。
“老得”对孩子的好,对孩子的训练,早已超过了正常的需求范围, 已经是捆绑和束缚了 。
经常想着给孩子吃得更好,经常换花样,很正常;但十年没有做过重复的菜,每天的菜都有故事、有含义,付出超额的精力,不正常。
帮助孩子学英语,创造环境,很正常;但为了孩子学英语,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做这种无用功,不正常。
财富自由,收入无忧之后,辞职带孩子,男性这么做的虽然很少,但也算正常;可是,高管辞职,卖房,之后居无定所,靠捡垃圾、种菜卖菜来维持父子俩的基本生活,靠网友的打赏和资助来交学费,才能活下去,不但不正常, 而且还害人害己。
保留孩子成长中的旧物,很正常;但是建成了 育儿 博物馆,对孩子的凝视和注意超过了极限,一呼一吸全都记录在册,不正常。
还有几件事也很令人吃惊。
有新闻报道上说,从一得出生之后到三岁,“老得”故意不跟他说中文,一直是“全英文交流”。 三岁之后开始笔谈 ,小孩不允许说话,只能拿笔写出自己的诉求,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一得要喝个可乐,只能用笔画出来,否则“老得”就不予理睬。
曾有新闻报道说,“老得”为了“锻炼孩子自理能力”,要求八岁的孩子一个人给四五十个人做上一顿饭,这几十人是“老得”的粉丝,“老得”让孩子招待粉丝,是为了筹学费。
孩子高中进了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老得”要求孩子去同学家玩的时候,同时兼顾收破烂的责任,要带废品回来卖钱……
这些对孩子是多大的一种痛苦?
在一得的这个故事里,“老得”对孩子的严格,还不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是 强行地把小孩塑造成一个作品 ,这个作品身上,可以投射父亲扭曲的意志。
“老得”对孩子的“好”,是一种表演型人格,充斥着毫无必要的自我感动。十年每天做饭不重复,每顿饭都有故事,雕刻25万个英语,对儿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不上班,辞了高薪的工作,结果父子连吃饭都艰难,得靠捡垃圾,靠网友资助救济,还这么干了19年。 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让孩子过上这样的日子,只是满足父亲个人的“传奇”。
“老得”做的这些事,塑造出“ 育儿 神话”,但神话背后是什么,他选择地忽略了。
3/3
虽然“老得”的表演型人格太严重,而且对孩子的奇特的教育方式成了他的人设、他的卖点,但我不能说“老得”一点真诚也没有。
在“老得”的描述中,周围的亲友都离开了他,他无法与人正常打交道,妻子也在刚生下孩子就义无反顾地与之离婚,他的人生很失败, 孩子,是他惟一的光了。 而且,在塑造孩子这个“产品”中,他获得了很多粉丝和赞美,这激励了他,让他在这条路上越来越远。
他的人生里除了儿子没有任何别的意义, 他把所有精力与力气全都花在凝视孩子上面了。他要活在孩子的身体里。
张一得确实很优秀,可能比普通教育下的孩子还强很多。但这样的人生,对于一个刚刚成年的大孩子来说,太苦了。他无法拒绝,因为父亲为他付出了一生,为他赌上了所有的光荣与梦想,沉重得喘不过气来的爱,他逃无可逃。
假如我是张一得,我吃的每一口饭都有负罪感,我念的每一个单词都是父亲的付出, 我吸食了他所有的生命,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我 。我,也很痛苦啊,这不是我想要的。
“老得”这样的人看起来不多,是因为男性 育儿 的不多,这样的父亲很罕见;但这样的母亲,却颇为常见。
我曾碰到过一位女性,她叨叨叨地讲过她和孩子的故事。她自己是个职业女性,工作不错。但不管多忙,她每天都给六岁的女儿做好营养丰富的每顿饭,数着女儿夹菜夹肉的数量,以免营养不均衡或过剩。不许喝可乐、不许吃汉堡、不许吃油炸食品、不许吃快餐、不许吃任何零食,因为不 健康 ;每天早上切好水果块放在保鲜盒里带到幼儿园去,要求餐后吃完……还有,孩子从出生开始所有的衣服都手洗不扔进洗衣机,因为担心洗衣机有细菌残留。当然, 孩子更不许这么玩那么玩… …
跟大伙讲这些细节的时候, 她觉得自己的经验太成功了,值得所有人学习。
旁人问她:孩子喜欢这样吗?
