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农村户口没房子的事儿,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我自个儿就是这么个情况,户口本上明明白白写着咱是哪个哪个村的人,可真要在村里找个自家的窝,那还真没有。
我这情况咋来的?得从我爹妈那辈儿说起。年轻时候他们就出去打工,后来在城里买房,就把家给安在那边。老家的房子,时间长没人住,风吹雨淋的,慢慢就破败,实在是没法住人,也就塌。地基还在那儿,但房子是真没。我的户口,因为那时候的一些原因,一直就跟着留在老家村里。
刚开始几年,没觉得有反正人也不在村里常住,有个户口好像也没啥影响。但后来慢慢就发现,事儿不是那么简单。
一、想着重新盖房,碰到的钉子
有一年回家过年,看着村里别人家都盖起新楼房,心里就痒痒。想着咱这户口还在,老宅基地也还在那儿,是不是也能申请重新盖一个?哪怕盖个小的,逢年过节回来也有个落脚的地儿,也算有个根。
第一步,跑村委会。 我就去找村支书和村主任,把我的想法说说。他们倒是挺热情,给我倒水啥的。但一说到盖房子的事儿,就开始皱眉头。告诉我,现在的政策跟以前不一样,管得严。特别是像我这种长期不在村里住的,虽然户口还在,但宅基地的审批,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步,解政策。 村里让我去乡镇的国土所问问具体规定。我又跑去乡里,找到管这块儿的人。人家拿出文件给我看,确实,对宅基地的申请条件、面积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像我这种情况,属于“一户多宅”的边缘(虽然城里房子是我爸妈的,但他们户口迁走,我的户口在村里),而且旧房子已经塌好多年,按规定可能需要重新审批,还不一定能批下来。主要是卡在“长期居住”和“实际需求”这两点上。
第三步,尝试申请。 不死心,还是填申请表,准备各种材料,比如我的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还有老宅基地的位置说明啥的。交上去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中间也托村里熟人打听过几次,都说在走程序,但一直没个准信儿。
- 材料交一堆。
- 来来回回跑好几趟乡里和县里的相关部门。
- 每次问都是“再等等”、“研究研究”。
这事儿就不之。主要是我常年在外工作,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直耗在这上面。加上盖房子也得一大笔钱,想想也就慢慢淡心思。
二、没房子带来的不便
没房子,最直接的就是回老家没地方住。每次回去,都是住亲戚家,短时间还时间长总觉得不方便,欠人情。
还有就是村里的一些集体福利。比如有时候发点东西,或者有些跟土地、宅基地相关的补贴,因为我没有实际的房子在那里,有时候就会被忽略掉,或者资格认定比较麻烦。虽然不多,但感觉自己好像成村里的“编外人员”。
再有就是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户口本上是这里的人,但村里却没有一砖一瓦是自己的,心里总觉得有点漂泊不定。
三、现在的状态和想法
到我还是那个只有农村户口没有房子的状态。盖房子的事儿基本是放弃,太折腾。后来想过,要不就在村子附近或者镇上买个小点的二手房?但这几年房价也上来,而且老家的生活习惯、医疗教育啥的,跟我在外面待久,还是有点差距,最终也没下定决心。
也就接受现实。户口还在村里放着,主要是考虑到以后的一些可能性,比如万一以后有啥针对农村户口的政策福利?谁也说不准。回老家就住亲戚家或者镇上的小旅馆,也还行。
我这实践经历就是:有过想法,努力争取过,但因为政策、精力、财力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没能在老家村里把房子盖起来。 这事儿,挺无奈的,但也算是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可能会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只能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能接受的平衡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