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路局上班能落户吗
四川铁路运输
(头条号“一千零一眼”原创作品,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分享,谢谢)
前面陆续写了两篇稿子,分别讲述了四川省境内的支线铁路——宜珙支线和成汶支线。大家有兴趣可进主页点击观看。
今天,谈谈另外一条和成汶支线从宝成铁路分叉出去的德天支线。

德天支线示意图
德天支线从宝成铁路德阳站出岔,沿途经扬嘉、孝泉、绵竹后到达汉旺站,全长42公里,轨距为1435毫米。不过,原来的德天支线,要延长到终点站天池站,全长6.1公里,只是轨距非标准轨距,而是762毫米的窄轨。
尽管这条铁路线距离不长,历史却和成汶支线等一样的悠久,从开始修建到现在已有64年的历史。

上世纪的汉旺火车站
1958年,成都、江油等地新修建了钢铁厂,金堂、德阳等地也准备上马一些化工厂和机床厂等,位于绵竹境内的天池煤炭、铁矿、木材、竹子等便成了支撑这些工业发展的物资。而运输这些物资,则需要修筑一条德阳至绵竹天池的支线铁路。
德天支线便应运而生。
1958年12月15日,德天支线正式开工,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并未有大型机械,主要依靠人海战术。据资料记载,先开工的绵竹到汉旺段11公里,就从绵竹、德阳招募了8000余名民工。

德天支线上的蒸汽机车
1960年3月12日,德阳至汉旺段正式通车,沿途设有德阳、扬嘉、孝泉、绵竹、窝窝店、汉旺5个车站。汉旺至天池段于1959年9月动工,1960年6月通车,设汉旺、曙光山、高桥3个站。
德天支线建成通车后,迅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源泉。除了货车每天满载着煤炭等工农业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成都等地外,每天德阳至汉旺段还平均有1000人通过铁路出行。

德天支线上的客车
不过,当时的条件比较落后,简易客车很少,大多数乘客都是搭乘没有顶棚的敞车出行,时不时被日晒雨淋,老百姓纷纷提意见,随后又增加了2辆简易客车。有趣的是,当时汉旺到天池段开通初期,老百姓坐车是不要钱的。
1962年1月,德天支线德阳至汉旺段移交四川省地方铁路局管理,后又在1966年移交成都铁路局。真正融入了全国铁路网的德天支线,让汉旺这个地方迅速热闹起来,1964年后东方汽轮机厂、清平磷矿、绵竹磷肥厂、四川粮仓机械厂、蓬溪水泥厂、绵竹造纸厂、汉旺水泥厂等企业相继落户绵竹、汉旺。

德天支线上的客车水牌
也正因为有诸多工厂落户绵竹、汉旺,加上有天池煤矿,上万人聚集到了汉旺,德天支线不仅要运送物资,还得运送企业职工及家属,还有沿线的老百姓。随之,一种叫混合列车的特殊情况出现了。
混合列车也就是将货车和客车车厢混编在一起,既可以运输物资,还能搭载乘客。当然,这种混合列车只是在德阳和汉旺之间开行。数据显示,1989年德天支线混合列车就运输了13.7万人。

现在的汉旺火车站处于地震遗址中心
从1998年开始,德天支线正式开行旅客列车1对,并一直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
德天支线的开通,可以说解决了众多企业落户汉旺的交通便利问题,让这个龙门山脚下的小镇逐渐繁华昌盛,铸就了汉旺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享誉全省的工业重镇称号。

被地震摧毁的德天支线天池段
但随着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汉旺成为重灾区,德天支线汉旺到天池段几乎全部被毁。接下来,东方汽轮机厂迁往德阳,大多数的厂矿企业衰落等,汉旺站所在的老汉旺镇成了地震遗址,该条铁路德阳到汉旺段尽管还在使用,但货运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客车也没再开行。

目前德天支线只有货运了
如今,德天支线只开行货物列车,汉旺到天池段被废弃的铁路路基,也因灾后重建和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改成了公路。
据说,大山深处的天池准备打造成为冰雪小镇,德天支线也准备纳入其中作为轨道交通。实际上,这条铁路串起了汉旺地震遗址和冰雪小镇,也有着厚重的上世纪工业历史底蕴,具备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四川这条42公里的铁路,曾开过客货混搭列车,一年运送13.7万人,四川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