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这户口本上,好像都不写“农业”或者“非农业”了,统一都叫“居民户口”了。这事儿变了好一阵子了,但有时候回想起来,还是挺感慨的。
以前那会儿,差别可大了去了。
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小时候,大人嘴里老念叨,谁家是“吃商品粮”的,也就是城里户口,谁家是“泥腿子”,农村户口。那时候感觉这两者之间有条挺深的沟。为啥?
- 找工作不一样:那时候好多厂子招工,明摆着就要非农业户口的,觉得好像城里人就是“正规军”。农村户口想找个好点的工作,门槛高不少。
- 福利待遇有差:都说城里户口退休了有养老金,看病报销比例也高点。农村户口?那时候好像就指望着自己那点地,养老基本靠子女。
- 小孩上学:想去城里好学校?没那么容易,户口是个大问题。
反正,那时候一个“农业户口”的帽子,好像就限制了不少东西。
户口本换新颜的过程
后来就听说了要改革,要把这两种户口合并了,搞城乡统一。一开始大家还有点懵,不知道具体咋回事。
我记得那段时间,村里镇上都在传,说是以后没有农业、非农业的说法了,大家都是“居民”。然后就陆陆续续地,好像是派出所通知,或者是统一安排,大家的户口本就开始换新的了。拿到手一看,户别那一栏,确实写着“居民户口”。
当时感觉挺新鲜的,好像一下子就“平等”了?但心里也嘀咕,光改个名字,真能带来啥变化吗?
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这变化到底带来啥好处,还有啥顾虑。
说好处,那可多了去了,至少听起来是这样:
- 社保医保接轨:说是以后农村的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交“五险一金”,老了有养老金,看病报销也能按城里的标准来。这个确实是大家最盼望的。
- 教育资源:理论上说,都是居民了,小孩上学应该更公平了?不用再因为户口被区别对待了。
- 其他福利:什么找工作,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好像都应该慢慢拉平。
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特别是老一辈的:
- 地怎么办?这是最大的顾虑。以前农业户口,有自己的宅基地,能盖房子,还有承包地、山林啥的,这些都是农民的根儿。改成居民户口了,这些地还在不在?会不会被收走?虽然政策说现有权益不变,但大家心里还是打鼓。
- 集体分红:有些村集体搞得年底有分红。变成居民了,这集体成员的身份还在不在?分红还有没有?
我的实践感受
这户口统一成“居民户口”之后,变化肯定是有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我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说:
第一,身份认同感强了点。 以前总觉得矮人一头,现在户口本上一样了,心理上感觉舒服多了,至少名义上是平等的“居民”了。
第二,社保医保确实在慢慢并轨。 现在农村很多人也开始交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了,虽然可能标准和城里职工的比还有差距,但确实比以前光靠自己和土地要强,算是个实实在在的进步。
第三,关于土地。 就我老家那边的情况看,好像并没有说一改成居民户口,地就立马没了。宅基地、承包地这些,好像还是按照原来的确权走的,有证的还是你的。以后新建、流转啥的,规矩肯定越来越严,但不是立马就取消了农民的地权。
第四,城乡差距还在。 改个户口名字,不可能马上就把城乡之间几十年的差距抹平。教育、医疗这些优质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找工作,可能还是会看你实际住在哪里,成长背景是哪里。观念上的差别,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的。
取消农业户口,统一叫居民户口,我觉得方向是对的,是进步。它打破了一个存在很久的身份壁垒,让大家在政策层面有了更平等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福利、机会的均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是改个名字的事儿,后面得有持续的投入和政策跟进才行。
反正大家都是“居民”了,先把眼前的日子过该交的保险交上,关注着政策变化,看看以后还能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落到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