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唠唠这个上海动迁和户口的事儿。不少朋友都问过我,说家里老房子可能要动,这户口到底有没有用?算不算人头费?我,也不算啥专家,就是自己家确实经历过,也帮着亲戚跑过腿,所以就那点儿亲身经历,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
我自个儿的经历
最早,是我丈母娘家那边,在虹口区,老房子嘛面积小,住的人挤挤挨挨的。那时候大概是零几年的事儿,动迁风声吹出来,大家就开始打听政策。当时我们跑去动迁组问,也找街道问,得到的说法确实提到“户口”。
那时候的感觉是,户口好像是个“入场券”。 你户口在里面,是“册上有名”的人,才算是这个房子里正儿八经的利益相关人。特别是那种老公房,产权不是私人的,看的就是承租人和同住人,而同住人资格的认定,户口是很重要的一环。当时确实有按“块块”和“人头”结合着算的说法,好像是有一个基础的保底面积,然后根据户口里的人数,再给一定的面积或者补贴。我记得丈母娘家当时为谁算同住人,家里还稍微有点小争论,就是因为这关系到后面分到的面积或者钱。
你要问我那时候动迁考不考虑户口?我的实践体验是:考虑的,尤其是在老城区的旧里改造或者公房动迁里,户口是个挺重要的因素,至少是敲门砖和人数参考。
后来帮亲戚跑腿的见闻
过好些年,大概是前几年,我表弟家那边,在中环边上,商品房小区旁边的一片老房子也要动迁。情况就不太一样。
我帮着他去解情况,跑几趟动迁办公室。这回感觉风向完全变。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的是“看证”,也就是房产证。主要依据就是房子的建筑面积,然后根据评估价来算补偿款。你选房子也行,选钱也行,但基础都是按你的房子值多少钱来。
他们家户口本上人也不少,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开始我表弟也想按老经验,去强调家里人口多,居住困难。结果人家直接拿出政策文件给我们看,说现在的政策主要就是依据房屋价值补偿,跟户口里有几个人关系不大。
也不是说户口完全没用。好像有个什么居住困难补贴之类的,如果你确实人多面积小,达到某个标准,可能会额外有一点点补贴。但那个补贴跟总的动迁款比起来,真的就是毛毛雨,解决不根本问题。主要的大头,还是看房子本身的大小和价值。
这回经历给我的感觉就是,户口的作用大大减弱,房产证和实际面积成决定性的东西。
总结下我的实践感受
所以你看,根据我这两次不同时间、不同地段的经历,上海动迁到底看不看户口,这事儿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死的。
- 时间点很重要: 早些年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差别挺大的。以前可能更注重人头和安置,现在更倾向于市场化的货币补偿或者等价置换,依据是房产价值。
- 房子性质有影响: 公房和私房(商品房)的处理逻辑也不完全一样。公房可能还会多看看承租人和同住人的情况,这里面户口就有点关系。商品房就简单直接多,基本就是看房产证。
- 具体项目政策是关键: 每个动迁地块,都会有自己具体的一套方案和政策口径。不能一概而论。你得看你那个项目具体是怎么规定的。
我个人的实践感受是,现在的大趋势是越来越看重房子本身的价值,也就是面积和评估价。户口的作用在减弱,但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比如老旧公房、居住困难认定等)下,还会起点辅助作用。
如果你家真要面临动迁,最好的办法就是:
-
赶紧去动迁办公室要官方文件来看。别听邻居瞎传,也别拿老黄历说事儿,拿到最新的、针对你家那个地块的官方政策文件最靠谱。
-
搞清楚自己房子的性质。是公房还是私房?产权清晰不清晰?
-
有不明白的,多问官方工作人员。把自家情况摊开问,他们给的答复才算数。
这就是我这些年跑下来的一点实践记录和体会,希望能给正在关心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记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拿准官方说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