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2年读书落脚成都以来,如今刚刚好是第十年,就站在一个四川人的角度说说自己对成都的感受。
当初报考学校的那段时间,媒体上都在大谈“四川学子不愿出川”的现象。那个时候还不懂得什么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不了解“少不入川”的情由,只晓得读四川的学校更公平一些,不用把不小的一部分分数花在地域差异上面。然后一不小心就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现在还要再读书,也是没有想到。学校在我来的时候大办校庆,如今更大的校庆又要来了,有意思。
作为四川本地人,饮食习惯从小到大就没怎么变过,因此在这方面谈不上对成都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倒是外地来的同学经常咋咋呼呼,并宣传成都作为一个“吃货”城市的形象。而似乎官方也在刻意将饮食作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大亮点。今年G20的时候就派出了龙抄手、钟水饺,三大炮的豪华阵容——我一个都没吃过。本地的食物向来也是有鄙视链的,刚才提到的那些外地人经常会听说的“特色小吃”,在本地人眼里并不入流。
不过对吃,我没什么发言权。我本身不太耐辣,又一直喜欢锻炼,对重油重盐的重口味有点忌惮。如今又随着年纪增加,口舌欲望也趋于清淡,火锅串串之类的一年到头也就吃几次而已,大都还是因为陪着朋友。昨天刚好有远在南京的朋友回校玩耍,一起在某火锅店吃了一顿,今天就立马很不争气的拉了肚子,有点无福消受的无奈。
吃火锅的时候我们预先在外面还排了将近一个小时的队,所有人都挤在坝子中间,聊天喝饮料,都是早就经历了这种风雨。旁边几个韩国的学生们在排到时兴奋地叫唤了出来,引得周围人侧目。这种在好吃的店面前排队的现象总是会被提起,用来证明成都人的嘴刁和背后生活的悠闲。类似的现象还有路边打麻将啦、公园喝茶掏耳朵啦、天气好草坪躺尸晒太阳啦。
这种“悠闲”以前并不总是会受到如今那样的待见甚至追捧,我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们都拿着“悠闲”当反例,告诫我们不要总想着留在川内,鼓励咱多出去闯闯,摔打摔打,见个市面。似乎在群山环绕的一抹平原里,“走出大山”一直都是志气的象征。而一旦迈脚出去,经历一番历练,又时常惦记家里的散漫。因此,一直以来,“悠闲”就是一个中性词,一种与“奋斗”和“艰辛”对应的生活方式而已。
而关于“悠闲”,从中性到褒义的转折似乎发生在08年。我就记得地震之后,除了营救和援助相关的可歌可泣之外,成都人还有两个画面为全国人民熟知。一是各大街上连夜排队为医院献血;二是废墟之上,架起桌子就打麻将。前者让人体会到灾难面前每一个市民的团结和善良,展现了人性的大爱,后者则更是体现了成都人民乐天和淡薄的生活态度。本来嘛,最好的顽强从来不是饱含泪水地挣扎和奋斗,而是可以在灾难面前简简单单地“谈笑风生”。该咋过咋过,从来都是对那些不可抗拒的巨大灾难最好的回应。
当时并不是没有人去质疑那些架起麻将桌的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捡一些手头可以做的事情,为抗震救灾出力。不过一来打麻将的人本身也是受灾群众,质疑会显得很不妥当;二来随后爆出汶川公路被各地蜂拥而至的救援车辆拥堵住的新闻,让大家醒悟好心有时也会发展成添堵。于是质疑消散,消极抗灾和回避似乎又不是问题,甚至大多数媒体又开始回头赞扬成都人的高明——不仅真正做到了“受灾群众情绪稳定”,还将“悠闲”升华成了一种生活哲学。写到这里,有点心疼范跑跑,他的“洗白”时间似乎跨度更长了一点。
自那以后,这种“悠闲”风气逐渐从民间的肯定,扩散到官方的“指导”。成都的标签,逐渐从蓉城和锦城之类的传统特点,转变为了更为切实的“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有人开玩笑说是“来了就揍不了”的城市)。
有一段时间,我记得有媒体写文章把成都和杭州的悠闲做了详细的对比,具体的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印象中,是有说杭州那边房价高,“悠闲”地又有过于精致,只有少数高端人士消费得起,进而称赞成都的“悠闲”更为接地气一些。无论是大碗茶还是麻将火锅,老百姓都能切身体会体会,都能享受得到。听上去说得很有道理,让人读了舒心。
