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给孩子搞户口挂靠这事儿,真是能写一篇长长的血泪史。当初为让娃能上个离家近点、口碑好点的小学,我这当爹的可是跑断腿,磨破嘴。
为啥要折腾这事儿?
起因很简单,我们自己住的地方,对口的那个小学,不太满意。要么就是太远,接送不方便,要么就是教学质量,你懂的。刚好我有个亲戚,住的那个小区,配套的学校就挺在那个片区里算不错的。就动心思,能不能把孩子的户口先“挂”到亲戚家去,等上完学再说。
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这事儿靠不靠谱,能不能办。问身边几个朋友,说法都不一样。有的说简单,找人就行;有的说难,政策不允许,尤其是不是直系亲属,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就更麻烦。
硬着头皮开始跑
没办法,孩子上学是大事,只能硬着头皮去试。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得跟亲戚通气。 这不是小事,要把孩子的户口本放人家那儿,以后可能还会有各种事情需要麻烦人家,必须得人家真心实意同意才行。我这个亲戚人挺是孩子的[这里可以模糊处理,比如:一个挺近的长辈/平辈亲戚],听我说难处,犹豫一下也答应,真是谢天谢地。
亲戚同意,接下来就是跑部门。我先去亲戚家所在的那个街道派出所户籍科打听。好家伙,那人多的,排队就排半天。轮到我,我小心翼翼地问,像我们这种情况,孩子户口想挂靠过来,需要啥手续。
接待我的那个工作人员倒是没说死,也没直接说不行,就给我一张纸,上面列一堆材料。我大概看看,头都大:
- 我们夫妻俩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 孩子的出生证明。
- 结婚证。
- 亲戚的户口本、身份证。
- 亲戚的房产证明(或者别的能证明在那儿常住的材料)。
- 最麻烦的是一个“亲属关系证明”。 这个东西派出所说他们不管,让我自己想办法。要么去公证处办公证,要么回我们自己户籍地派出所开。
- 好像还要一个亲戚写的“同意入户声明书”,还得亲戚本人到场签字按手印。
- 有些地方好像还要看无房证明,证明我们在学区内确实没房子。
来回折腾,补材料是家常便饭
看到这张单子,我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光那个亲属关系证明,就够我折腾的。我先是回趟自己老家户籍地派出所,人家说这玩意儿他们现在轻易不开,除非有特殊需要和明确用途。我又跑去公证处问,办公证得提供一堆老材料,比如我父母的、亲戚父母的等等能证明我们关系的材料,有些老材料早就找不到。
反正就是各种碰壁,各种打听。 有时候一个部门说可以,另一个部门又说差点东西。比如,街道那边可能还要一个证明,证明孩子确实是跟着亲戚在这边常住(虽然实际上可能不是,但手续上得这么走)。我就得去找社区盖章,社区又得看各种材料。
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真的是身心俱疲。打印、复印、跑腿,请假扣工资。有时候好不容易把材料收齐,交上去,过几天又打电话来说某个复印件不清楚,或者某个签字不对,得重新弄。我和我那亲戚,两个人那段时间真是没少往派出所、街道办跑。
我还记得有一次,所有材料都弄好,亲戚也请假来,结果窗口民警说,那个同意书上的日期写错,得重写,亲戚白跑一趟。当时心里那个火,但没办法,只能忍着,回去改再来。
的结果
前前后后大概折腾快两个月,跑多少趟我已经记不清。总算是把手续办下来,孩子的户口本上,地址那一栏换成亲戚家的住址。 拿到新的户口本那一刻,真是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打赢一场仗。
不过这里要说一句,户口挂靠成功,不代表就百分百能上那个心仪的学校。 有些热门学校,不仅看户口,还看落户年限,甚至还要看实际居住情况,查水电费什么的。我们当时也挺忐忑的,好在报名、审核都通过,孩子顺利入学。但这其中的运气成分,或者说每个地方政策的松紧度,真的不好说。
这事儿能办,但过程绝对不轻松。如果你也想走这条路,一定要有耐心,做好跑断腿、磨破嘴的心理准备。 先把政策打听清楚,把所有能想到的材料都提前准备最重要的是,跟你那亲戚一定得沟通人家愿意配合才是前提。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过程艰辛,但看到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去上学,觉得当初那些折腾,也算是值。就是希望以后这些流程能再简化点,别让老百姓为这种事儿跑来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