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四川省眉县离成都双流机场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75.7公里
参考起点:四川省眉山市
1.眉山市内驾车方案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眉州大道西一段行驶410米,直行进入眉州大道西二段
2)沿眉州大道西二段行驶600米,直行进入眉州大道西三段
3)沿眉州大道西三段行驶700米,直行进入眉州大道西四段
4)沿眉州大道西四段行驶730米,直行进入眉州大道西五段
5)沿眉州大道西五段行驶290米,直行进入G351
6)沿G351行驶1.0公里,朝S7/成乐高速/乐山/成都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成乐高速辅路
7)沿成乐高速辅路行驶380米,稍向右转进入眉山立交桥
2.沿眉山立交桥行驶5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成乐高速
3.沿成乐高速行驶26.7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成渝环线高速
5.沿成渝环线高速行驶33.7公里,朝双流机场/温江/邛崃/都江堰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成雅立交桥
6.沿成雅立交桥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成都绕城高速
7.成都市内驾车方案
1)沿成都绕城高速行驶250米,朝双流机场/S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机场立交桥
2)沿机场立交桥行驶1.0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成都机场高速
3)沿成都机场高速行驶4.3公里,朝T2 2号航站楼/贵宾中心DF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430米,稍向左转
5)行驶480米,在T2 2号航站楼/国内出发出/入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770米,到达终点
终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人口约多少万
人口:约50万人
人口密度:377人/km2
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夏、周时有古蜀。今大邑县区域当时古蜀国地。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古蜀国。今昔对比大邑县区域当时为临邛县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
西汉末年,王莽立国为新(9至23),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据蜀称成家(25至36)。监邛、邛原县名仍旧。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
历蜀汉、魏、西晋宽大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置。
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亡。汉原县改为融县,后又复名江原县。临邛县仍置。
中经宋、齐,至梁武陵王萧纪据蜀前,两县建置不变。梁末,武陵王萧纪据蜀(552至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江原县仍置。
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江原县仍置。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立国。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县,后又改为晋原县。依政县、临邛县仍置。
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
西岭雪山《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县和火井县建制撤消,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火井县境域后划归邛州。
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农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并入邛县。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复置。
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区域仍归新津县管辖,10月20日,国务院补办批准手续。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
隶属关系:大邑县始置时隶邛州。唐宝元年(742),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临邛改为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大邑县属前蜀国19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国32年(934至965),隶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属宋,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大邑隶邛州临邛郡。
南宋宝_六年(1258),蒙古帝国军队攻入四川,大邑隶邛州临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后不久,邛州临邛郡改为邛州。大邑隶属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属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农民政权,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称帝,国号夏,大邑属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军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属明,隶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为邛县,大邑隶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县。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隶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邛州,大邑还隶邛州。
明崇祯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张献忠克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定都成都,称西京。并于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张献忠据蜀期间(1644至1646),大邑为大西辖县之一,其隶属关系与明末时同。
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属清,隶邛州。清乾隆版《大邑县志》载清顺治六年(1649),张献忠部属卢名仍“踞重庆、叙州、马湖及邛州一带”。清顺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联合的张献忠部属刘文秀出兵回川,大败已降清的吴三桂,克川南各州县。刘文秀克成都。清顺治九年前后,大邑属南明,隶邛州。清光绪版《大邑县乡土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后,其总部属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吴在1674年称帝,国号为周。大邑属周,隶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讨平,大邑属清,隶邛州。