我个人不仅不太爱吃重口味,如今也不喜欢打麻将了,喝大碗茶掏耳朵一年也就一两次,可见被颂扬的“悠闲”于我本人有点不契合。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座城市,因为一方面“悠闲”本身在当下的年纪也不应该是时时刻刻都要去可以从事的;另一方面“悠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成都如今不仅有CBA球队,还有言几又书店,还有那么多看电影、滑冰、攀岩、健身的地方,这些都能承载我对“悠闲”的定义和追求。就连今天让我拉肚子那家火锅店,其天天排队的现象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没有人规定“悠闲”一定要往古老和传统的方向走,并且很多的传统还会在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得到新生。
以上就是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以及它的特点,有感而发,有点混乱。#成都头条#
针对有关乐天百货将撤出中国内地市场的消息,乐天中国方面做出回应。 7月30日,乐天中国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应称,公司在“商讨相应的对策”,但“目前还没有确认任何具体的方案”。
7月30日,韩国《朝鲜日报》消息称,继今年5月出售其在华超市业务后,乐天集团旗下高端百货连锁乐天百货计划出售其在中国内地的门店。韩国媒体提到,乐天无法继续承担中国百货越来越高的运营成本。
对此,乐天中国公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回应称,“在中国的零售市场因为网购等新业态的冲击,市场竞争激烈,我们有商讨相应的对策。但目前还没有确认任何具体的方案。”
乐天集团是韩国五大综合性集团之一,为世界500强企业,经营范围涉及零售、食品、旅游、石化地产及金融等领域。公开资料显示,乐天百货于1979年在韩国首尔创建,定位为高端流通店,主要售卖珠宝名表、数码产品、大型家电、化妆品、鞋包和男女装等,于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
据韩国媒体报道,乐天百货在中国的门店两家在天津,三家在山东威海,这5家门店都将关闭。但乐天位于沈阳和成都商场的酒店、办公室、影院和主题乐园还将继续运营。
如果乐天集团最终出售其中国百货业务,这将意味着该公司将撤出中国零售市场。
今年4月26日,乐天中国方面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乐天将向物美出售北京的21家乐天玛特门店,售出乐天玛特中国87.38%股份,剩余股份仍由乐天持有。出售价格为14.2亿元人民币。
此后,乐天超市在中国112家店铺中的96家于今年5月出售,另14家店铺也将零星出售或关门停业。乐天计划在越南、印尼扩大超市和百货店业务,以弥补在华损失。
乐天集团消息显示,去年公司海外事业部销售额为10.7万亿韩元(按当前汇率,1人民币元约合163.8韩元),较前一年的11.6万亿韩元缩水了7.8%,这是乐天2005年正式开展海外事业以来,销售额首度出现下滑。
2004年10月,时任乐天副会长的辛东彬成立“乐天政策本部”,正式拓展海外市场。公司首先将视线放在了消费潜力巨大的中国,成立“乐天中国有限公司”,还全面完成对中荷合资大型超市“中贸联万客隆”的收购工作,而其独资大型超市乐天玛特于2007年12月首次亮相中国。
乐天百货店于2008年落户中国北京,公司海外事业全面铺开。受益于此,乐天海外事业部销售额由2008年的8000亿韩元猛增至次年的2.1万亿韩元,并在2010年达到6.9万亿韩元,2016年更达到11.6万亿韩元的峰值。
乐天集团还曾一度计划,到2018年将中国百货商店的数量扩大到20家。但在2016年和2017年,其在中国的经营亏损约达1400亿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