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家庭成员按户口本算吗”这个事儿,也是我最近折腾明白的。
起初,是因为家里要办点事儿,需要确定家庭成员,我就理所当然地觉得,户口本上的人不就是一家人吗?简单粗暴!
结果,我兴冲冲地拿着户口本去办事儿,人家办事人员直接给我来句:“家庭成员不是光看户口本的!” 当时我就懵,这…难道户口本是摆设吗?
为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我翻出家里的户口本,仔仔细细地数数,一共五口人,我爸、我妈、我、我媳妇儿,还有我儿子。心想,这总没跑?
我就开始在网上各种查资料,看看有没有相关的规定或者解释。发现说法还真不一样,有的说按户口本算,有的说不按户口本算,看得我更迷糊。
后来我找到一些比较靠谱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家庭成员不完全等同于户口本上的人。重点在于“共同生活”和“有赡养关系”。
这么一说,我就明白。比如,我有个堂哥,户口还在我们家,但是他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而且经济也独立,这种情况,他就不算我们家的“家庭成员”。
反过来,如果我有个亲戚,虽然户口不在我们家,但是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还负责照顾他,那他就算是我们家的“家庭成员”。
我就结合自己家的情况,仔细梳理一下。我爸妈肯定算,我媳妇儿儿子也肯定算,因为我们住在一起,互相扶持。这样一算,心里就有数。
我再去办事的时候,就没再只拿着户口本。我跟办事人员详细地解释我们家的情况,说明哪些人是“共同生活”且“有赡养关系”的家庭成员。这回,总算是顺利把事儿办成。
通过这件事儿,我算是彻底明白,家庭成员不是简单地看户口本,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知道该怎么处理!
- 第一步:拿出户口本,先解一下户口本上有哪些人。
- 第二步:考虑是否“共同生活”,是否“有赡养关系”。
- 第三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真正的家庭成员。
希望我的这回“实践记录”,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