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这个“城镇户籍”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以前模模糊糊知道个大概,就是城里人的户口呗?但具体哪些算,哪些不算,还真有点搞不清楚。
主要是前阵子帮亲戚填个表,上面非要区分户口性质,写“城镇”还是“农村”。我当时就有点懵,现在的户口本上好像不直接这么写?这就勾起我的好奇心,决定自己动手弄明白它。
我的摸索过程
我就按老想法,觉得住在城里、镇上的,应该就算城镇户口。但转念一想,不对,好多人在城里打工、买房,户口还在老家农村。那他们算
我就开始瞎琢磨,也上网大概翻翻,还问几个懂行的朋友。这么一折腾,发现这里面还真有点说道。
-
关键发现:原来,现在官方正经的分类,主要是“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两种。咱们平时老说的“城镇户口”或者“城市户口”,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那个“非农业户口”。
-
历史原因:听老辈人讲,这主要是以前计划经济那会儿留下来的。那时候,“非农业户口”意味着能吃上商品粮,有工作分配,跟土里刨食的“农业户口”差别可大去。所以大家才特别看重这个“城里人”的身份。
-
实际区别(我打听到的):虽然现在差别没以前那么悬殊,但好像还是有些不一样。比如上班交的社保,非农业户口的可能是“五险一金”,农业户口的有些单位可能就只给交“三险一金”。还有就是农村户口一般都连带着土地,虽然现在不一定自己种。其他的,像小孩上学、当兵啥的,可能也还有些细微的政策差别,这个我说不太准,感觉挺复杂的。
搞明白点啥
所以折腾一圈,我大概是弄明白:
“城镇户籍”,说白,现在主要就是指“非农业户口”。它不完全是看你现在住在城里还是村里,而是看你户口本上登记的那个性质。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什么户籍改革,想把这俩合并,叫“居民户口”,但老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政策影响,估计还得持续一段时间。至少我自己填表或者跟人聊起这个事儿,心里大概有谱,知道“城镇户籍”主要对标的是“非农业”就行。
这就是我琢磨这事儿的一点过程和心得,不一定全对,就是自己的一点实践记录,分享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