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搞的这个“户口预警”小项目,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想看看能不能用技术手段,提前知道点结果一搞,还真有点意思。
起因:
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个朋友,孩子快到上小学的年龄了,天天为了学区房的事情焦虑。一会儿打听哪个学校一会儿研究户口迁哪里更稳妥。我看着他那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想能不能帮他一把,用程序跑跑数据,看看能不能提前预判一下。
思路:
我的想法是,既然学校每年都有招生计划,每个片区的适龄儿童数量也相对稳定,那是不是可以收集历年的数据,然后做一个简单的预测模型?比如,某个片区如果连续几年入学人数都在增加,那今年是不是也很可能爆满,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行动:
- 数据收集:
这部分是最费劲的。我先是去各个区教育局的网站上扒数据,但是信息太分散,而且格式不统一。后来我干脆找了一些中介的朋友,让他们帮忙提供一些内部数据,这才勉强凑齐了近几年的入学人数、户籍人口变动、新建小区数量等等信息。
- 数据清洗:
拿到数据之后,发现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有的数据是PDF格式的,需要手动提取;有的数据缺失严重,需要用一些统计方法进行填充;还有一些数据单位不统一,需要进行转换。光是数据清洗就花了我好几天的时间。
- 模型构建:
我用的是Python,配合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库,比如Pandas和Scikit-learn。一开始我尝试了一些比较复杂的模型,比如神经网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发现,对于这种预测问题,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反而更有效。我也加入了一些特征工程,比如考虑了入学人数的增长率、户籍人口的变动趋势等等。
- 预警规则:
模型跑出来之后,我还需要制定一些预警规则。比如,如果某个片区的入学人数预测值超过了学校的招生计划,就发出“红色预警”;如果接近招生计划,就发出“黄色预警”。
成果:
经过一番折腾,我总算是把这个“户口预警”系统给搞出来了。虽然还比较粗糙,但是至少能给出一个初步的判断。我把这个系统给我的朋友试用了一下,他觉得还挺有参考价值的。至少,他现在对于学区房的选择更有底气了。
经验教训:
这回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数据分析真的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技术。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垃圾数据,跑出来的结果也是垃圾。
未来展望:
我打算继续完善这个“户口预警”系统。一方面,我会继续收集更多的数据,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我也打算开发一个更友好的用户界面,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这个系统。说不定,以后可以把它做成一个App,帮助更多的家长解决学区房的烦恼。
这回“户口预警”的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了技术的力量,可以用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