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成都勘探开发研究院好不好
大庆油田成都勘探开发研究院好,大庆油田成都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较高,发展空间很大,提升自身能力较快,而且工作时间自由,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因此大庆油田成都勘探开发研究院好。
石油之城大庆的未来会怎样?说说你的看法?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庆人 家里三代都是石油工人 我也在油田工作 现在确实有很多人对大庆很悲观 包括很多大庆本地人 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分析家长的未来 首先 我觉得主要可能让人们开始产生这种衰败印象的是1,前几年的油价大跌 2 姜书记在两会分组讨论时候的那次讲话 油价大跌那年 各种传言很多 油田降薪啊 油田裁员啊 油田以后不行啦等等就开始了 这种论调一直延续到现在
还有姜书记 两会上说的大庆可采储量就剩9亿吨了 希望国家多给扶持 还有每年产量的减少 都加剧了对大庆的看衰!
但是实际上呢 首先说降薪 别的岗位我不太清楚 我们一线的作业采油起码没有降薪 并且还比以前的收入要好一些 再就是油田储量的问题 油田可采储量9亿 看起来不多 但是除以每年3000万那还可以采30年 这还不包括未探明储量 和一些超稠油这种不可采的 随着技术增加这些都会增加!
所以 就油田这一块来说根本不需要过分担心
再说城市发展 大庆这两年的招商引资做的很不错各种大项目很多 具体可以上网查一查体量很大的 各种大项目层出不穷 油头化尾 汽车 铝加工 百强乡镇 等等 现在非油经济已经占比炒过了油 而且会越来越好 经济发展比较乐观!
再说人口 有人说大庆人都走了 其实东北人口流失是普遍现象 各个城市走的人很多 但是就数据看大庆户籍人口数量是增加的(官方数据)可信度是很高的 不知道传言的走了几十万是哪出来的数据
而且作为黑龙江第二大城市 各种产业和政策都比较好 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强 人口应该不是问题!
大庆的 环境 (河湖空气 全国卫生城市 文明城市) 城市建设 (去过全国很多城市觉得大庆建设的真算可以了的街道 小区 整洁宽敞 基础设施也不错)
教育(大庆很重视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打造省级师范标准 全省排名前进 大学有7所 教育非常不错) 医疗(医疗设备 )还有各种好的落户政策
社保政策报销比例全省最高!
目前全国经级都处在一个不好的经济周期内 不乐观的很多 大庆还算可以的。
各种因素叠加 我觉得大庆的未来很乐观,我绝对看好这座城市!
可预见的未来就是维持。除了石油,再没有支柱产业,口号再响也是啪啪打脸。
就我自身说说,我算是大庆石油人的后代,大学毕业后也就回大庆工作了,医疗系统,基层单位,工作二十年了,收入不高,算也稳定。
我周围的人,医疗系统居多,有能力没牵挂的走了很多,有能力有负担的等待机会走,退休前不想走的也很多在南方买了房子。我就从来没听谁说过“大庆怎么怎么好,我退休也要在这里”。最标准的说法是“等孩子大学毕业了看ta在哪里发展,然后我去那里”。
至于大学毕业的孩子,十之七八都走了,回来的一种是父母舍不了,另一种能力差些的,再一种是父母能给找到满意工作的。
有人说大庆没走那么多人,那是因为很多人没迁户口,如果能统计出这些,你看看人口流失多少。
就我们单位而言,十多年不进人了,为什么不进人?因为编制和工资,财政哪有那么多钱,别从大门外看事,爬后窗瞅瞅里面。能干得了活的就那些,干不了的也得生活吧。40岁以下业务人员已经断层了,5年后自然减员就基本难运转了。
我本人为什么还没走,因为有牵挂,也因为要有所准备,我也得走。老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我是大庆土生土长的,35岁从大庆油田辞职离开,在大庆工作了13年,对大庆油田的情况了解一些。
首先,大庆是一个因为石油开采而兴建的城市,城市建设,人口,各项经济都是依托于油田发展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步入了最辉煌的时代,彼时油田工人的待遇、生活水平在全国绝对可以说是领先的。1999年油田进行重组,随后在2000年-2005年再度达到顶峰,石油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职工待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0年以后,油田领导意识到石油产量将会缩减,采油成本即将增加等困难,勇于开拓海外市场,大庆石油工人走向世界,主要服务于苏丹、伊拉克、蒙古、印尼等国家,很多大庆油田职工通过海外技术服务,挣到的钱大约相当于在油田3倍的收入。
如今,大庆油田年产量已开始下降,暂居全国第二,依然是国家举足轻重的大油田,同时积累了大量海外市场经验,锻炼出一批优秀的技术队伍。可以说,未来十年,这就是大庆油田赖以生存的本钱。
随着近些年石油市场的波动,油田的生存空间变小,可以说,大庆油田确实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油田的特点,是随着时间推移,地下石油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近些年国家在甘肃,四川等地不断发现新油田,亟需技术人员,所以,我推断大庆油田未来,会有一部分人员、物资转移到新油田继续生产,因此一些大庆人将会离开家乡,去新的油田继续生活。
