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连续剧《世界》中,郝冬梅是一位在东北插队的女知青。由于家庭原因,她没有受到太多欺负。此外,她有一个诚实可靠的男朋友周秉义来保护自己。因此,她在知青点并不痛苦,对未来也不悲观。无论如何,只要她的父母恢复正常,她肯定会得到她想要的一切,比如回到城市工作,还有上学的机会。

与郝冬梅不同,其他知青点的女知青都深感焦虑。他们不知道在农村呆多久,害怕一辈子都回不了城。

与郝冬梅不同,知青点的其他女知青都深感焦虑。他们不知道在农村呆多久,害怕一辈子都回不了城市。女知青没有背景,身无分文。唯一的资源就是自己,所以他们想要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资源丰富的男人交集。
董卫红是郝冬梅的室友。因为南方人受不了冷,她愿意嫁给江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宣传科长姚立松,她比她大十岁,丧偶有子。另一位女知青陶俊书和董卫红差不多,她本来是个富家女,更受不了艰苦的生活,为了早日脱离苦海,她选择靠近戴主任。

陶俊书的命运相当坎坷。虽然她联系的戴主任比姚立松高,但她的心术不正确。有太多的女孩投怀送抱。他吃髓知味,只玩弄无知女孩的感情,不打算负责。陶俊书加入了戴主任。在滑入深渊之前,幸运的是,郝冬梅拉了一把,让她及时止损,摆脱了苦海。另一个不知名的女孩没有那么幸运。她为戴主任生了三次孩子。有一次她大出血,差点死。
作为一部电视剧,《世界》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有一些艺术再加工。那么,当时的女知青为了回城,是不是和电视剧里描述的一样?事实上,艺术和现实是一体的,相互照镜子。
知青回家总是很困难的。即使在1978年,也有男知青为了交换《准予迁入证明》而冒险。

某甲说,这张户籍许可证代表着他从一个国有农场的年轻员工回到家乡,重新成为上海的普通市民。对他和成千上万的知青来说,这张《准予迁入证明》也见证了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
1969年,16岁的某甲初中毕业,他没有赶上第一批去黑龙江的机会,结果去了云南。事后大家发现,原本以为东北条件不好,但事实上,与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已经是下乡的好地方了。

树长成了,人却走不动。某甲说,1978年,经过十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再教育,知青已经老了,到了面对未来、婚姻和家庭的十字路口。20世纪90年代,有一部关于知青的电视剧《邪恶的债务》,描述了知青的各种邪恶命运:知青渴望农村的爱,有很多孩子结婚和未婚,然后他们回到家乡,这些孩子成为家庭矛盾的根源。
某甲说,知青每月有一天探亲假,但每两年只能用一次,一次24天。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回家两年,知青们开始恐慌。你真的想在第二个家乡浪费生吗?

1978年底,知青们期待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区分农场青年和农村青年,国有农场(生产建设兵团)青年定义为农场青年工人,取消知识青年名称,要求农场青年工人扎根农场,这意味着农场青年可能不能回到家乡,必须在当地工作一辈子。
某甲的身份变成了会员,而不是知识青年,他和许多知青一样困惑,自己怎么能从市民变成农民呢?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些不满的知青闹起了我要回家的大回城潮流。所谓闹事,就是讲道理,吵架,打架,甚至杀人。最后,云南知青获胜,引起了当时国家领导的关注。知青返城最终实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
甲记得1979年初,勐腊县到昆明的长途车票相当紧张,每天只有40个座位,显然不能满足农场6000多名知青的回家愿望。某甲用自己所有的全国粮票换来了解放牌卡车上的座位,盘山公路的大转弯一个接一个地通向千里之外的上海。无论汽车走到哪里,都有无数都没有上车。他们站在山路旁观望,眼里充满了回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