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有空,就琢磨一下家里老人那个“国营农场户口”的事儿。以前一直没太在意,就觉得跟咱们普通的居民户口没啥大区别,这回正好有点契机,就想着自己跑跑腿,弄明白到底咋回事。
我打听的过程
我先是去趟老人原来待的那个农场管理区。地方不大,人也不多,找个看着像管事儿的人问问。一开始人家还有点戒备,后来听我说就是家里老人是这户口,想解下现在有啥不一样,态度才缓和点。
光问管理区还不行,我又托人找几个还在农场里住着的老熟人,跟他们唠唠。这些人都是在农场干一辈子的,对里面的门道儿比谁都清楚。
解到的几点情况
通过这一圈跑下来问下来,我大概梳理这么几点:
- 土地这块儿是重点: 这是农场户口最实在的地方。他们说,按规定,有农场户口的人,能分到承包地和宅基地。虽然现在好多农场土地都流转,但这个权利理论上还在。具体怎么落实,每个农场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可能就是每年给点补偿钱。
- 孩子上学的事儿: 我专门问下一代的问题。以前好像确实有点说法,比如有些大学招生时,对农场户口的孩子有单独的招生计划,分数线能低那么一点点。但是,现在情况变,很多农场的子弟学校都划归地方教育局管。这个优势还有没有,有多大,得看当地最新的政策。我问的那几个老熟人也说,现在感觉跟城里孩子上学差别不大。
- 补贴和身份问题: 这点得说清楚,不是有个农场户口就是农场职工。你想享受农场职工的那些待遇,比如退休金、补贴啥的,前提是你得跟农场有劳动关系,是正儿八经上班签合同的那种。光有个户口本在那儿,但人没在农场工作,那基本就没啥关系。顶多就是上面说的土地权益可能还有点。
- 户口性质: 我看下老人的户口本,上面确实没写“农业”或“非农业”。但管理区的人说,国营农场户口还是有它的特殊性,主要就是跟土地这些挂钩。跟咱们现在统一叫“居民户口”还不太一样。
我的感觉
总的跑下来,我的感觉是,这个国营农场户口,有点像历史过渡时期的产物。它既不像以前的纯粹农业户口那样能种地,也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城市居民户口。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那点土地权益,但这也要看具体农场的经营状况和当地政策。至于其他的,比如孩子上学、福利待遇啥的,感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更多的是跟你是不是农场的在职职工挂钩。
所以说,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家有这种户口,最好还是去当地农场或者相关部门具体问问清楚,解最新的政策和落实情况。我这就是把我打听到的过程和解到的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有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