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来成都的吉利学院统招专升本是正规的吗?
是正规的。
吉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私立本科学院,由财富500强公司吉利控股集团于1999年在北京成立。
2014年,学校升格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大学,并更名为北京吉利大学。
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努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化解非资本核心职能。在教育部,北京,四川,成都以及其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利决定迁入成都。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将于2020年秋季招收学生。
校园环境
吉利学院(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简州新城的龙泉湖畔,距成都市中心40公里,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有成简快速、厦蓉高速、渝蓉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等与成都市区连接,建设中的成都地铁13号线直达学校。
学校占地20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按照35000人学历教育规模进行规划和基本建设。吉利学院(成都)一期建设工程近20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4月全面建成。
以上内容参考 吉利学院——成都校区
吉利:帝豪EV450出租车版成都投入运营
近日,吉利帝豪EV450出租车版正式投入成都公共出行市场。出租车版由吉利成都工厂制造。据悉,帝豪EV450租赁版将逐步取代成都原有的燃油燃气出租车并陆续投入运营。吉利帝豪EV450是吉利推出的纯电动紧凑型轿车。NED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400公里,3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30%快速充至80%。在此之前,帝豪EV50依靠3.6万辆曹操车,积累了上亿公里的运营经验。这一次,成都政府联手吉利汽车。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吉利成都工厂迎来了第5300辆新能源出租车下线。据悉,帝豪EV450租赁版将逐步取代成都原有的燃油燃气出租车并陆续投入运营。本内容转载。无论如何,本文所表达的信息或观点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或支持其观点。
吉利国内生产基地大揭秘!旧貌换新颜+不断扩张,数量竟这么多
2007年到2008年是吉利的第二次战略转型期,吉利通过黎明工程、“3824法”等举措,再加上“1+1+1”模式重构供应商管理体系,让市场对吉利产品的满意度大幅提升,用户索赔率大幅下降。
对李书福来说,这并不是吉利第二次战略转型的最后一战,接下来的重点还在于调整生产基地布局,实现制造体系能力的全面提升。
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浙江台州临海基地
自1996年在临海建立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以来,经过多年摸索发展,吉利拥有了两块重要的“腹地”:一个是老基地,另一个则是新基地。
对此,李书福曾说:“随着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只有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准建工厂、开发车型,才能迎来可持续的增长。”
此后,吉利对生产基地进行重新布局——或在原址升级生产线,或搬离闹市、建设新基地。这是吉利汽车战略转型纵深化的必然之路。
对于老基地,吉利只能通过技改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车身焊接方面,靠工人手工操作难以保证车身品质,质量波动较大,这就需要将大量的原本人工操作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完成。再来说涂装喷涂,如果用人工的话,油漆难以均匀喷涂,那就只能在这些基地大幅度地采用机器人的涂装工作。
正是在这样大规模、高投入的技改下,吉利的老生产基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对于新基地,吉利选择从源头上就按照更高的要求来建设。
李书福坦言:“中国汽车业和吉利汽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吉利汽车一定要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准建工厂、开发车型,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按照高标准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吉利蔚来的产品将会缺乏竞争力。
当然,最经济的原则是“一个基地只生产一个平台下的不同车型”,这是最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吉利未来的车型平台将成为落户于何处生产的标准,一改过去以品牌为落户标准。
到2012年7月,吉利汽车共有八大整车生产基地,分别在浙江临海、浙江宁波、浙江路桥、上海、甘肃兰州、湖南湘潭、山东济南、四川成都。
通过重新布局生产基地,在上海生产的“海景”将迁至湖南湘潭工厂,与“远景”共线生产;上海工厂将按照全球先进标准进行技改,2014年全面完工。此外,浙江临海基地将搬迁至临海杜桥镇,浙江路桥基地将搬迁至台州椒江区,浙江宁波基地将搬至北仑区春晓镇。
随着销量的攀升和业务的扩张,吉利后期还陆续新增了浙江慈溪、宁波春晓、陕西宝鸡、杭州湾、贵州贵阳、河北张家口、山西晋中、四川商用车、江西上饶等全新制造基地,助力吉利发展壮大。
从第一个生产基地台州临海基地开始,吉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建设了不少于20家整车工厂,遍布全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这其中不包括发动机和变速器等零部件配套厂。