民国元年,大邑隶邛州。2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销,时四川正值军阀混战,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销。大邑于是直隶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行政区。又称温江专区,1968年10月改为温江地区。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至今划归成都市管辖。
【综合实力】
2005年,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82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0497万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5418万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471万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52.1%、32.1%,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25.0:36.4:38.6。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241407万元,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25万元,增长38.4%;第二产业增加值90558万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01124万元,增长9.6%。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县从业人员 283765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694人。截至2005年底,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664个,帮助指导238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县国有企业实有下岗职工139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自然条件】
(一)地质环境
大邑县在我国的大地构造上属扬子板块的西部地区。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的交接处,属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东缘的一部份,彭灌大断裂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天车坡—西岭镇—唐王坝一线贯穿县境中部。此线以西山区为前龙门山推覆体前缘部份,以东为白垩纪第及其以上地层沉积的前陆盆地。前者为后者沿彭灌大断裂向西俯冲所形成。
境内西部山区褶皱、断层发育。主要褶皱有:宝兴背斜,齐棚山倒转背斜,黑水河复向斜,石梯沟冲断复向斜以及唐王坝向斜,雾中山背斜,灌口向斜,晋原镇背斜,凤凰山向斜,饮马坝背斜等多级褶皱;主要断层有:磨子沟、黄铜尖子和双河逆冲断层以及川溪口、王坝岗和金陵寺断层等多级断裂;主要岩石类有:花岗岩、辉橄岩、橄榄岩、紫红色砂岩、页岩、耐酸盐岩、砾岩等多种岩类。全县整体处于构造活动带上,其地质构造极其复杂。
(二)地貌环境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其西部为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隆起的缝合带。在上述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下,受地壳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蚀的综合作用影响,境内地貌形态多样,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极高山并存,自东向西依序分别形成阶梯状。其中,平原占22.8%,丘陵占16.7%,山地占60.5%。
与此同时,平原向高原过渡的特写位置,西部急剧隆起,造成境内相对高度极大。境内西北最高峰苗基岭(大雪塘)海拔5364米,东南最低处的韩场镇杨家祠堂海拔仅475米,相对高差达4889米。西部山区地貌破碎,沟壑纵横,群山绵亘,高峰耸峙,景观秀美,中纬度、低海拔的西岭雪山的雪域为一大奇观。
(三)气候环境
大邑县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发展全天候的四季旅游。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0oc(平坝区),1月平均气温5.5oc,7月平均气温26.1oc,极端最低气温-4.8oc,极端最高气温35.1oc。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县地面海拔高度差异悬殊,气温随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区平均气温分别为12oc-15co和11.4co。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区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别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坝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平坝、丘陵、山地区依序分别为1033.8小时、744.4小时和683.7小时。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变化,常显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物气候垂直变化特点。
(四)生物特点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铸成土地的广宜性优势。同时,光热水生命与生态因子受复杂多变的地貌形态影响,导致不同地貌形态区和地域区光热水因子组合配置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类型,生物多样性优势十分明显。据现有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县拥有植物226科、1527属、8600余种,脊椎动物5个纲36个科。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诸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孓遗植物银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可以说,大邑县是一个重要的物种资源基因库,优异的生物和地理科研与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随着光热水气候因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大邑县植物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明显。大邑县地带性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带谱为:常绿阔叶林(海拔【地理位置】
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48公里,地跨东经102°59′至103°45′,北纬30°25′至30°49′。东北与崇州市为界,南接邛崃市东南与新津县毗邻西北与芦山县、宝兴县、汶川县接壤。
【城市建设】
2005年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区面貌整体提升。新城区晋原镇采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新引进了银都房产、天邑花园、东方圣地等8个房地产项目,到位资金1.65亿元,盘活存量土地500余亩。工业集中区完善了一期水、电、气、路、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综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5%,城市绿化率达32%,绿地覆盖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铺装道路长度69.78公里,铺装道路面积142.9万平方米.并有著名古镇安仁镇.
