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寻求创新就是寻求未来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

成为创新策源

推动成都出圈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第十四届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持续转型。其中,提高创新战略来源能力,重点形成服务战略后方建设的创新战略来源,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运营天府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努力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和精准医疗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设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所。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研究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责任制,完善科研项目揭示和赛马制度,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原创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成都坚持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源能力。成都各种高能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增加创新源头。

长期以来,成都一直坚持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源能力。成都各种高能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增加创新源。值得注意的是,跨区域联动已成为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建设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驱动力。今天,我们走进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新津区,看它们

围绕创新策源,如何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前沿技术优势,为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四川天府新区

加快布局创新平台

建立跨区域合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阳春三月,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研究中心)

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碌着,研究中心将于今年建成并正式入驻。

▲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大楼已初现

一方面,抓紧工期加快建设,另一方面,科学成果同时产出,相关突破性科学发现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

事实上,自201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天府新区成立以来,研究中心一直充分依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吸引国际国内专家对宇宙线物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实验数据。在2021年,LHAASO该项目共发表了27篇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获得了5项技术专利,开启了探索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帷幕。在2021年,LHAASO该项目共发表了27篇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获得了5项技术专利,开启了探索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帷幕。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的背后,新动能准备就绪。四川天府新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源转化体系,总结为三种能力。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加强政策源支持能力。

通过加快实验室建设,抓紧落地大装置,努力扩大国家队,优化扩大大学圈,提高基础研究支持能力和关键技术研究能力。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服务能力转化方面,打造科技服务业高地,上市运营3.天府高新技术服务中心旗舰载体2万平方米,充分发挥品牌聚合效应,引导324家高新技术服务机构聚集发展。2020年,新区高新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8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量同比增长85%。

同时,做好平台和中场。中国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智能融资重塑知识产权融资信用机制,帮助129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在线融资,上市新三板西南股权交易基地,加强企业上市中场服务功能,促进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四川天府新区开花,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这不仅取决于成果孵化和转化的载体,也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建设。

看孵化。

天府海创园一期42万平方米工业载体建成投产,当年签约率80%;荣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天府科技创新之心等政府引导载体加快建设,天府创新中心等34个孵化载体继续提升能源,累计孵化面积40%.36万平方。看转化。

充分发挥场景牵引作用,吸引清华四川医院参与独角兽岛综合能源体系的发展,联动创新创业企业,促进公园城市建设中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探索与新津、邛崃、金堂、浦江等区(市)县建立跨区域合作转型机制,加快川藏铁路技术成果转型。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成都东部新区

六大创新平台的高标准建设

推动优质科研力量和科研项目落地

总投资数百亿元,将建设16个科研中心和55个实验室,计划购买3700多个科研设备(套)……3月,春暖花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现场一片忙碌景象,A2区主塔已拔地而起。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聚集多个科研中心,旁边将建一座裙楼,届时将是示范区大数据中心。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示范区项目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设计标准最高的民航科技项目,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设备研发中心。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B区)效果图

它不仅是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的高标准建设,也是成都东部新区的六个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医疗中心和天府(金城)实验室,激活新区的发展势头,吸收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提高科技创新的综合承载能力。

生态体的培育与融合发展——

成都东部新区正在不断为科研清路子、搭台子。

生态体的培育与融合发展——

成都东部新区正在不断为科研清路子、搭台子。召开企业培训会议,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准确匹配,扎实落实各项科技政策。

加快布局创新要素。

可以看到,成都东部新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领域正不断加深合作,今年将力争与4个及以上科研院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高校优质科研力量和重点科研项目落地。同时,努力培育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院士工作站取得突破。

加快聚集创新平台。

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西部检测认证“双碳”技术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聚阳人工智能院士创新产业等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

探索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探索购买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务,围绕成都东部新区传统创业转型升级要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咨询、法律咨询、知识产权、财税咨询等免费服务。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结合新场景推广、科技专项培训等线上线下活动,宣传科技金融政策,建立银行企业联系,服务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高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和水平。

继续开展科普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月,做好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推进科普绿道和基地建设。

新津区

全区有效高达100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还将建成26万平方米以上的创新载体

去年11月,西部(成都)共建

天府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签约仪式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举行。

签约仪式,携手创新。▲新津区天府创享中心

根据协议,三方将充分发挥四川天府新区创新政策来源、新津区成果转化、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市产业投资平台的互补优势 研发基地 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天府先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一期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

新津区创新策源家庭背景-2021年,全区有效高达101家,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9.79亿元,全社会R&D投资69亿元.01亿元,获市科技局6项先进表彰。

面对2022年再次启航,新津区也以三字公式为法宝,即引、促、培,为全区科技创新领域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引入活水。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引进是引进科技创新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承担技术成果转化。

围绕一城两园一区同时,重点推进华为数字经济联创中心,广联达TOD CIM研究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拓展新轨道企业提供支持。

2022年,继续推进高校地企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项目15个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量达到5个.6亿元,增长9%以上。

科技创新“区县说”①|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促进签约企业增量,促进现有企业转型,加快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绿色食品等重点发展领域,按照科技初创企业-仓储科技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路径,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库。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促进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指导,推进创新平台建设。2022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多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以上。

培训平台引领作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构建创新服务生态。

做好各级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宣传、解读、培训和指导,利用科技项目资金的全社会创新投资;落实新津区实体产业政策,有效提高政策意识。

今年,努力建设26万平方米以上的创新载体,全年增加2个以上的市级创新创业载体,开展校企双进、科技创新等20多项活动,帮助企业获得1笔科技贷款.8亿元以上。{

x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