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前段时间琢磨明白的一件事儿——这“居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到底有啥不一样。这事儿,不是我凭空想的,是实实在在碰到,才去下功夫搞明白的。
起因是啥?是我老家一个表侄,大学毕业想留在城里工作,办入职手续的时候,让人事给问懵。表格上要填户口性质,选项里有“居民户口”,但他户口本上好像还是以前那种写着“农业”或“非农业”的。他就打电话问我,说叔,这咋填?我当时也是一愣,欸?现在不都统一叫“居民户口”吗?怎么还有这说法?
我这人就这点遇到不明白的,非得弄清楚不可。
我就开始回忆,加上到处打听、查资料,主要是问几个老同学,还有在街道办工作的朋友。这一圈折腾下来,总算捋出点头绪。
一开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搁以前,那会儿计划经济时代,分得可清楚。城里人,吃商品粮的,就是“非农业户口”。乡下种地的,那就是“农业户口”。这俩差别老大,福利待遇、工作分配啥的都不一样。那时候,“非农业户口”可是个香饽饽。
后来我发现,情况变:
大概是这些年搞户籍改革,好多地方都说要城乡统一,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划分。很多地方就把这两类都统一登记成“居民户口”。听着挺好像没区别。
但问题来,为啥我表侄还会碰到这问题?为啥有时候办事,人家还会问你原来是哪种?
我又接着往下琢磨,跟朋友细聊,才发现里面的道道儿。
- “居民户口”是个大框框: 它是现在统一的叫法,理论上不再区分你是城里还是乡下的。目的是消除以前那种身份上的差别。
- “非农业户口”是历史遗留: 它是以前那个分类体系里的一个标签。虽然现在名义上可能统一叫“居民”,但你原来的底子是“非农”,这个信息可能还在系统里或者档案里存着。
- 关键区别在实际关联的东西: 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名头统一,但有些东西还是跟原来的户口性质或者说你户口所在地挂钩的。最明显的就是土地。原来是“农业户口”的,通常在老家都有承包地、宅基地这些。就算现在本子上改成“居民户口”,这些权益一般还在。而原来就是“非农业户口”的城里人,就没有这些农村的土地权益。
- 还有些隐性影响: 比如某些补贴、社保政策,虽然也在努力统一,但可能在过渡期或者某些特定情况下,还会参考你户口的原有属性或者所在地(城里还是村里)。就比如说,拆迁补偿,农村宅基地和城市房屋的补偿标准那肯定不一样,这跟你现在户口本上印的是“居民”俩字没太大关系,关键看你那房子和地在哪,原来是啥性质。
我搞明白:
说白,“居民户口”是现在户籍本上给你看的一个名头,是改革的方向,代表着以后不再有身份上的硬性区分。而“非农业户口”更像是你户口的一个“历史成分”,它代表你过去不拥有农村土地权益的那个身份状态。
现在很多地方虽然都改成“居民户口”,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尤其涉及到土地、某些福利或者需要追溯历史情况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去看你这个“居民户口”的“前身”到底是“农业”还是“非农业”,或者更直接地看你户口登记的具体地址是在城镇还是乡村。
我让我表侄看他户口本内页或者去户籍地派出所问清楚,他那个具体情况应该怎么填。最终他好像是确认是城镇区域的居民户口,就那么填。
这事儿弄清楚后,我心里也踏实。你看,生活里处处是学问,不亲身经历一下,光听别人说,还真不一定能彻底搞懂。分享出来,也希望对大家有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