【基础设施】
大邑基础设施已跨入中国西部地区先进行列,水、电、气、路和通信配套,适宜企业发展和居家生活的现代化山水旅游城市初具规模。全县水、电、气供应充足,富余量大,价格优惠。在供电上,大邑除与省电网联网外,还是产电大县,自备电源充足。在通信上,无线、有线和宽带网络覆盖全县。在交通上,县城距成都市区48公里,已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距双流国际机场35公里;川西旅游环线、大双旅游快速通道、出阝新旅游复线等高等级公路纵横全境;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现代工业】
2005年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31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4.0%,居各行业之首。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088万元,增长24.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6%。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3600万元,增长21.9%;实现利税总额20100万元,增长6.1%。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7家,利税总额上千万的企业有3家。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09.3%,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7.7%,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7.3%,资产负债率为55.5%,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2168元/人。
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投产企业个数为39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896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465万元,增长20.8%。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度达52.0%。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623万元,入库税金6021万元,增长42.7%。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高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完成工业投资115036万元,比上年增长57.1%,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5763万元,增长7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411万元。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75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整个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5%。
【现代农业】
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03324万元,增长14.2%。其中种植业产值77994万元,畜牧业产值113626万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51435亩,比上年调减47439亩,油料播种面积110350亩,比上年增加1608亩。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4%下降为38.4%,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0%上升为55.9%。粮食播种面积与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5.4:34.6改变为62.3:37.7。粮食总产量205720吨,下降12.8%;油料总产量13864吨,下降5.3%;食用菌总产量42873吨,增长2.7%;药材产量429吨;肉类总产量88603吨,增长34.3%;蚕茧产量390吨;水产品产量5800吨,增长10.3%。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食用菌、榨菜产业化优势突出,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0919亩,榨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近10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8500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0414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221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683台,农用载重汽车336辆。
【第三产业】
2005年全县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168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里;全县100%的村通汽车。全年新改建公路124.8公里。年末全县拥有营运汽车2169辆,其中载货汽车1662辆,载客汽车507辆。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0140万吨公里,增长10.4%,公路客运周转量22483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全县电话用户101582户,增长15.5%,其中城镇住宅电话用户32235户,农村住宅电话用户47300户,小灵通用户达15810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8万户,互联网上网用户数4150户。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45.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国内旅游收入37700万元,增长17.1%;平均每人次旅游消费支出153.7元,增加1.5元。全年接待海外游客4538人次,增长7.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3.15万美元,增长7.8%。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星级饭店个数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10间。旅行社1家。
【社会事业】
2005年卫生事业进一步推进。全年改造乡镇卫生院6个,投资总额390万元,比上年增长17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参保率达80%。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农村药品集中配送网络和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年末有卫生机构44个,医院、卫生院40个,卫生技术人员1278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100人,其中医生 616人。各类卫生机构总床位1393张,其中医院床位720张。全年医院门诊人次737692人次。居民无偿献血2341人次。
