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事儿我就一肚子火,去年为孩子上学的事儿,真是跑断腿,磨破嘴皮子。我们家情况比较特殊,户口是挂在单位的,也就是所谓的西城集体户。当时想着,好歹也是西城户口,上学应该沾点光?至少能就近给安排一个,心里还美滋滋的。
我还挺乐观。上网查查,也问些朋友,说法五花八门的。有的说集体户跟家庭户一样,按片区入学;有的说得看实际居住地;还有的说政策年年变,得去现场问。我寻思着,反正是西城的户口,怎么着也能在西城上学,大不就是学校好坏的问题。
准备阶段
我们提前小半年就开始准备。把各种能想到的材料都备齐:户口本(首页复印件盖章+个人页)、我跟我老婆的身份证、孩子的出生证明、还有我们在西城租房的合同、完税证明,甚至水电煤气缴费单都打印一堆,就想着证明我们确实在西城这边实际居住。
第一次碰壁
信心满满地去学区对应的那个小学咨询点,排半天队。轮到我,我把一堆材料递过去。负责登记的老师翻翻,看到我们户口本是集体户,眉头就皱起来。
“你们是集体户?” 她问。
“对对对,单位的集体户,但是我们实际住在这边片区,租房好几年。” 我赶紧解释,指着租房合同和那一堆居住证明。
老师摇摇头:“集体户口我们这儿不直接收。你们这种情况,得去街道或者教委问问,看他们怎么协调。”
我当时就有点懵。不是说就近入学吗?怎么集体户就不行?我追问几句,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反复说:“规定就是这样,集体户我们学校没办法直接登记,得等统一安排。”
来回折腾
没办法,只能按她说的,先去街道办事处。街道的人看材料,说这事儿不归他们管,得找教委。于是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区教委。
教委负责接待的人倒是态度还但是说话绕来绕去的。大概意思就是,西城的学位非常紧张,要保证人户一致、有房本的家庭。集体户口,属于“排位靠后”的那一类。
“那能排上吗?我们在这儿实际居住。” 我心里急。
“这个不好说。得看当年的学位情况。如果学位有富余,会考虑你们这些集体户和实际居住的。但是,不能保证一定能进入你们想去的学校,甚至不能保证一定在本学区。” 他说得很委婉,但我听明白,就是悬!
我当时真是又气又急。什么叫“学位有富余”?西城这种地方,哪年学位会有富余?这不是变相说没戏吗?我把网上查到的那些“集体户也能就近入学”的说法拿出来说,人家就笑笑,说:“政策是大方向,具体执行起来,情况很复杂。我们原则上会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但具体去哪儿,得全区协调。”
的挣扎与结果
后来又折腾好几趟,找单位开证明,找各种关系打听,得到的消息都差不多:集体户口在西城入学,优先级非常低,基本指望不上热门学校,甚至可能被调剂到很远的学校去。所谓的“协调入学”,听着好听,实际上就是等所有“正规军”(有房有户)都安排完,看剩下哪个犄角旮旯的学校还有名额,就塞过去。
我们当时的心情真是跌到谷底。本来以为有个西城集体户还挺结果在孩子上学这最关键的一步上,被卡得死死的。看着人家有房本的家长气定神闲地办手续,我们拿着一堆“实际居住证明”却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心里真不是滋味。
- 收集材料累: 各种证明跑断腿。
- 咨询碰壁烦: 学校、街道、教委来回跑,说法还不一样。
- 希望渺茫愁: 知道真相后,感觉之前的努力都白费。
一点感悟
我们没办法,只能放弃在西城入学的念头。折腾小半年,身心俱疲。这经历让我明白,在北京,尤其是在东西海这几个教育高地,户口本上的那个地址,远不如房本上的地址管用。集体户口,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在入学这种硬碰硬的资源分配面前,真的太靠后。
写出来也是给后来人提个醒,如果你也是集体户口,又想让孩子在西城这种热门区域上学,千万别太乐观,早做打算,多解清楚实际的操作流程和优先级,别像我一样,空欢喜一场,搞得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