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非农户口”,我也是前几年才真正搞明白一点。之前模模糊糊的,听老一辈人讲过,但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次帮我表哥处理他孩子上学转户口的事,才正儿八经地去琢磨一下。
一开始我真是有点懵,户口本上就写着“非农业户口”几个字,我问表哥,这跟“农业户口”有啥不一样?他不也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吗?表哥自己也说不太清,就说以前好像挺重要的,现在感觉没啥区别。
我就挺好奇的,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回去我就问我爸妈那辈人。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感受比较深。
我打听到的情况
我爸说,这“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主要是以前计划经济时候搞出来的。那时候管得严,把你划分成两类人。
- 吃的不一样: 最直接的,就是吃饭问题。那时候,“非农户口”的人,大多是城里人或者吃“国家粮”的,国家会给你分配口粮,凭粮票买。而“农业户口”,就是农村的,得自己种地,交公粮后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这是最大的区别。
- 地的问题: 农村的“农业户口”,通常会分到土地,还有盖房子的宅基地。这“非农户口”的城里人,就没有这些。
- 工作和保障: 听我妈说,那时候城里“非农户口”的,好像找工作、退休、看病这些,国家管得多一些,有什么“劳动就业”政策倾斜。农村那边主要靠自己或者集体。社保这块,好像也有点差别,比如城里交“五险一金”,有些地方农村可能只给交“三险一金”啥的,不过现在这块好像越来越统一,区别不大。
- 上学: 以前城里的好学校,对本地“非农户口”的孩子门槛低些,农村孩子想进来,可能就得多交钱或者满足其他条件,麻烦不少。
现在的感受
聊下来我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这“非农户口”就像个历史标签,代表着过去的一种身份和待遇。
不过说真的,现在感觉这个区分越来越模糊。好多农村的人也进城打工、买房落户,身份变来变去的。而且国家也一直在改革户籍制度,很多地方都统一登记成“居民户口”,不再刻意分“农业”和“非农业”。
现在再看户口本上那个“非农业户口”,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解一段历史。实际生活中,除可能在某些老政策或者特定场合(比如老家征地拆迁啥的可能还看这个?)会涉及到,平时感觉真没啥太大的不一样。至少在我身边,大家更关心的是你是哪个城市的户口,而不是纠结于是“农”还是“非农”。
这就是我解和琢磨这个“非农户口”的整个过程,一点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