【行政区划】
大邑县乡镇为
晋原镇
鹤鸣乡敦义乡
出江镇青霞镇
沙渠镇三坝镇
雾山乡元兴乡
蔡场镇龙凤乡
丹凤乡高山镇
金星乡三岔镇
安仁镇韩场镇
上安镇天宫庙镇
悦来镇董场镇
西岭镇苏家镇
新场镇斜源镇
王泗镇唐场镇
2021年1月,大邑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大邑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2月,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公布第五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大邑县上榜。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大邑县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大邑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9月,“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大邑县上榜,位列第55位。
2020年6月,大邑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授予大邑县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8年10月,大邑县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69名。
2017年12月,大邑县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大邑县“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四川邛崃有机场吗
截止2019年7月末,四川邛崃并没有机场,距离邛崃最近的机场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中国成都市双流区中心城区西南方向,距离成都市区1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7’02’’、北纬30°34’47”,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F级,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
扩展资料:
邛崃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距成都市区约65公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约33公里,距成都双流机场约50公里、成昆铁路普兴火车站40公里,是川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西藏连接四川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成名高速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成温邛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新邛路等交通要道与外界相连,随着“三轨四高五快”对外交通体系逐步建成,邛崃交通、物流将更加便捷。
邛崃古称临邛,筑城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古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参考资料来源:邛崃市人民政府网-市情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26万人
人口密度:446人/km2
蒲江县隶属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介于东经103°19′至103°41′,北纬30°05′至30°20′之间,东邻彭山和眉山、西界名山、南连丹棱、北接邛崃,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5公里。县城鹤山镇距成都6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60公里,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5公里。
蒲江始建于公元554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全县幅员面积5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22万亩;辖8镇4乡、109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6.1万人(2003年)。。邮政编码611630。代码:510131。区号:028。
蒲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性广。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日照1122小时,降雨1280毫米,相对湿度84%,常年无霜期302天。境内地势平坦,南高北矮,平均海拔高度534米,最高1022米,最低465米。地貌以浅丘为主,平原、丘陵、山地比例为24_54_22。
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树种10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柏林、香樟、桢楠、银杏、黄柏、杜仲等,森林活立木总蓄量169.2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其中景区80.9%以上,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有短尾松、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00余种,有中白鹭、八声杜鹃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180余种。
蒲江河流主要有两条,分别是蒲江河、临溪河,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年可开发利用量5.48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2.36亿立方米。全县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其中景区达到国家Ⅰ类标准,有全国一流的高硅低纳矿泉水。
空气清新,大气质量好,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
投资环境
(一)交通
蒲江县形成了以“四纵两横”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经纬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境内有国道48公里,省道27.6公里,县道127公里,农村水泥(沥青)路536.5公里。国道108线(成雅高速路)318线(川藏线)和省道川西旅游环线贯穿全境,新蒲快速免费通道已经建成通车。成雅高速公路在县境内全长35.51公里,在寿安、鹤山镇、石象湖风景区和成佳镇有4个进出口。县城距成都市区6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距成昆铁路青龙场火车站49公里,寿安工业点距彭山青龙场火车站37公里,经高速公路仅需30分钟就可到达。开通了成都至上海、深圳的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成都到连云港运输时间为4至5天,20英尺集装箱价格为3464元,行程1944公里。
(二)能源