据初步统计,吉利整车生产基地的总产能或已超过300万辆,已经远超大众、通用等体量更大的公司在国内所拥有的工厂数量。未来,吉利还有新的基地投产,但也有一些生产基地退出。
写在最后:
无论是质量体系、采购体系的重构,还是调整全国生产基地布局,实现制造体系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动作都有力支持了吉利的战略转型,让其得以由虚入实,成功推进,让市场和用户对吉利的印象有了根本的改观。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吉利算的上是“脱胎换骨”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探店|外观很科幻,内饰设计才是亮点,吉利ICON现身成都
农历的19年底,完成了本年度的最后一次探店。来到了成都西物吉利店,要看的这款新车在19年广州国际车展的时候已经与大家见过面了。在当时多数人都觉得它是一台新能源产品,但事实上目前销售的它是燃油车型。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吉利的这台”未来车型”——吉利icon。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款吉利icon,作为吉利BMA平台下的第二款SUV,在外观设计上和它的师兄缤越完全不同,这也似乎代表了吉利未来的SUV设计语言,并且还用上了全新的吉利黑标,不禁让我想起了几何品牌的银色LOGO。
当然了,全新的设计风格第一眼便是”未来感”。分体式头灯的设计符合当下主流的设计风格,但”回”形前格栅的设计才是它设计的核心部位,乍一看像极了密封式格栅的设计,似乎只有新能源产品才会配备。
但事实上,这台吉利icon并不是一台新能源产品,而是一台搭载了一台三缸1.5T+48V轻混系统的车型,最大马力能够达到177匹,峰值扭矩255N·m,配备了7速双离合变速箱,在这种赤裸裸为燃油经济性做出的配置自然也很有效果,工信部公布的油耗表现为5.7L/百公里。
继续来看这台icon的车身外观,侧面线条笔直方正,就连门框的位置都选用了横平竖直的尖角设计,方正的轮眉和宽厚的尾部造型有点小路虎的感觉,整体的视觉效果并不觉的这台车仅有4350mm。
轮圈的造型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五辐式轮圈,在造型上仍旧是保留了”回”字型样式,双色镂空的造型设计也是未来感的体现。配备了成本较高的马牌UC6轮圈,这台顶配车型的轮胎尺寸为225/45/R19,大轮圈虽然好看,但路感过于清晰的体验未必是乘客们喜欢的。
尾部的设计也算是亮点之一,尾灯造型与icon的logo中”co”字母的造型设计保持了高度一致。点亮后辨识度极高,看一眼就知道这是icon,同时在下部”回”字造型与扩散器位置的设计都与前脸设计相互对称。对了,全车还加入了部分硬派越野车才有的防刮包围设计。
虽然很多人都对它的外观所吸引,但在我眼中这台icon能够促使我下单的核心是内饰的设计与用料,红黑配色带来的运动质感和新颖的悬浮式中控屏造型设计非常讨喜。不妨来仔细看看。
首先,红黑配色的撞色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用色,而皮质的用料以及亚光色搪塑材质的加入提升了车内质感。
其次是中控区域的布局属于”纯原创”级别,在目前接触到的自主品牌中,10.25英寸悬浮式中控屏是少数令人不觉得突兀的设计方式,在左右两侧对称式的放置了一键启停以及一个特别的定义按钮,可以通过按键定义一个快速启动的功能例如一键进入导航。同时10.25英寸的液晶仪表盘也选用了同样悬浮式设计风格,显示内容清晰,效果不错。
同时,下移的出风口位置充分考虑了驾驶员与乘客的温度体验。并且很巧妙的在两侧对称位置加入了温度与风量的调节物理按键,拨动了一下,质感不错。
电子档位的排档设计仍旧方正,皮质包裹的握感比较舒适,还配备了手动模式。在后方还有驾驶模式选择以及下坡辅助、自动启停以及电子手刹的物理按键配置。
最后,说说不太令人满意的位置,那就是4350mm的车身尺寸与2640mm的轴距比例虽然带来了不错的后排空间,但却压缩了后备箱的空间。
【写在最后】
买奔驰、买沃尔沃,不都是为了吉利吗?
它来了,它来了,它带着吉利走来了。综合产品外观以及设计来看,icon是一台比较注重功能性的科技型SUV,虽然目前这台车型还未有新能源产品上线,但就目前吉利产品的布局以及当下市场的趋势,相信这台icon不久就能带来新能源产品。同时,这也算是吉利在未来市场的一款”定义”车型,科技+硬派,也许是未来吉利的产品风格。
(图文|浩子果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合资时代!吉利、戴姆勒组建smart全球公司背后
文| 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中国,将成为经典汽车品牌——smart的第二故乡。在这里,裹挟在电动智能化的浪潮之下,smart将重新腾飞。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 Ltd.)正式成立。
“吉利版”国产电动smart,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这一次,它将以什么方式搅动风云?
▌ smart:在中国,为全球
吉利smart的合作虽然不是新闻,但本次正式官宣还是透露了一些重点信息。
首先,关于钱: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各持股50%,奔驰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
其次,关于人: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由吉利集团总裁助理、领克张家口工厂总经理、领克学院院长佟湘北出任smart合资公司全球CEO,负责统筹市场、销售、研发等smart品牌所有业务模块,向smart合资公司董事会汇报;
再是,关于分工:全新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在此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生产smart EQ for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生产smart EQ forfour)生产smart现有车型。
最后,一个尚未确定的问题,全新纯电动smart产地(工厂)在哪儿?