同时留在大庆的职工,仍然会有很多人要去海外。大庆油田的开采量逐年下降,盈利降低,职工待遇将随之减少,去海外工作将成为唯一可以提高收入的方式。
除此之外,会有一部分职工因为技术能力不足,留在大庆工作,年龄大的就等着退休。
大庆油田目前每年招工人数仅仅数百人,所以每年毕业的一万多大庆子女,将来必然要背井离乡去其他城市发展,大庆人口的老龄化也将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严重,人口总数下降,城市的活力降低,10年后的情况,可以参考今天的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市。
我个人认为,大庆的未来不需要过多的人口和产业,随着石油产业减少,大庆可以发展成为原生态的农业、 旅游 城市,去工业化,同时保留部分油田单位,作为全国石油行业的博物馆和丰碑。人口降至150万人左右,维持一个小型城市继续生存下去,也未尝不可。
我国未来要打造城市集群,人口会不可避免的大量流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中心城市群,大庆等东北城市不需要按照长三角城市的模板去发展,而是找准定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即可。
我是大庆人,我喜欢这座城市。道路宽敞,私家车很多,但不怎么堵车,出行方便。房价不贵,生活节奏不是很快。夏天没有南方热,冬天就冷那么几天,屋里暖气基本都挺热。城市给干净整洁,适合居住。如果再好好发展一下经济,想办法吸引人才就更好了。至于有的朋友说想发展都得靠关系这点,我想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也不独大庆多严重。我希望大庆越来越好。我爱我的家乡。
我们家是石油工人之家,父母已经退休,想当年刚上班的时候,我唱着“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下”为自己生在大庆,能成为石油工人感到无比自豪,现在看着身边的人陆续离开大庆,小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在卖房子,内心有些恐慌也感到无奈,其实大庆不光有石油和天然气,城市建设也是蛮好的,道路宽敞干净、绿化覆盖率高、夏天的空气质量非常好、蓝天白云,天然百湖……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冬季漫长寒冷,但是北方城市不是都这样嘛?可是现在都出去上学的孩子基本都不愿意再回到大庆了,退休后的老人也陆续离开去南方养老,真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出台措施,招商引资,寻找替代型产业,招募人才……留住这座美丽的城市吧!
大庆,是一个靠关系不靠能力的城市
关于大庆我知道的不多,只能从05年来大庆读书开始,那时的大庆石油学院还是很牛B的大学,现在滴东油最牛逼的专业毕业都不知道去哪工作,还有八一农垦 大庆师范 哈医大分校,毕业啦就业机会少的可怜,年轻人走啦很多,孩子出去混生活,老人退休也基本随孩子走了,所有大庆放假除了学区房还可以,现在各厂各矿房子比鹤岗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一晃也在化工系统做一线工人十年了,从十年前到手四千,到如今也就今年奖金多了不少,也就全年平均六千,我是白班辅助岗位,一线操作会更多,收入应该还可以。 对大庆的未来,我不乐观,毕竟人越来越少,身边同事都是55岁左右快退休的,这些年很少招工,所以子女也都在外地,石化如此,我想管局也差不多,市政应该也一样,等五年后我想房子会更多,更便宜,现在好多小区已经没差价啦 希望大庆会更好吧
我来大庆23年了,18岁来上学,在这里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说说体会吧!
首先我不是职工,因为刚好上学那年大中专并轨,就是外地的不给分配了。点背啊!完后就是打工,那会儿工作很好找工作岗位多!人口也很多!不说我了说说对大庆以后得看法吧!1 现在工作少了,年轻人也少了,打工的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外地来大庆做买卖的少了就业也就少了!
2以前职工家的孩子都给分配工作即使出去上学的,也让毕业了就回来有工作。现在是都不让回来了不给分配工作了毕业了就千万不能回来,回来没有工作。
3职工即使十年没涨工资,你们忘记说了你们还有奖金呢,每个月的奖金,季度奖,年终奖,安全奖等等,各种奖金就很多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4即使有再多的光环什么百湖之城,文明城市啥的没有啥意思了人留不住说再多都没用,能留下来的都剩职工了吧铁饭碗!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大庆一年走了好几十万人,流失人口,别的城市都在抢人,这座城市正在流失!!!
资源型城市可能就是这样,这还有油呢城市就快不行了,现在也就是靠着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吧!我可能也快走了去别的城市发展了,大庆算我的第二故乡吧!我也希望这座城市好起来,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为什么大庆和安达的消费水平就不一样呢,都知道大庆有石化和炼化,是生产汽柴油和天然气的,和安达相隔十几公里,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汽油和柴油的差价没升一元不等,天然气安达是3.2元,大庆就3.85元,难道大庆的工人有钱吗?
