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亲身经历的这个“过渡费户口”的事儿。

几年前,我们家那片儿说要拆了,当时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街坊邻居都在传,说这个过渡费怎么给,有鼻子有眼的,有的说按家里有几口人算,就是看户口本上有几个人头,一个人头给多少钱。也有的说不是那么回事,得看你家房子多大面积。

跑去打听情况

耳朵根子软,听大家说得五花八门,心里就更没底了。干脆,我自己跑了一趟负责拆迁那地方的办公室。刚开始去问,那工作人员说话也是含含糊糊的,没给个准信儿。一会儿说要看政策文件,一会儿说每家情况不一样。

我就不死心,隔三差五就去问问,顺便也跟其他去办事儿的邻居打听。你还别说,真是啥说法都有:

  • 老王家:说他们家隔壁院的老李头,就按人头算的,家里五口人,拿了不少。
  • 小张:跟我说,他亲戚前两年拆迁,就是按平方算的,跟户口上几个人没关系。
  • 我自己:越听越糊涂,感觉这事儿没个统一标准似的。

签协议时的细节

等到真轮到我们家谈签协议的时候,我特意把户口本、房本这些都带齐了。工作人员来了几个人,拿着文件和计算器,开始一条条跟我核对。

我当时就直接问了:“这个过渡费,到底是按人头算,还是按面积算?”

对方一个看起来是负责人的,指着文件跟我解释。他说,这个过渡费的算法,主要是根据被拆房子的建筑面积来的,比如一平米每个月给多少钱。这是大头。

但是,他又补充了一句,说也考虑到了家庭实际情况。他们政策里有个“保底”的说法。就是说,如果按面积算下来,一个月总共没多少钱,不够一家人租房周转的,那就按一个最低标准给。这个最低标准,有时候会参考一下你家户口本上登记的常住人口,但不是简单地按人头乘以单价。

具体到我们家,他们先是量了房子的面积,算出来一个数。然后又看了看我们户口本,确认了常住人口。算出来的钱,比单纯按面积算稍微高了一点点,因为我们家人多,触发了那个“保底”或者说照顾条款。

的体会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过渡费户口”这个说法,不完全对,但也不能说完全错。户口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考虑,但主要依据还是房子的面积。它不像传言里说的,直接按人头发钱那么简单。

整个过程跑下来,感觉就是挺折腾人的。信息不透明,各种说法满天飞。拿到手的钱,虽然跟心理预期有点差距,但也算搞明白了到底是怎么算的。这事儿,还是得自己亲自去跑,去问,看落在纸面上的协议最准。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