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事儿,搁以前那是天壤之别,现在虽然说好多地方都并轨叫居民户口,但要说完全没区别,那也是不可能的。我自个儿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后来转成非农,这中间的道道,算是亲身经历过,也看在眼里不少。
最早,我还在老家种地那会儿,脑子里压根就没“非农业”这个概念。就知道我们是“农业户口”,有自己的地,有宅基地,村里分红啥的,按人头算,都有我们一份。那时候觉得,地就是农民的根,没地那咋活?
土地和宅基地,这是最实在的
这块儿体会最深。我老家那边,农业户口最核心的,就是那块地和宅基地。自家有责任田,虽然不多,但那是吃饭的家伙。宅基地更实在,能盖房子,那是自己的家。后来村里搞开发,涉及到拆迁征地,这区别就大去。
- 农业户口:不光有房子本身的补偿,还有宅基地的补偿,甚至还有土地被征用的补偿款,安置费等等,七七八八加起来,确实能拿到不少。我好几个发小,就因为家里地段拆迁一下子生活就改善一大截。
- 非农业户口:你要是在城里,或者户口转出去,那对不起,村里的土地、宅基地跟你基本就没关系。就算你老家还有房子,拆迁时可能就只算房子本身的钱,宅基地那块儿的补偿就悬。这块儿是我看着我一个远房亲戚家处理类似事情时搞明白的,他家早年就把户口迁城里,老家房子拆迁,补偿跟村里其他人比,差一大截,当时还闹点不愉快。
以前的福利待遇差别
搁几十年前计划经济那会儿,区别更大。非农业户口,那可是吃“商品粮”的,有粮本,按月领口粮、油啥的,感觉就跟“国家的人”一样。工作也是分配的,退休有退休金。农业户口?基本就是靠天吃饭,交公粮,养老主要靠自己和子女。
后来改革开放,这方面差距小,但还是有影子。比如养老这块儿,虽然现在农村也有新农保,但普遍来看,非农户口的养老金标准,通常还是比农业户口的高一些。这里面计算方法、缴费基数都不一样,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但结果就是有差别。我爸妈是农业户口,领的养老金,跟我岳父母(他们是老工人,非农)比,确实少一些。现在国家也在慢慢提高农民的待遇,这是好事。
教育和就业的隐形门槛(过去更明显)
这个现在也淡化很多,但在我小时候,或者再早点,感觉还是挺明显的。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工作机会,以前确实更倾向于城市里的非农业户口。你想想,那时候城里孩子上好的学校,毕业进工厂、进单位,好像路子都铺好。农村孩子,能考出去上大学就算鲤鱼跳龙门,不然多数还是围着土地转。
我自个儿就是费老大劲考出来,然后找工作落户,才把户口转成非农的。那时候办手续,跑这跑那,就感觉这“农”转“非”,像是个身份的转变,挺不容易的。
逐步统一,但区别仍在
现在很多地方都搞户籍改革,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不再明确区分农业、非农业。这绝对是大方向,是进步。但就像我前面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不是改个名字就能一下子抹平的。
最核心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这些,还是跟原来的农业户口身份挂钩的。虽然户口本上可能不写“农业”,但你是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不能享受这些权益,村里都有底册,查得到。就算变成“居民户口”,原来是农业户口的,这些权益一般还在;原来是非农的,你想回村里要块宅基地盖房?那基本不可能。
要问现在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有啥区别,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就是:
- 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土地相关的权益,特别是宅基地和集体收益分配。
- 养老、医疗这些社会保障,虽然都在努力拉平,但实际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对比老一代人。
- 教育、就业这些方面,显性的门槛几乎没,但一些隐性的观念或者资源分布可能还有点影响。
时代在进步,很多壁垒在消失,这是肯定的。但要说完全没区别,至少在我看来,还没到那一步。尤其是涉及到实打实的经济利益,比如土地和拆迁补偿时,这“老底子”是农还是非农,往往还是挺关键的。这就是我这么多年自己看下来、经历下来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