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双流落户政策?
2021年成都落户政策及买房子的资格审核
1、技能人才落户 (有同一公司2年社保即可,证书不匹配也能落户【全城独家】)
??2、三无落户(可用于购房、小孩上学)
??3、有房落户 (只要你在成都有房就可以落户,落户周期7个工作日左右)
??4、应届落户(本科、专科、研究生)(需全日制)
??5、大成都户口平迁
??6、国外留学生落户成都
??第二、购房资格
? 1、2年社保购房资格,或者户口+1年社保购房资格(成都没有参过社保或最近2年没有参过社保;“白户”,即在成都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白户换成白户家人;无犯罪记录)
??2、人才安居(年龄22-45周岁; 无社保; 无户口; 无犯罪记录)
??3、人才绿卡(年龄22-45周岁; 无社保; 无户口; 无犯罪记录)
??4、蓉城绿卡(年龄22-45周岁; 无社保; 无户口; 无犯罪记录)
??5、家庭已有2套以上房产,再购房资格
??6、单身2套房购房资格
??7、落户不满2年购房资格(家庭为单位无二套房)
双流新生儿上户口需要什么手续?
一、办理材料
1、《入户申请表》
2、《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3、《成都市符合法律法规生育通知单》(出生后应先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作出生统计后,再申报户口)(原件和复印件)
4、父母双方的结婚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二、办理时间及费用
收费标准:居民户口簿首次办理免费(丢失、损失、补发6元/本)。 办理时限:当场办理 。
三、《出生医学证明》办理
1.签发机构:出生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成都市由各区(市)县妇幼保健机构签发,高新区、天府新区由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母子办签发。2.签发资料:父母双方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亲自关系声明、出生地街道或乡镇政府证明、亲自鉴定材料(母子和父子)如父亲身份信息缺失,需另外提供母亲书面申明材料。
双流新生儿上户需要那些资料
双流新生上户需要的资料,父母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准生证,医学证明等材料,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新生儿上户登记即可
2021成都市集体户平迁落户条件?
一、集体户口迁移成都条件
有以下的四种方式可以在成都落集体户口:
1、具备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往届都可以);
2、应届专科生;
3、技能人才入户;
4、积分入户。
但是有一个前提,落集体户口的不能在成都有自己的房子。
二、成都落户政策
符合以下12项积分指标,积分满100分就可落户成都。
1、缴纳社会保险,每年+10分,半年+5分;
2、合法稳定居住,自有住房+10分,租赁住房+1分,连续居住按每年+1分累积;
3、教育背景,大学专科(含高职)以上学历+10分;
4、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申请人就业所在区域属于“东进”和“南拓”区域的将可按照每年20分进行累积计算;
5、引导人口梯度转移,由“五城区”及高新南区(西区)转移到本市其他区域每满一年+5分,就业地和居住地转移到本市其他区域每满一年+10分;
6、急需紧缺工种(职业)指标加10分;
7、个人贡献,获国省市表彰(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工匠)分别+25、+20、+15分,上年度个税缴纳达到一万+2分,超过一万每0.1万+0.2分,最高不超过+10分;
8、鼓励创新创业,参加创业大赛获国省市奖项+15分、+10分、+5分,在本市创业吸纳5人以上就业+10分,在本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投资或创业达到一定条件+10分;
9、年龄不超过45岁+10分;
10、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近三年存在不良记录每一条-10分;
11、个人违法犯罪记录,受刑事处罚、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和活动每条-50分,受行政拘留、强制戒毒的每条-20分;
12、违反计划生育政策-50分。
好了,以上数据就是为大家收集整理关于成都市集体户口迁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怎样规定的相关解答,我相信每个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对成都市集体户口迁移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怎样规定的情况一定有了更加明确深刻的了解。如需要更多的了解,请进一步咨询当地政府官网!
双流学籍外地户籍可以上哪些高中?
双流学籍外地户籍的学生,可以选择到符合条件的高中就读。根据中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规定》,学籍外地户籍的学生可以参加招收非本地户籍学生的高中招生,具体规定根据当地教育局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而定。一般来说,学籍外地户籍的学生需要先办理转学手续,并提交相关材料进行审批,然后再根据当地的政策和规定,选择合适的高中进行报名和考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政策和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学生和家长前往当地教育局咨询相关政策和规定,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入学的相关流程和要求。
双流区学籍可以到哪个郊县读书吗学籍?
对于双流区的学籍来说,如果想要到其他郊县读书,需要先获得当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同意和批准。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申请转学或者调整学籍到其他郊县的学校,但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规定。此外,也需要注意到不同地区的招生政策和要求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提前了解并确认自己是否符合其他学校的入学要求。
最重要的是,在考虑转学或调整学籍之前,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确保自己可以在新的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