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这么多年过去,还记得当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会儿,兴奋劲儿还没过,就看到里面夹着一张纸,说啥自愿办理户口迁移。那时候我才多大,哪懂这个,就觉得挺新鲜,好像成“城里人”似的。
当时咋想的
一开始是懵的。啥叫迁户口?迁有啥不迁又咋样?家里人也不太懂,我爸妈就说:“学校让迁,要不就迁过去?省得以后麻烦。” 但我老叔当时在外面跑得多,他就说:“迁啥迁?到时候毕业你要是不留在那儿,还得迁回来,多折腾!”
我自个儿也琢磨半天。听人说,迁过去好像方便点,比如丢身份证能在学校那儿补办,不用跑回老家。还有人说,将来找工作,有些单位可能看重本地户口。当时年轻嘛觉得毕业还远着,但“方便”这两个字听着挺诱人。毕竟我家离大学那城市坐火车得一天一夜,真要丢啥证件,来回跑一趟想想都头大。
心一横,决定迁! 就想着,先方便眼前再说,大不毕业再迁回来呗,能有多麻烦?(现在想想,当时还是太天真,哈哈。)
动起来,跑手续
决定就得办。先是拿着录取通知书和家里户口本,去我们老家那边的派出所。我记得挺清楚,排半天队,窗口那阿姨头也不抬,问:“迁哪儿去?为啥迁?” 我就老老实实回答上大学。她就“唰唰唰”给我开个《户口迁移证》,一张薄薄的纸,上面盖着红戳。还嘱咐我:“这玩意儿可不能丢,到学校赶紧交给他们。”
揣着这张纸,我就去大学报到。报到那天人山人海,各种手续窗口排大队。找到那个负责户籍的窗口,把《户口迁移证》、录取通知书啥的一堆材料交上去。那边老师也是忙得团团转,收材料,给我个回执,说等通知就行。
这一等,好像就没下文。大学期间,我的户口就变成学校的集体户口。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名义上的东西。
大学几年的感受
那么,迁户口到底带来啥实际好处?
- 办证件:这个确实有点用。大二那年我身份证快到期,直接就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换新的,没折腾回家。后来想考驾照,同宿舍没迁户口的哥们儿得先去办居住证,我拿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直接报名,确实省点事。
- 找兼职/实习:这个嘛我个人感觉影响不大。人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你能力、时间合不合适,没听说谁因为我是学校集体户口就优先录用我的。可能个别特殊岗位有要求?反正我没遇到。
- 所谓的“本地”福利:没感觉有啥特别的。图书馆、体育馆啥的,学生都能用。公交卡,办个学生卡也有优惠。至于买房买车,那会儿还是学生,想都没想过。
大学期间,迁户口带来的便利,主要就是办个别证件时候少跑点路。其他方面,真没觉得有啥本质区别。
毕业时的折腾
真正的麻烦是毕业的时候。
学校那时候就催着我们处理户口问题。要么,找到工作,单位能接收你的户口,那就从学校集体户口迁到单位去。要么,工作单位不管户口,或者你没立刻找到工作,那就得把户口迁回原籍。
我当时找工作不太顺利,没找到能立马解决户口的单位。学校那边又催得紧,说集体户口不能一直放着。没办法,只能走迁回原籍这条路。
这下又得跑流程。先去学校开证明,再去学校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迁出手续,拿到新的《户口迁移证》。然后拿着这张纸,再跑回我老家的派出所,办理落户。这一来一回,又是填表、排队、盖章……前前后后折腾小半个月。
那一刻我就在想,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不迁!绕一大圈,户口又回到原点,白白折腾两次。
一点儿过来人的想法
要问我大学迁户口这事儿到底值不值?我只能说,看个人情况,也看运气。
如果你一早就打定主意,毕业就要留在大学那个城市发展,而且那个城市落户政策还挺严格,那提前把户口迁过去,可能确实有点用,至少毕业时少一道坎(虽然学生集体户口转成正式居民户口也得看政策和单位)。
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未来没啥明确规划,或者毕业打算回老家、去别的城市,那这个“迁”可能就是瞎折腾。大学里那点所谓的“便利”,跟毕业时迁出迁入的麻烦比起来,真不算
说到底,这玩意儿不是必须的。 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长远打算。别像我当年似的,就图个眼前省事,结果后面麻烦一堆。多想想毕业后的事儿,再做决定,可能更靠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