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合肥小孩上学这个户口问题,真是让我折腾好一阵子,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的亲身经历。
孩子眼瞅着就快到上小学的年纪,我这心里就开始打鼓。我们两口子户口都不在合肥,虽然在这边工作、买房子,但娃的户口一直跟着我在老家。也没太当回事,想着不就在合肥上学嘛总有办法。可真到跟前,才发现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打听政策,一头雾水
我就上网查,各种政策解读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会儿说要“两个一致”,就是小孩户口要跟父母在一起,还要跟房产证地址一样;一会儿又说外地户口也能上,但得满足一堆条件。还有人说政策每年都可能变,去年的经验今年不一定管用。当时我就有点懵,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光网上看不靠谱,我就想着得去问问“官方”。先是给区教育局打电话,电话倒是打通,但接线的人说话很官方,大概意思就是按政策来,具体得看当年的细则,让我关注官方通知。这跟没说差不多嘛
后来我又抽空跑趟我们小区对应的那个小学。学校门口保安拦着不让进,说是咨询得等招生季开放日。软磨硬泡半天,找到个好像是管招生的老师,人家倒是客气,但也只是重复“两个一致”优先,然后是看房产、社保这些。具体到我家这种情况能不能上,给不准话,只说材料齐全就来试试。
艰难的抉择:迁户口还是硬着头皮上?
这下我就犯难。摆在面前就两条路:
- 想办法把孩子户口迁过来。 这就涉及到我们大人要不要先把户口迁过来。合肥落户政策当时看下,要么人才引进,要么买房落户(但好像对面积、时间有要求),要么就是投靠亲属。我们两口子学历普通,算不上啥“人才”;房子虽然买,但好像时间或者啥条件不太符合直接落户的要求。投靠更谈不上。感觉这条路挺麻烦,还不知道要搞多久。
- 就用现有条件,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申请入学。 这就需要准备一大堆材料,什么居住证、房产证(或租房合同)、劳动合同、社保证明等等。关键是,这种方式能不能进对口的好学校,心里完全没底。听邻居说,这种情况多半会被调剂到周边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不一定是最近的那个。
我跟老婆商量好几天,真是头大。迁户口,怕折腾半天迁不过来,或者时间来不及耽误孩子报名。不迁,又怕到时候被调剂到一个老远的学校,接送都不方便。
我的实践过程:准备材料是关键
我们还是决定先不折腾迁户口,太麻烦,变数也大。就按外地户口子女入学的路子走,把能准备的材料都备齐,争取能留在本小区的对口小学。
第一步,办居住证。 这个我们之前就办,每年都续,还好没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步,整理房产证明。 我们的房子买好几年,房产证是自己的名字,这个是硬条件,心里稍微踏实点。
第三步,准备我跟老婆的工作和社保证明。 我俩都在合肥正经上班,公司给缴社保也好几年。我就去公司人事部开在职证明,又去社保局网站打印连续缴纳的社保清单,盖上红章。
第四步,孩子的户口本和出生证明。 这个都是现成的,确认信息无误。
第五步,等政策细则和报名通知。 这是最熬人的一步。天天刷教育局的网站和公众号,生怕错过信息。大概到五六月份,当年的具体入学政策终于出来。我们对照着自己的情况,感觉条件基本都符合,只是排序肯定在本地户口后面。
报名与等待
到报名那天,我特意请假,带着厚厚一沓材料去指定的小学报名点。现场人山人海,大部分都是跟我们情况类似的家长。排队、交材料、审核,老师们态度还行,就是不停地强调“材料收不代表一定能录取,要等通知”。
交完材料回家,又是漫长的等待。那段时间真是焦虑,天天都在想会不会被调剂。差不多等快一个月,终于接到学校的电话,通知我们孩子被录取,就在我们对口的小学!当时那个激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
一点小总结
现在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确实挺折腾人的。我的体会是:
- 政策一定要提前解清楚。 不要光听别人说,最好自己去官方渠道查,或者直接去学校、教育局问。虽然他们可能不会给明确答复,但至少能解个大概方向。
- 材料准备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外地户口的,居住证、房产(或合规租赁合同)、稳定工作和社保,这几样硬性条件一定要提前准备而且要保证连续性,不能断。
- 早做准备,心态放平。 别等到关头才着急。能早点办的证件就早点办。同时也要有心理准备,万一真的被调剂,也要想好应对方案。
合肥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还是给通道的,虽然过程可能曲折点,但只要材料齐全、符合规定,上学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就是家长得多费心,多跑腿。希望我的这点经历能给后面有需要的家长一点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