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说“吾爱孟夫子”,孟夫子是谁?

孟夫子是孟浩然。原诗句是《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唐朝这些著名诗人之间的友谊和相关的诗句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熟知的是,杜甫写给李白的各种诗句表达深厚情谊,比如《春日忆李白》、《冬日怀李白》、《梦李白》等等,李白写给汪伦表达友情的诗句也是脍炙人口,而李白表达情谊最直白的应该是孟浩然了。

李白应该算是孟浩然”粉丝”当众最有名的那个。这首《赠孟浩然》写于开元十三年,李白来到襄汉游历,而孟浩然的故乡就是襄阳。这时的李白还是踌躇满志的少年,而孟浩然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但是并未阻碍李白对他的欣赏。李白欣赏他的才华,因此直白地写出“吾爱孟夫子”,直抒胸臆,认为他的风流才学都是举世皆知的,丢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更是写出他一派逍遥自在的模样。

孟浩然在这时却在经历着人生的失意阶段。这时,他在官场失意,对他来说,他并不是这样潇洒的。而李白也懂得他的无奈,临别的时候,也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既有离别的不舍,也能看出诗人的感慨和理解的苦涩。

孟浩然本身也是极具文采的,他从入世到归乡,写的诗句也极为精彩。他给张九龄写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能看出他怀才待发。而归乡时写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能看出他真正的悠闲快乐。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原诗: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扩展资料

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

“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

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

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吾爱孟夫子(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钟的孟夫子指的是什么动物)

吾爱孟夫子中的孟夫子全诗

吾爱孟夫子中的孟夫子全诗:

赠孟浩然  唐代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究竟有着怎么样的事迹,被浪漫潇洒的李白如此推崇?

中国传统都有“三不朽”的说法,即立德立功立言。唐朝那时自然也不例外。像李白,27岁时已经名满天下,比李白年长12岁的孟浩然也是文章与声名已经闻达天下。但是这都是立言,最末流,所以都想着入仕。

孟浩然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应好友王维之邀,前往长安一试其缨。

孟浩然毕竟才华横溢,在大学讲学藏诗,满座皆服,一度成为京城里文人雅士与王侯公卿府上常客,前景更是看似一片光明。然而,生活往往充满着惊喜与意外。孟浩然的至交好友王维,年少得志,弱冠之年便已中了进士头名,出任太乐丞。

有一次,王维在宫中内署值班,感觉有点憋闷,就把孟浩然也偷偷地带了进来。说巧不巧,玄宗皇帝竟然临时起兴,前呼后拥地领着内侍宫女们,驾临到了内署,看样子是要对王维嘘寒问暖一番。

最难消受是天子恩,王维违制通规,将外人领入宫中内署,怎么敢面圣呢?好在孟浩然这时倒是急中生智,直接躲在床底下去了。待玄宗进来后,一向潇洒自如的王维,竟然屡屡词不达意,使得玄宗生疑。

简单几句盘问,孟浩然便灰溜溜地从床底钻了出来,叩请天恩浩荡。

玄宗自然不会认为,孟浩然这么一个名土,会是大胆刺客,便就此揭过了此篇。

吾爱孟夫子

出自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注释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4.白首:白头,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

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吾爱孟夫子下一句是什么 吾爱孟夫子原文及翻译

1、吾爱孟夫子下一句:

风流天下闻。

2、原文:《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3、翻译:

我非常敬爱孟老夫子,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挺立自叹不可攀,只有跪拜赞美你高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句诗中指的是谁

指的是孟浩然

【出处】《赠孟浩然》——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译文】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

扩展资料

1、《赠孟浩然》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郁贤皓认为,此诗当为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浩然已届暮年。

2、《赠孟浩然》鉴赏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过渡到描写,揭示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