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唠唠我家娃那会儿嘴里长“户口白”的事儿。这事儿,当时真是把我跟孩子妈折腾得够呛,后来自己琢磨加上实践,才算摸着点门道。
刚开始发现的时候,就是看到娃嘴里,舌头上、腮帮子内侧,有那么一片片的白东西。第一反应,嗨,是不是喝完奶没擦干净,奶渍呗?也没太当回事。想着下次喂完奶用干净纱布给擦擦就得。
一开始的尝试和困惑
结果,真去擦的时候发现不对劲。那白玩意儿不像奶渍那么容易擦掉,稍微用点力擦,娃还不乐意,而且擦掉的地方看着有点红红的,甚至好像有点要出血的意思。这时候我就有点慌,这肯定不是简单的奶渍。这“户口白”到底是啥玩意儿?怎么来的?
我就开始瞎琢磨,是不是上火?那几天是有点热,给娃穿的也不少。就想着多喂点水,看能不能好点。试两天,好像没啥大变化,那白点点还在那里。
自己动手查查和问问
光靠猜不行,我就上网大概搜搜,也问问家里老人还有些有经验的宝妈。这么一凑信息,大概明白,这玩意儿很多人叫“鹅口疮”,好像是种啥霉菌,叫念珠菌什么的玩意儿感染。听着挺吓人,但好像小婴儿还挺常见的。
那为啥会感染?琢磨一下,原因可能不少:
- 清洁不到位: 那段时间确实有点手忙脚乱,奶瓶、奶嘴、娃啃的玩具,可能哪个消毒没那么彻底。娃又喜欢吃手,病从口入嘛
- 抵抗力: 刚好那阵子娃好像有点小感冒的迹象,身体抵抗力估计也下降,就容易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菌找上门。
- 母乳喂养的话,妈妈也得注意: 虽然我家是奶粉喂养多点,但也看到说母乳喂养的妈妈自己乳头卫生也得注意,不然也会传给娃。
实践怎么处理
知道大概是啥原因,心里稍微有点底。看网上和听别人说,好像也不是啥大毛病,就是得耐心处理。我就照着学来的法子开始实践:
第一步,加强清洁消毒。 这是重中之重。把娃所有入口的东西,奶瓶、奶嘴、安抚奶嘴、小勺子、啃的玩具,全都重新彻底消毒一遍。能煮的都煮,不能煮的用专门的消毒液泡。而且之后每次用完都特别仔细地清洗、消毒,不敢马虎。
第二步,温和清洁口腔。 有人说用小苏打水,也有说用专门的药。我当时有点担心用药,就先试温和的法子。找干净的医用纱布,缠在手指头上(手当然是洗得干干净净的),蘸上温开水(后来试过一点点淡盐水,也有说用很稀的小苏打水的,但我主要还是用温水),轻轻地给娃擦嘴里那些白点点。每天喂完奶后都擦一擦,动作一定得轻柔,别把娃弄疼或者把粘膜擦破。
第三步,坚持。 这玩意儿好像挺顽固,不是擦一两次就能没的。我就坚持每天弄个两三次,尤其喂奶后。大概坚持三四天,看着那白点点就慢慢变少、变薄,就没。
总结点经验
所以说,这“户口白”怎么引起的? 按我的实践理解,主要就是清洁卫生没跟上,加上可能娃那会儿抵抗力有点弱,让那种叫念珠菌的霉菌钻空子。
处理起来,也不难,关键就是:
- 搞好卫生: 所有娃入口的东西,消毒!消毒!再消毒!大人的手也要干净。
- 温和清洁: 每天用干净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娃的口腔。
- 耐心坚持: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坚持几天才能看到效果。
如果自己处理几天,看着一点没好转,甚至更严重,那还是得赶紧带娃去看医生,别自己瞎耽误。咱这分享的也就是自己当时的实践过程和一点体会,希望能给有类似困扰的家长们一点参考。养娃不易,且养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