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落户成都有什么待遇?
博士落户成都有较多的政策优惠待遇。1,成都对高端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增强,派驻和引进政策较为宽松。博士作为高端人才,可以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如落户和房产等方面的补贴和优惠政策。2,此外,成都还提供给博士在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博士更好地实践和发挥专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优惠政策与培训有利于博士在成都发展,也为成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保障。
人才信息网就业补贴如何领取?
人才信息网提供的就业补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另一种是企业人才引进补贴。不同的补贴有不同的申领方式。以下分别介绍: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
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在“人才热线”微信公众号上填写相应信息,通过审核后,可申领每月1000元的就业见习补贴:
(1)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毕业;
(2)在成都落户并取得居住证,具有完整的自主择业行为能力;
(3)就业单位须开具见习证明和劳动合同。
2.企业人才引进补贴
企业引进的人才,在拿到成都市居住证后,可以通过人才信息网直接申请补贴,具体步骤如下:
(1)登录人才信息网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进入“人才交流”——“人才服务”——“企业人才引进补贴”;
(2)阅读并认真填写《成都市企业人才引进补贴申报表》;
(3)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包括人才居住证、身份证、学历证明等;
(4)等待审核。补贴审核时间大概需要1个月。审核结果将通过电话、短信或微信等方式告知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补贴要求不同,申领前应仔细核对自己的资料和申请条件,确保能够符合要求。此外,申请途径以及申请手续和所需材料可能会因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应以当地人才信息网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为准。
外地户籍在成都有灵活就业补贴吗?
外地户籍的人士在成都灵活就业是没有优惠措施的,灵活就业的优惠政策只是针对成都本地户口的人士,外地户籍的人士暂不能享受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如果是具有本科学历全日制的人士,可以选择人才引进政策,将户口落在成都市区,这样就能享受到相应的灵活就业的优惠政策了。不知道我的回答对你有没有帮助?
2021年成都市职业技能补贴?
据《成都市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实施办法》,成都市对取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和高级(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本市企业职工,分别按照最高1000元、1500元和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属于本市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的,分别按照最高1100元、1800元和25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申领条件:
1、申领技能提升补贴时,属于企业职工的
2、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含视同缴费年限)及以上的
3、自2017年1月1日起取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以证书核发时间为准)。
青白江人才引进购房政策?
一、实施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1.设立2 亿元产业人才发展资金,支持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现代物流(铁路)、口岸服务、加工贸易、跨境贸易等我区重点产业引进高精尖缺产业人才或顶尖团队,促进各类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创业。
2.力争引进一个团队、催生一个高新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带能引领我区重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或能够填补国际国内市场空白,且能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重大产业化项目或研发机构项目来我区创业的,经评审认定,给予1000—5000 万元综合资助,特别优秀的可给予不高于8000 万元的综合资助。符合市级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综合资助政策的,同时推荐申报享受市级相关政策。
3.着眼全域国际化,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引进产业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对重大产业化项目一并协议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最高100 万元资金资助;对在我区工作满1 年的产业精英人才,给予最高15 万元资金资助。符合市级人才引进政策的,同时推荐申报享受市级相关政策。
4.建立企业引才奖励制度,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高校、人力资源机构等社会力量推荐人才,对成功引进或推荐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给予最高10 万元引才奖励; 对挂牌“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才引进工作站”的机构,给予最高5 万元奖励。符合市级企业引才奖励制度的,同时推荐申报享受市级相关政策。
5.争取建立中国科协(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分基地(工作站),对进入分基地(工作站)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申报我区各类人才政策时不受每年在区工作时间限制。
二、实施重点人才培育工程
6.鼓励各类人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提升学历,对在职攻读并新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或相应学历的,分别按学费的 30%(不超过1.5 万元)、 50%(不超过5 万元)给予一次性补贴。
7.支持各类人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自主研修,对参加 7 天(含)以上(不含往返路途时间)高校、科研机构等高端学术机构组织的进修、学术研讨等活动的,举办地在国(境)外的补贴 0.5 万元,举办地在省外的补贴 0.3 万元。每人每年可申领1 次补贴。
8.鼓励各类人才提高职称、技能,对新取得高级、中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推荐申报享受市级技能等级提升补贴。
9. 加快各领域紧缺人才培育,至2020年,培育20名创新型企业家、2000 名产业人才、500 名现代都市农业人才、2000 名技能工匠、400 名名师(名校长)、 300 名骨干医师、200 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 名文化领军人才。
