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们家这边,就是丰台棚改那点事儿,特别是这个户口和分房子的政策,我是亲身跑好几趟,算是有点体会。
起因是啥?
就是前段时间,消息一下子就传开,说我们这片儿要搞什么“解危搬迁工程”,范围都划出来。我们家正好就在这范围内,那心一下子就悬起来。毕竟住大半辈子的地方,突然要动,谁心里都得打鼓。
跑腿打听的过程
一开始就是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一会儿说这么赔,一会儿说那么补。咱也不能光听风就是雨,就想着自己去问问清楚。找谁问?社区、街道,还有后来成立的那个什么搬迁办公室,我都跑。
第一次去那个办公室,好家伙,那人山人海的,跟赶集似的。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差不多:
- 我们家这户口本上这么多人,到底按几口人算?
- 面积是按房本算还是实际住的算?
- 能给多少补偿?能分到什么样的房子?
工作人员态度还行,就是忙得脚不沾地,回答也都是按政策来,一套一套的。听下来,感觉这丰台的政策,确实考虑户口,你本上有名字,肯定是有说法的。但也不是光看户口本,实际住多少人,住多久,好像也得看。反正就是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关键点:户口和人口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户口”和“人口”的认定。这真是个大头。政策上说要综合考虑,但具体怎么个“综合”法,感觉每家情况不一样,掰扯起来就不一样。比如家里老人户口在,但常年不住这儿;或者年轻人结婚户口迁来,但没实际住过几天。这些情况,工作人员就得拿着文件一条条跟你对,还得看你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为这个事儿,我翻箱倒柜找不少老东西,什么水电费单子、居住证明之类的,能证明你确实在这儿住的都用得上。
选房那点事儿
然后就是选房。当时给我们看的方案里,有说是未来在这附近盖的安置房,叫“期房”,啥时候能住进去,得等。还有一种说是“现房”,好像是别的地方,比如那个小屯西路那边腾退出来的房子。选择是有的,但好位置好楼层的房子,大家都想要。
这就引出那个“先签约先选房”的原则。听着挺公平,谁先同意搬,谁先交房,谁就能先挑。这下可那段时间真是天天有人往办公室跑,都想抢在前面。我们家也商量好几天,到底是求稳拿个现房早点踏实,还是等个期房位置可能更好点?这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我的体会
整个跑下来,我感觉这棚改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想解决老旧小区的问题。但是具体到执行层面,确实挺考验人的。每一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想完全“一碗水端平”太难。
户口本固然重要,但实际居住情况、家庭困难程度这些,也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工作人员也挺不容易,得一遍遍解释,还得审核一堆材料。
我们家算是把字签,选房,具体过程就不细说,反正挺折腾。现在就等着后续手续。这事儿,你得自己上心去跑,去问,去解政策。光听别人说,容易跑偏。有啥不明白的,就逮着工作人员问,多问几遍总没错。
这就是我经历的丰台棚改户口和分房这块儿的事儿,希望能给后面可能遇到类似情况的朋友们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