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当年读研究生那会儿,琢磨要不要把户口迁到上海的事儿。这事儿,当时学校辅导员提一嘴,说是可以迁,也可以不迁,自己看着办。一下子就给我整不会,这迁和不迁,到底有啥区别?
那时候刚到上海,新鲜劲儿还没过,就得琢磨这么“严肃”的问题。我,也没啥社会经验,就跑去问几个师兄师姐。有的说迁在学校办事方便,比如办个啥证明、参加个啥考试,有时候需要户籍相关的东西,在学校集体户口就省得回老家折腾。还有人说,好像医保报销啥的也跟着学校走,方便一点。
但也有人说,瞎折腾!没啥用。说这学校的集体户口,毕业你要是留不住上海,还得迁回去,一来一回,不嫌麻烦吗?而且万一老家有啥好处,比如分地、拆迁啥的(虽然我家没这情况,但总得考虑),户口迁走可能就没份。最关键的是,有人说这跟毕业落户上海关系不大,毕业能不能留下,看的是你找的工作、积分那些硬邦邦的条件,跟你读书时候户口在不在学校关系不大。
我当时就挺纠结的。我就是个怕麻烦的人。
我的选择和过程
琢磨几天,有点“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想着反正都要在上海待好几年,那就迁过来试试呗,万一真有点用?主要是怕万一真需要办啥急事,还得请假跑回老家,那不是更麻烦?
决定就开始行动。过程嘛现在回想起来,也谈不上多复杂,但绝对不轻松。
- 第一步:找学校要材料。辅导员给指路,去学校的某个办公室领 একটা “同意接收函”之类的东西。这个还算顺利,老师挺麻利就给办。
- 第二步:回老家办“户口迁移证”。这是最折腾的一步。得拿着学校那个接收函,还有我的学生证、身份证啥的,回我老家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还好当时是暑假,不然还得专门请假。到派出所,跟窗口的同志说明情况,填表、签字,等着他们办理。还好老家小地方,办事的人不算多,但也耗大半天时间。拿到那张薄薄的“户口迁移证”,心里才算踏实点。
- 第三步:回上海落户。开学回到上海,拿着“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啥的,再去学校指定的那个对接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又是填表、排队。办完之后,原来的户口本被收走,给我一个新的“常住人口登记卡”,一张纸片,说是以后就归学校集体户管理。
整个过程跑两个地方的派出所,加上学校这边,盖好几个章,交一堆复印件。挺繁琐的。
迁之后的感觉:利与弊
那么,折腾这一趟,到底值不值?
好处嘛确实有一些:
- 在学校期间,办一些需要本地户籍证明的事情确实方便。比如有一次申请一个实习项目,要求提供居住证明,直接去学校保卫处开个证明就行,不用麻烦老家。
- 医保确实是跟着学校走,看病报销啥的,按照上海这边的学生医保政策来,有时候报销比例好像是高点?具体记不清,反正没啥大毛病,感觉不明显。
- 心理上?可能有一点点所谓的“归属感”?但那张纸片一样的集体户口卡,跟真正的上海户口本还是两码事,自己心里清楚得很。
要说弊端或者说不便:
- 最大的弊端就是当初办理过程的折腾。请假(如果不是假期的话)、跑腿、花时间花精力。
- 心里老惦记着毕业的事儿。要是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不想留上海,还得再把户口迁回去,又是一轮折腾。等于说,这只是个“临时中转站”。
- 还有就是,身份证地址也得换成学校的集体户地址。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总感觉怪怪的。
毕业后的回顾
后来毕业,我留在上海工作。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关心“上海户口”这回事。发现毕业落户,主要还是看当年的落户政策、你的学校、专业、找的工作单位、还有积分等等。跟我读研时候户口在不在学校,关系真的不大。
因为户口当时已经在上海的学校集体户,所以在办理最终落户到自己房子或者单位集体户的时候,手续上可能稍微简化一点点?就是省再从老家迁一次的步骤,直接市内迁移。但这点便利,跟整个落户流程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回头看,读研期间迁户口到学校这事儿,对我个人来说,方便肯定是有一点的,但非常有限。 主要就是省万一需要户籍材料时跑回老家的麻烦。至于对毕业落户的实质性帮助,几乎没有。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提供一个在校期间的“临时方便”。
这事儿,你要是怕麻烦,觉得在校期间可能需要经常用到户籍证明啥的,那就迁。要是觉得无所谓,或者老家那边有啥牵绊,不迁也完全没问题。真不用把它想得太重要,毕业后的去留,跟这个关系不大。关键还是看个人发展和毕业时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