10.鼓励人才施展才华、贡献力量,从在区工作5 年(含) 以上的创新型企业家、产业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中,每年选拔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青白江优秀人才”,按其贡献,给予最10 万元奖励。
11.举办“青白江创业之星”大赛,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重点扶持,对获得大赛奖项的给予最高5 万元创业资助,并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咨询等创业孵化服务。
12.打造“青白江技能大赛”品牌,带动企事业开展岗 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交流推广等活动,对在区级及以上技能 大赛中获奖的,给予最高 5 万元奖励。
13.对新建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席技师工作室 (技能大师工作室), 分别给予10 万元、5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评市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席技师工作室(技能大 师工作室)的,按所获市级及以上奖励资金的50%、最高不超过20 万元给予一次性配套奖励。
三、实施民生人才提升工程
14.鼓励社会精英人才以市场化聘用方式到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机关事业单位专业岗位工作。对引进到专业岗位长期工作的,给予15—30 万元年薪,特别优秀的可“一事一议”。鼓励区级部门、事业单位组建智库团队,对引进提供高端智力咨询(服务)的专家或团队,每年给予专家最高15 万元的咨询费,每年给予团队最高80 万元的咨询、合作等综合费用。
15.我区机关事业单位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5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 30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3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500 元“人才津贴”。
16.我区公办学校(幼儿园)在岗的省特级教师,每人每月给予 25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另给予 30 万元“安居补贴”;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特级教师(校长),5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 20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另给予 20 万元“安居补贴”;取得中(高)级职称两年以上、曾获市(地、州)级 及以上表彰且个人专项赛课获得市(地、州)级及以上奖项的骨干教师,以及市学术(技术)带头人,5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5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另给予10 万元“安居补贴”。
17.我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在岗的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 30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另给予40 万元“安居补贴”;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市(地、州)学术(技术)带头人,5 年内每人每月给予 1500 元“人才津贴”,新引进的另给予20万元“安居补贴”。
18.鼓励高校优秀在读研究生来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实习锻炼,分别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提供每月2000 元、1500元生活补贴。
19.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对在我区村(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有关企业中全职从事社会工作,且具有社工领域专科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经考核后,每月给予200—1200 元“人才津贴”。
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20.符合成都市人才安居工程政策的人才,可按成都市规定的租金、面积标准申请租住 60 ㎡—120 ㎡人才公寓、租期5 年,满5 年后可申请按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我区根据人才层次及其贡献,配套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购房补贴。
新落户我区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符合《青白江急需紧 缺产业人才目录》的紧缺人才,1年内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提供安居补贴。
凡享受区级人才安居政策的,不重复享受市级人才安居工程政策。同时符合市级、区级政策的,择一政策享受。
22.凡属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园、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根据其贡献,可按市场租金的一定比例租用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提供给本单位产业高技能人才租住。
23.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来区应聘,在7天内提供免费住所。
24.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区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在我区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五、实施人才暖心工程
25.推行人才服务卡制度,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各类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和生活服务。
26.在产业园区、区政务中心等设立青白江人才服务 窗口,受理人才认定申请、人才服务申请等事项。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27.开展“感知青白江”“ 暖心人才”等各类活动,在公交站、广场等地布点投放广告、画报,在户外 LED 屏播放城市形象宣传片,广泛宣传城市人才形象,大力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社会氛围。
28.建设人才示范性荣誉阵地,依托产业园区等人才汇聚地,打造人才公园、人才星光驿站等,让人才更有荣誉感、归属感。
29.每年发布《青白江急需紧缺产业人才目录》,提出全区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岗位的人才需求。
30.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机制,通过交流、慰问等形式,加强与专家人才的直接联系,充分支持、服务专家人才开展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