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唠叨,说现在啥“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都没,统一叫“居民户口”。这事儿,听着挺好像城乡一体化似的。但我这人就爱较真,不亲自搞搞明白,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我就自己动手查查,顺便也结合自己的经历琢磨一下。
我的折腾过程
第一步:翻箱倒柜找证据
我先是把我家的户口本给翻出来。好家伙,那本子有些年头,边角都卷。我仔仔细细一页页看,找到户别那一栏。你猜怎么着?上面确实没写“农业”或者“非农业”,清清楚楚印着“居民户口家庭户”。看来,这第一步的传言算是对上。
第二步:跑腿问问官方
光看本子还不够,政策这东西变得快,有时候本子上没及时更新。我就想,得找个官方的地方问问才靠谱。正好有天要去附近街道办事处办点别的事,我就顺道拐到户籍窗口那儿。
我跟窗口的小同志搭话,问他:“现在是不是真的不分农业、非农业户口?”
小同志挺耐心,跟我解释说:“是,大哥。好几年前就统一,现在户口本上登记的都是居民户口,不再区分以前那种农业、非农业性质。”
我又追问:“那这改之后,有啥实际影响不?比如以前农业户口的地啥的?”
他回答得比较谨慎,大概意思是,户口性质名义上统一,但涉及到以前跟户口性质挂钩的一些权益,比如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这些,还得看具体的政策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是简单改个名字就都没或者都一样。
第三步:结合身边事儿琢磨
听官方这么一说,我心里大概有谱。这就跟我之前帮我老家一个亲戚处理事情的经历对上。
我那亲戚,早年是标准的农业户口,后来因为孩子上学,把户口迁到镇上,户口本上也变成“居民户口”。前两年村里搞土地确权,就涉及到他原来那份地怎么办的问题。
当时就折腾好一阵子。虽然他户口迁走,性质也变“居民”,但因为他原来是村集体成员,那份地的承包权还在。经过村里、镇里好几道手续,才算把这事儿给捋顺。
这就说明,虽然户口本上看着都一样是“居民”,但你原来是哪儿的人,享受过哪些基于原来户口性质的权利,这些历史信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涉及到土地、拆迁补偿啥的,还是会被翻出来说道说道。
我的总结看法
要问“户口性质取消吗?”,我的实践感受是:
- 名义上,确实取消。现在户口本上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不再有“农业”和“非农业”的区分。这是国家户籍改革的一个方向。
- 实际上,影响还在。过去基于“农业”和“非农业”身份产生的不同权利和待遇,并不会因为名称的统一而立刻消失。特别是在涉及土地、某些补贴、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入学、购房政策上,可能还会追溯你原始的户籍来源地或者看其他附加条件。
- 说白,就是换个统一的称呼,但背后的历史遗留和实际差异,还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各种配套改革(比如土地制度改革)慢慢去消化、拉平。
别光听个名头就觉得完全没差别。真遇到具体事儿,还得看具体情况,该有的权利要争取,该走的程序还得走。我这回自己动手查问,心里算是亮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