大庆就尤如老太太过年,一年不赶一年!
王启民的事迹材料
王启民是“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等。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王启民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王启民简介
王启民,1961年8月 毕业 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 文化 。高级工程师。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7年9月出生,浙江湖州人。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入党。曾任松辽石油管理局地质指挥所开发室、动态室实习员、技术员。1964年5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动态室、综合室、开发室技术员,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开发室、开发所地质师、副主任。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后,任大庆石油管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总工程师。1990年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油藏工程学会理事。1992年3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8月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7年1月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
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 方法 ”,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2000多亿元。
王启民事迹
他为石油而来,他为石油而痴。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石油事业相伴。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他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启民。
1959年9月26日,诞生在祖国东北松辽平原上的大庆油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是王启民的22岁生日。1937年9月26日,王启民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
1960年春,数万人马从全国各地挺进松辽草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王启民也在这支队伍中,他当时的身份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启民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了大庆油田安家落户。
这一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离,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发扬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3年会战使大庆油田得到了成功开发。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这是王启民当年写下的一副 对联 ,横批是“闯将在此”。
“那个时候,外国人根本不相信我们能把大庆油田‘拿下来’,会战大军靠的一个是拼命的闯劲,一个是科学的态度。”王启民说。
上世纪60年代,“温和注水”是国内外油田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但是大庆油田的“温和注水”方法遇到了麻烦。注水仅3年,采收率就下降到5%,油田被“水淹”了一半。
王启民受命查找原因。那是1963年冬天,王启民把即将分娩的妻子陈宝玲送上回娘家的火车,自己一头扎到试验区。当列车行至锦州火车站时,陈宝玲生下了女儿。
与女儿一同来到这世界的,是王启民脑子里一个大胆的构想,他提出大庆油田地下油层厚薄不匀,应当采取“高效注水开采方法”——这是对“温和注水”理论的颠覆。
王启民在一口已经废弃的油井上开始一次次试验。终于,这口井日产量迅速回升。此后,应用“高效注水开采方法”使被判了“死刑”的一批油井转而成为百吨高产井。
连续两年的高强度野外作业、冰雪严寒,让王启民这个生龙活虎的汉子、曾经的国家三级运动员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完成任务回到家中,妻子几乎认不出他了。
“路也走不动了,腿也迈不开了,坐那儿就起不来了。”王启民回忆说。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住院治疗一个多月之后,王启民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脊背佝偻着,而且再也没有直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由王启民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整体提高了10%至15%。
上世纪90年代,王启民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
4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大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他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表外储层”开发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2009年9月26日这一天,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纪念日,也是王启民72岁的生日。
王启民个人 故事
一、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王启民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在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激励下,他和所里几个同学写下了一副气势豪迈的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他们还特意将“闯”字中的“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由于环境的恶劣,使他患了类风湿僵直性脊椎炎,疼提走路都直不起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硬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不离井场,以严细认真的态度,取全取准每份资料和每个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胸有成竹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数十个油层,每个油层厚薄相差很大,各层吸水多少也不同,呈典型的非均质特点,要人为达到注入水都均衡推进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象大个子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薄油层、差油层就像体力差、跑得慢的小个子运动员。要想让他们齐头并进,必然事倍功半。应该能快则快,该曼则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的注采方法。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赞扬,并让他带个小组进行大胆试验。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广他们的 经验 ,培养出三百多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二、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蓬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大家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方案和进展情况,怎么能走呢?”他的妻子陈宝玲心疼他的身体,一次悄悄地协商好调他去北京工作,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上“本人不同意”。妻子气得要和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要走你走,我不走”。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第一个10年稳产目标后,又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目标;再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上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让大庆再稳产10年,可以说是奇迹。难度不言而喻。
看了“ 王启民事迹”的人还看了:
1. 青春励志学铁人范文
2. 部队优秀党员主要事迹
3. 托起中国梦的微观基石
4. 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导游词
5. 爱国人物事迹读后感材料
大庆油田设计院成都工作地点
大庆油田设计院成都工作地点是大庆让胡路区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苑街42号。大庆油田设计院附近的公交站:油田研究院、中国银行、隆德肥牛、隆德火锅城、新时代妇科医院、油田研究院、女子医院、中国银行、翔海建材园、女子医院、回族小学、新时代妇科医院、吉林银行、民主小学、翔海建材园、宁江公安一分局。
关于大庆油田,你知道多少关于她的故事?
那不得不说到铁人王进喜了!王进喜曾经说过两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再一次打试验井的时候,王进喜废寝忘食连轴转,刚端起饭碗,便靠在钻干煸打起盹儿来。他这种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