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商品粮户口”这事儿,纯属个人瞎琢磨
前阵子回家收拾我爸妈那屋,翻出来一堆老证件,啥都有。其中就有个颜色都发黄的小本本,上面写着啥“非农业户口”。我爸瞅见,就跟我唠叨起来,说这就是以前他们那辈人挤破头都想要的“商品粮户口”。
这词儿我小时候好像听过,但具体咋回事儿早忘。正好我爸兴致来,就给我从头到尾地讲一遍他们那个年代的事儿。我这听完,再结合自己这些年在外头跑的一些体会,也算是有那么点儿实践感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
听我爸那意思,那时候这玩意儿可金贵。你是城里人,吃国家供应的“商品粮”,就跟现在的“铁饭碗”差不多一个意思,旱涝保收。不像农村户口,得自个儿种地,看天吃饭,收成好坏全凭老天爷脸色。
具体有啥好处?我爸给我数数,主要是这么几样:
-
吃饭不愁: 这是最实在的。按月给你发粮票、油票、布票啥的,保证你饿不着、冻不着。这在以前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儿,心里踏实。
-
工作保障: 城里户口那时候好多能分配工作,虽然不一定多但起码稳定,不用担心明天没活干,丢饭碗。进个厂子啥的,就算是个工人,那也是正经单位的人。
-
看病上学方便点: 城里的医疗、教育资源总归是比乡下好那么一些。虽然那时候整体条件也就那样,但相对来说,生病能找个像样点的医院,孩子上学也多个选择,这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
感觉有面子: 这个最虚,但也最实在。在当时那个环境,有个城市户口,感觉身份都不一样,走出去说话都响亮点儿。娶媳妇、嫁姑娘都好像更有底气。
我听着就琢磨,难怪那时候好多人想方设法要“农转非”,削尖脑袋往城里钻。听我爸说,我们家有个远房亲戚,当年就是找关系、花不少力气才把户口弄进城里,分配个工作,当时在整个家族里可是件大事,好多人羡慕得不行,觉得这辈子稳。
我自个儿琢磨一下,这种制度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国家要集中资源发展工业,就得优先保障城市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就业。这“商品粮户口”就是一道坎,把人和资源做个区分。
现在时代不一样。这“商品粮户口”早就成老黄历。户口本上好像都不这么写?而且现在好多地方反倒是农村户口更吃香,有地、有宅基地,尤其是赶上拆迁征地啥的,能拿笔不小的补偿款,日子过得可能比城里一些人还滋润。城里户口除可能在某些大城市,孩子上学或者一些社会福利方面还有点优势,别的方面,那种绝对的、让人眼红的优势好像也没那么明显。
不过话说回来,每次听到老一辈人念叨这“商品粮户口”和那时候的事儿,还是能感觉到那个年代留下的烙印挺深的。这不仅仅是个户口本本,更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影响好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和观念。我也就是翻到老物件,听老爹的唠叨,瞎琢磨这么一通,跟大家分享分享我这点儿道听途说和个人感受,不一定对,就当是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