供电:拥有110KV变电站1座,110KV输电线路3条,主变容量6.3万KVA;35KV输电线路11条,主变容量2.8万KVA,基本实现35KV环网供电,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供电质量和保障性高。
供水:县城区有自来水厂2座,县城供水能力达6万吨/日。
供气:蒲江天然气供应来源于中石油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北气矿。日供气能力达80万m3。全县已建配气站4座,有5个乡镇使用天然气。
(三)通讯
通信网络覆盖全县12个乡镇,程控交换机装机总容量4万门,用户4万户。全县移动通讯无线信号实现无缝覆盖。
(四)治安
蒲江治安环境良好,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达96%。重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发案较少,社会治安稳定性在各区县名列前茅,是成都市唯一的一个“无毒县”。
(五)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均在蒲江县设有分支机构,开通了国际业务、自助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项目,能提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存贷业务和各种快捷简便的商务结算、汇兑业务。
(六)中介
目前,蒲江县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测绘评估事务所、地籍事务所、职业介绍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能为投资者、企业和市民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历史沿革
蒲江历史悠久,公元前4世纪,秦王朝灭巴蜀,在蒲水流域,设置蒲阳县,汉代撤蒲阳县归临邛县。公元554年(西魏恭帝拓跋元年)建置为广定县。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更名为蒲江,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县治所原置城北里许地,明太祖洪武中移治于今鹤山镇址。先后归邛州、眉山专区、温江地区管辖,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建国后,县人民政府仍置鹤山镇原县署址。
1999年,蒲江县辖鹤山镇、寿安镇、大塘镇、天华镇、西来镇、大兴镇、甘溪镇、五星镇、朝阳湖镇、成佳镇;复兴乡、西南乡、光明乡、白云乡、寿民乡、长秋乡、松华乡、敦厚乡、高桥乡。
2000年,蒲江县辖10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475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鹤山镇 44658天华镇 19326寿安镇 23145五星镇 13128西来镇 15906大塘镇 15001甘溪镇 10445大兴镇 16491成佳镇 9319朝阳湖镇 10142寿民乡 6340长秋乡 4086松华乡 8077敦厚乡 6688复兴乡 12819高桥乡 9741西南乡 10981光明乡 5593白云乡 5662
2004年8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29号)同意蒲江县撤销天华、五星2镇和松华、敦厚、寿民、西南、高桥5乡。将原天华镇、西南乡和原高桥乡的狮子树、大林、潘沟3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鹤山镇。鹤山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路。将原五星镇、松华乡、寿民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寿安镇。寿安镇人民政府驻政府街。将原敦厚乡和原高桥乡的桂花、陡岩、育才、大田4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西来镇。西来镇人民政府驻西来场。将原大兴镇的沙楼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成佳镇。成佳镇人民政府驻东升街。将原高桥乡的玉龙、桥墩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大兴镇人民政府驻大兴场。2004年,蒲江县辖8个镇(鹤山、大塘、寿安、西来、大兴、甘溪、朝阳湖、成佳)、4个乡(复兴、白云、长秋、光明),19个社区委员会、192个村委会;面积5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43人/平方千米。
蒲江河
蒲江河又名蒲江,古以沿岸产蒲蔺(席草)而得名。发源于总岗山——丹棱县新场(今名王场)土地坳之杨山。此水经名山县小海子、吴岗,绕中峰寺,北东流至中坝,纳观音堂水(观音堂古称康乐场,水有两源:一出丹棱老毛沟;一出境内灯草沟)。再北东流至两合水,纳名山县干木沟水(源出名山县月儿岗分水岭)。在两合水入境后称蒲江河。境内,沿流路接纳源出长秋山、小五面山诸山溪水,北东流至五星乡上场口汇临溪河,折东流至刘码头出县境。复转北东流至邛崃县两河口汇南河,继流至新津县武阳镇南、通济堰下,注入岷江。全流程62公里,全流域面积462.8平方公里。境内流程4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流经成佳、朝阳、霖雨、光明、西南、鹤山、东北、天华、寿民、插旗、寿安、五星等2镇、10乡。
蒲江河在两合水至霖雨场段,穿行于深丘峡谷之中,曲流急湍,河床比降大,长滩(已建长滩水库)为7.81‰,霖雨场为6.65‰。霖雨场以下盘旋于平坝,河床比降减小,西南乡为5.22‰,鹤山镇为4.70‰,天华乡为4.40‰,寿民乡为3.91‰,寿安镇为3.58‰,五星乡为3.48‰。河流在五星乡段,多年平均流量14.63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4.613亿立方米。天然洪峰流量3331.0立方米/秒,上游水库削减洪峰后,实际洪峰流量3085.5立方米/秒。
蒲江河,河宽水清,古往今来有灌溉之益,兼有筏楫之利(筏运直至解放初期方停)。唯因流路处青衣江大暴雨区边缘,汛期山洪暴涨,洪峰经峡谷涌入平坝,剧烈冲刷两岸,导致沿流主河道不稳定,多岔道、河湾与沙滩。而沿流有浆砌石之河堰14道,有增河床淤积,而致河床比降减小,不利排洪。该河与南河汇水后,河床比降减至0.33‰,流速平缓,排洪不畅,酿成洪水顶托,而使接近汇水地之五星、松华、寿安、插旗等乡镇沿河一带遭受水患。1978年以来,按照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关于蒲江河、临溪河规划意见之防洪标准,已重点整治20处,长7.99公里(其中,左岸13处,4.8公里)。
2021年4月,蒲江县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3月,蒲江县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69名。
2021年1月,四川省第一批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名单出炉,蒲江县入围。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蒲江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蒲江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9年11月,蒲江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7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蒲江县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蒲江县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