她说:哪里,她烦死了,每天我都要说一百遍,结果发现她偷偷地喝可乐,还偷偷把我的水果块倒掉,我都气死了,骂也不听。
其实,水果切开以后,很容易滋生细菌,天热了也容易坏,这可比她所禁止的“不 健康 食品”不 健康 多了。
她费这么多力气和心血做的这些事,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坏处。 全家人都痛苦。 但那种“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的感觉,成了“完美妈妈”的加冕礼。
微博下还有人讲了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父母, 单纯只是为了让孩子陷入不义之地 ,为了让孩子从小、从每一件小事上,觉得自己欠了父母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配得到,觉得自己活着就是连累爹妈。
每天对孩子耳提面命“我为你付出了多少牺牲”“我为了你失去了什么”“全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怎么不争气”……谁会乐意呆在这样的生活里?孩子无法反驳,但他心里只会觉得: 这又不是我要的。这是你们强加在我身上的 。
把人生全都投射在孩子身上,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张一得以自己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是个悲剧;绝大部分孩子正常长大了,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了。但是,不等于这种来自父母扼住喉咙的压制,对他们没有伤害。有时,这种烦恼,是跟随一生的。
什么是父母真正的爱,什么是控制欲?
1、爱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适度。控制欲是,我都为了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还不能回报我?
3、爱是“为你做事,我也很开心”,控制欲是“我为了你,太苦了,太苦了,太苦了”。
4、爱是愿意倾听。控制欲是“你必须听我的”。
5、爱是“爸妈很忙,但最关心的是你”,控制欲是“我的人生里就只有你了。”
6、爱是同理心,爱是放轻松。
我更想说的是, 父母们应该要分清哪些,哪些是不重要的。 营养均衡有必要,但那种十年每天不重样,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吃什么,没有必要;每天凌晨四五点起来熬粥、搞早餐,没有必要。幼童不许弄脏衣服不许弄脏手,没有必要。三岁要求背很多古诗词、背英语单词,没必要。强迫孩子学他根本不感兴趣的乐器和爱好,没有必要……
你以为的“应该”,和孩子真正的必要,更是相去甚远。
父母为此做得越多,牺牲越大,孩子越痛苦。 你以为是市恩,可能却是结仇。
这些压抑、痛苦,孩子需要花很多很多年,才能消化。
留美学霸张一得为什么自杀?