此前,长城-宝马合资公司“光束”已公布,电动MINI将于苏州市张家港市生产,基地拟于2020年开工,2022年建成。相比之下,吉利-戴姆勒的电动smart对产地的消息进行了模糊处理。
2019年5月,有消息称,内部代号“戴姆勒C项目”的电动smart国产项目,将落户成都市龙泉驿区。
一个支持的例证是,2019年8月29日,吉利集团旗下、沃尔沃纯电动品牌Polestar极星公布其成都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首款车型Polestar 1将在这里进行量产,出口全球市场。如果电动smart国产项目也落户在此,那么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效应也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制造成本。
另一个猜测是,由于目前吉利形成了BMA、CMA、SPA、PMA四大平台,其中PMA是全新一代电动汽车专属架构,因此全新电动smart很可能基于PMA电动车生产平台生产。
关于新的合资公司,一个不同的意义在于,吉利-戴姆勒的smart,并不是一个跨国车企和一个中国车企在中国境内设厂合资的传统模式,而是双方以50:50的合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是一次可喜的超越。
同时,合资公司智马达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迅速升温“吉戴合”
至此,戴姆勒在华已经拥有四个合作伙伴,分别是北汽集团(北京奔驰)、福汽集团(福建奔驰)、比亚迪(腾势汽车)和吉利汽车(smart)。但由于吉利smart将生产电动车型,所以并不违反“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产业政策。
在外界眼中,戴姆勒与吉利的感情迅速升温,在2018年吉利汽车成为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开始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已合作了三个项目:
2018年10月,双方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目前该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已上线运行;
2019年3月,双方宣布组建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目前该合资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9年9月,双方共同投资全球城市空中出行引领者Volocopter,持续探索并引领电动出行和数字化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日前德国《汽车周刊》报道,戴姆勒和沃尔沃计划合作开发燃油发动机,降低研发开支。有知情人士表示,沃尔沃和戴姆勒可能会在下阶段考虑创办合资公司,研发生产纯电力动力系统。虽然双方对此事拒绝评论,但“吉戴合”的亲密程度可见一斑。
针对本次最新的合作进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指出,smart品牌具有独特品牌魅力、核心价值和全球影响力,而吉利控股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smart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功。
在业内看来,吉利与戴姆勒的“联姻”也十分登对:2019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361560辆,连续三年蝉联自主销量冠军。2020年,吉利汽车将销量目标定为141万辆。综合来看,吉利汽车旗下产品布局均衡,且高端化进程的代表领克、星越,纯电品牌几何均表现不俗,具备与戴姆勒联合打造全球车型的体系能力。
▌产品策略:微型or紧凑型?
“吉戴合”如火如荼,双方各取所需,吉利得到了戴姆勒光环下的smart品牌,戴姆勒则脱手了亏损不止的smart项目,以减轻自身日益加重的财务压力——美勒茨银行预计,smart品牌累计亏损达40亿欧元(约合303亿元人民币)。
那么,涅槃重生的电动smart,将如何参与竞争?
在官方公布的信息中,有一条关键内容,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紧凑型细分市场。
应当指出,smart品牌的两大定位——一是电动化,二是微型化。其中,电动smart本就是戴姆勒集团电动化进程的一部分,将与奔驰EQ、腾势共同发力系能源市场;而微型化,可以说是在吉利的参与下发生改变——向紧凑级车型进军。
盘点近几年两个细分市场的变化,2017年微型纯电动车占比高达69%,2018年下降至49%,2019年上半年仅剩26%。相比之下,紧凑型纯电动车2017、2018和2019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23%、33%和54%,市场份额逐年增长,且已经远超微型车。
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结果,更在于“技术性补贴”的结果:微型车所搭载的小容量电池拿不到任何补贴,微型电动车遭遇断崖式下滑。
2022年以后,“吉利版”电动smart将销往全球,包括中国市场。届时,哪一种车型,到底是微型电动车还是紧凑级电动车更受欢迎呢?
理想智造的“小而美”SEV项目宣告失败后,可以为国内市场的风向做一个反面佐证:至少短期内,微型电动车(尤其smart售价高昂,与紧凑级车型相当)不会出现规模增长。
但是,全球范围内,风向未必如此。
(大众ID.4续航里程分别可达330km、550km)
我们看见,对于刚刚成型的电动车,各系别车企在做着完全相反的选择: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自主品牌专注于开发包括SUV在内的大型长续航里程的车型,而日系车企则更偏好于更便宜、更小尺寸的电动车型。比如日前,丰田推出一款超小型电动车BEV,可容纳两个人,续航仅100公里。
无论如何,全新的“吉利版”smart都让外界充满想象,无论是其在全球市场的征战,还是与“长城版”MINI的对峙都值得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