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在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加快取消对稳定就业、居住3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定居限制,促进城市圈户籍准入年限和居住证的累计认可,完善户籍转移便利化政策措施。按常住人口规模尽快配置公共资源。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重庆和成都七人普总人口排名全国第一和第四,人口吸收步伐继续加快。10月发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重庆主城和成都将加快取消对稳定就业、居住三年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定居限制。
为什么两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会放开落户?如何促进成渝城乡人口流动?如何改变双城经济圈两个极核城市的形态?近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经济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贝,解读了成渝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口结构转型。
成都
放手:谁想进城?
必须注意的背景之一是,在共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章中,《纲要》中关于放开对重点群体定居的限制,旨在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因此,这一政策的立足点不是人才落户,而是农转非人口。
放开定居限制,更多针对非户籍常住人口,是城市本身的股票人口。”兰蓓表示。以成都为例。2020年,城市户籍人口1500万,常住人口近2100万。近6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中的一些群体是该政策需要解决的关键群体。如果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应该公平地享受公共服务和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目前谈农转非还是有意义的。兰贝认为,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大城市的农业向非人口。虽然他们走出农村,在城市从事传统的低技能产业,但他们可以凭借技能生存,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城市应该给这些群体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对农转非群体放开定居限制,有利于城市建设合理的金字塔人力资源体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城市空间形式的合理化。
兰贝指出,从成都自身的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聚集了大量人口,原三圈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很低。在七人普及数据中,邛崃常住人口甚至减少,不利于城市空间的平衡有序发展。要合理布局人口,就要放开定居,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促进形成更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提高新的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区人口过多,土地稀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将给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兰贝进一步认为,对于一些网民担心大城市人口过多问题,不存在:一般来说,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自身的吸引力密切相关,在户籍黄金含量低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对于重庆和成都,与上海等城市相比,人口密度不高,吸收人口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同时,放开农转非的定居限制,将有利于郊区新城进一步聚集人口,在城市内形成更多具有人口和经济承载功能的城市空间。
城市喝茶的市民成都
为什么成渝成为排头兵?
城市喝茶的市民成都
为什么成渝成为排头兵?
成渝不是最早探索的城市。
事实上,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至少15个省份已经提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其中石家庄、昆明、南昌、银川、福州、济南6个省会(首府)城市成为“零门槛”落户的先行者。
然而,在兰蓓看来,成渝依托城市群放开重点人群的定居,是十四五期间成渝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新实验,也是国家战略赋予成渝的任务。
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提出,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城市群和城市圈,促进大、中、小城镇的协调联动和特色发展,让更多人享受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以前没有提到城市群都市圈作为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现在国家给出了新的指导方向。作为一个想成为‘第四极’的国家城市群,新城镇化肯定会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关键任务。兰贝说,重庆和成都的特点是大城市带大郊区,决定了农村振兴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农村要在新型城镇化中振兴。因此,《纲要》放开城市定居,旨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农村,促进城乡产业、人口和资金互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成渝冲刺第四极的基础和能力。就全国而言,以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成渝地区率先突破,带动西部地区,释放人口规模优势,发展成渝优质城市化水平内需主导经济,也是国家双循环格局下的要求。
兰贝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本身就是西部人口最密集、城市最集中的地区。根据七人普数据,成渝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约1.比珠三角城市群03亿人.78亿人更多。加快该地区城市化建设是提振国内需求、加强国内大循环旋转空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释放人口规模优势,发展国内主导经济。但从该地区来看,其内部发展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转化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十分突出。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城市化率为 62.38%意味着仍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87%相比.43% ,成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新型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流动:农村人口进城,城市人口下乡
显然,成渝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步伐正在加快。
除了放开重点人群的城镇定居外,《纲要》还提出了更便捷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城市圈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居住证互认等。
城市化是实施纲要的重要起点。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兰贝指出,要实现双核城市周边人口流动和分布,必须促进城市圈公共资源平衡配置、跨城市供应,如加快城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形成通勤圈,共同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有利于城市圈合理布局和有序迁移,提高成都自身的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转移后的农村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农村人口进城不一定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需要设备、技术和效率。未来,农村将有更熟练、更高效的产业。兰贝说,目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基于农业效率低下和城乡人均水平GDP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本身的巨大差距,也需要解决城市资金如何进入农村、农村土地碎片化等诸多因素流动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当农村能够孕育出更多更好的产业或业态时,城市向农村的逆流也会发生。
成都道明镇竹艺村
在重庆和成都,明确提出了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
去年12月,重庆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吸引当地人才回国和城市人才回国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三师一家的农村服务。
今年2月,四川省成都西部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实施计划,将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五项试验,包括重点建立城乡有序流动人口迁移制度,建立健全城市人口机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跨境管理、创新人才和团队。
对于新时代下乡的城市人才,未来农村落户的限制会放开吗?兰蓓否认了这一猜测,定居的意义在于需求和价值。当城市居民去农村时,他们可以享受生态环境,但不应该掠夺土地资源。”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钟茜妮实习编辑 向财霞(下载红星新闻,报道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