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户口的事儿,真是让我折腾好一阵子。当初为孩子上学,还有就是自己觉得在这边扎根,没个本地户口总感觉差点意思,办事儿也不方便。我也研究好多常规的路子,什么积分落户,人才引进,看得我头都大。那些条条框框,算来算去,感觉自己都够不上,或者就是要等猴年马月。
后来也是巧,有次跟一个搬到郊区的老邻居唠嗑,他提一嘴,说他们在陡埠那边,好像搞户口的事儿跟市区里不太一样,具体他也说不清,就说让我自个儿去问问。我当时心里就嘀咕,陡埠?那地方挺偏的,能有啥特殊的路子?但没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呗,总得试试。
找个周末,我特意跑一趟陡埠。地方确实有点远,坐车都坐好久。到那边的派出所户籍窗口,我一开始都不好意思直接问,就旁敲侧击地打听。窗口那大姐看我面生,问我住哪儿的,我说市区,想问问落户的事。她一开始就说,都一样,按政策来。我就提老邻居那事儿(当然没说太细),又说说自己的难处。
可能那天运气也可能是我看着确实愁眉苦脸的,那大姐稍微松点口风。她说陡埠这边,确实以前遗留下来一个老规定,主要是针对在本地有长期稳定居住基础和亲属投靠的,而且对房产什么的也有点说法,但具体要求很细,得看符不符合。她就甩给我一堆材料清单,让我自己回去准备。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准备过程。那清单,看着就头疼:
- 我和我爱人的各种身份证明、结婚证,这都常规。
- 孩子的出生证明、关系证明。
- 最麻烦的是那个“长期稳定居住基础”和“亲属投靠”的证明。我爱人老家好像八竿子打得着有个远亲在陡埠那边有老房子,我们就得顺着这条线去捋。
- 跑好几趟陡埠那边的社区,找那个远亲(也不怎么来往)签字,还要社区盖章证明关系和居住情况。
- 还得提供一堆在陡埠这边活动的证明,比如水电煤缴费单(我们以前在那边短租过一阵子,幸亏留着底单),或者参加社区活动什么的记录,反正就是要证明你跟这地方有联系。
来回折腾,身心俱疲
那段时间,我真是两头跑,单位请假都请好几次。有时候一个章不对,或者一个证明的措辞有点问题,就得重新跑。陡埠那边办事儿的人,也不能说不就是有时候特较真,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有次一个证明上写的是“居住在此”,他说不行,得写“长期稳定居住在此”,就为这几个字,我又白跑一趟。
中间还遇到过系统升级,暂停办理几天;还有一次是负责我这个材料的民警调走,新来的又不熟悉情况,又得重新解释一遍。反正就是各种小插曲不断,好几次我都想放弃,觉得这路子太“陡”,不好走。
但想想孩子,想想以后能方便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大概搞大半年,材料反反复复修改提交好几次,总算是接到通知,说初步审核通过,让等公示,然后再去办理后续手续。那一刻,真是松一大口气,感觉比中彩票还激动。
后面迁户口、办新身份证这些流程就相对顺畅多。现在户口本拿到手,心里踏实多。虽然过程是曲折点,绕个大弯路,但结果是好的,也算没白折腾。
所以说,有时候常规路走不通,试试这种“陡埠”的法子,没准儿就能行。我这经历估计也是个例,而且听说那个老规定后来也收紧,不一定还有。反正就是分享下我的过程,大家就当个故事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