2021年3月5日,美国埃默里大学学生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的一年级中国留学生张一得自杀去世。
在外人看来,张一得无疑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做得好。托福114分;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他辩论赛,取得成绩;体育也出色作为守门员,还获得了MVP。
然而,这样的天之骄子还是没有了对人世的眷恋,早早就选择离开人世。为什么一得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了解人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一得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是这些年来大众很熟悉的一个病了,曾经,“抑郁症”被污名化为“富贵病”,直到这样的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之后,大家才开始给予抑郁症患者尊重和关怀。
张一得患有抑郁症,沉沦在散失快乐能力的日日夜夜无疑是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张一得是一个高智商的孩子,或许对死亡对人生早已有了不一样的认知,逝者已逝,希望他在天堂能够获得爱与自由。
张一得父亲的教育方式常人难以理解
在这一次的事件里面,讨论度最大的无疑是张一得父亲的教育模式了。
张一得出身于单亲家庭,和父亲相依为命,张一得父亲乐于在公众号分享自己的育儿经。
父亲为他建立“博物馆”,整齐码放从小到大的奖状、照片,拍坏了五部相机,一共二十万张照片,这让很多网友表示很窒息。
除此之外,张一得父亲为了为儿子筹集上名校的学费,还会要求八岁张一得为四五十位粉丝做饭,以此筹集学费。就读贵族学校时,张一得还被要求去同学家玩时要收破烂。父亲完全没有顾忌这孩子的面子。
抑郁症或许是压死张一得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父亲窒息的爱却是三尺的冰,非一日之寒。
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学霸张一得突然离世,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近几天,年仅 20 岁的留美高材生张一得自杀离世,引发了全网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其父「完美式」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于张一得,以及他的父亲“一得他爹”(又称老得),我原来是不熟悉的,也从没听说过,但他的育儿方式,近几年在广州妈妈圈却是广受追捧,圈粉无数。
他一手带大的儿子张一得,以托福考试差2分满分的战绩,被素有“南方哈佛”之称的美国埃默里大学录取,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张一得一岁的时候,老得离婚,并获得了一得的抚养权。也许是为了想更好地培养一得,他辞掉了企业高管的工作,卖掉市里的房子,来到了乡下,成为了“全职爸爸”。
从此,老得就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照顾和培养张一得的工作,乐此不疲。
他不但为小一得建立了世外桃源般的童话世界,还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一得身上。
据说,他为小一得做的饭菜,10年间从不重样,用胡萝卜等蔬菜为小一得雕刻的字母就有20万之多。
为一得拍摄的照片多达20万幅,用坏了5个数码相机。
他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得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甚至为一得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
可以说,作为一个父亲,能为自己的孩子做到这些,不说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没有张一得的自杀离世,那一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么多年的付出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一得他爹”的教育方式也许会继续受到追捧。
可偏偏,张一得自杀了,关于自杀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仅仅知道的是:张一得去世后,老得给他的同学写了一封信:《致埃默里大学Dave的同学们》,信中说:
“一得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在没有官方报道死因的情况下,他好像是在告诉大家:是张一得选择了自杀。
然而,一个阳光帅气的学霸,志得意满的天之骄子,父亲的骄傲,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自杀呢?
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老得的爱是有毒的。
有一本书叫做《中毒的父母》,是说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样做父母,就是在现在家庭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情况下,也还有很多父母无所适从,还在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
我们可以想一想,平均一天拍30张照片,雕26个蔬菜字母,作为父亲,老得几乎没干别的,整整19年就为儿子而活,将所有的精力、期待,全部放在张一得身上。
试想,这样沉重的爱,哪一个孩子能够承担的了?!
小时候也许还感觉很幸福,很温暖,即使没有妈妈在身边,也不会受到任何委屈。
但当他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以后,他会如何看待这份爱,如何承载这份爱?
在张一得14岁的时候,他甚至跟他爸说过这样的话:爸爸,你应该适当跟我说“不”的。
从中可以看出,老得对儿子是百依百顺的,从来没有说过不。
第二,老得的出发点是错的。
跟很多父母的心态一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未来的幸福。
因而,老得对一得的培养方向是学霸。三岁以前,他是一直用英语跟孩子交流的。
三岁以后,如果一得需要什么东西,有什么愿望,是不能口头表达的,必须写出来,用书面语言,以此来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初中以后,孩子上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每年20万的学费,有很多是来自妈妈粉的赞助。
从此可以看出,老得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
岂不知,虽然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解决问题,和品质生活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老得迷失了自己。
有人说: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老得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工作,感情,人际关系,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试问,这样的人生正常吗?如果不正常,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不否认,老得是真的爱孩子的,而且是无条件的爱,为了这个爱,他倾其所有。
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以后,他才开始有了新的感情。
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自己,生活的轴心是孩子。
结果是让人痛心的,也非常令人惋惜。
希望一得的离世,能让老得警醒和反思,也让更多的父母和家长接受教训,清楚地知道,该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