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家那会儿拆迁的事儿,特别是这个按户口分补偿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那时候消息刚下来,说我们这片儿要拆,大家伙儿心里都挺复杂的。高兴的是能住新房或者拿笔钱,愁的是这补偿款咋分?尤其是我们家,几代人住一块儿,户口本上人头不少,但也有常年在外地的,还有刚迁进来没多久的。这心里就打鼓,到底按啥算?
一开始就是等通知,开大会。
拆迁办的人来,开个居民动员会。那会上头人就讲政策,叽里呱说一大堆,什么红头文件,补偿标准。我当时听得云里雾里的,就抓住一句关键的:这回补偿,户口是很重要的依据。具体怎么个重要法,还得看细则。
接着就是摸底,核对户口。
没过几天,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拿着个本子,挨家挨户地核对。主要是看你家房本是谁的名儿,然后就是户口本,看上面有几口人,都在不在册,是不是本地常住户口。我们家当时就把户口本、身份证啥的都准备好,一项项给他们看,他们也问得很细,比如谁实际住这儿,谁只是户口挂着。
- 拿出户口本给工作人员核对。
- 确认每个人的信息,是不是常住。
- 工作人员在本子上做记录,签字确认。
然后就是公布初步方案,开始有谱。
又过一阵子,墙上贴出来一个初步的补偿方案。这下就比较清楚,我们那次的政策大概是这样的:
按房子的面积给一部分基础补偿,这部分是给房主的。
然后,重头戏来,就是按户口人数给安置补偿。他们定一个标准,比如一个户口算多少“人头费”或者多少安置面积。我们家户口本上的人头,只要是在拆迁公告发布前迁入并且符合条件的,基本上都算数。不过对于那种空挂户口、或者说户口在但人常年在外地几乎不回来的,政策上好像有点说法,但我们家还没遇到太复杂的情况。
具体到我们家怎么分的
我们家当时的情况是,老两口,我们夫妻俩,还有我孩子,再加上我一个弟弟的户口也在这儿,但他常年在外面工作。核算的时候,房子面积那部分补偿是明确给我爸的(他是房主)。
关键是按人头这部分。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时,我们把情况都说。确认下来,我们老两口、我们夫妻加孩子,这五个人是全额算的。我那个弟弟,因为户口在,虽然不常住,但也算进去,不过好像他的那个份额或者说计算方式稍微有点不一样,具体的细节记不太清,反正不是完全跟我们一样,但也给算补偿。
签协议,拿钱或者等房子。
方案定,补偿金额算出来,没啥大异议,就去签拆迁补偿协议。签协议的时候,补偿款怎么构成、每一项是多少都写得挺明白。我们家当时选的是要钱,协议一签,后面就是等通知去领钱。整个过程跑几趟腿,主要是核对信息、开会、签字这几步。
我们那次拆迁,按户口分补偿确实是核心操作。关键就是要提前解清楚当地的具体政策,把家里的户口情况捋清楚,配合工作人员核对。虽然过程有点繁琐,但只要政策透明,自己家情况不复杂,一步步跟着走,拿到补偿还是比较顺利的。这就是我们家当时的亲身经历,给各位街坊邻居做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