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无房、投靠亲属也能落户!多地“抢人大战”白热化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无疑是当下国内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国内多城密集出台落户新政,门槛一降再降。而在此背景下,流入人口如何由“量变”转为“质变”,成为摆在各大城市面前的一道考题。
无房也能落户!这两座城市落户门槛“史上最低”
本月起,济南、南宁两城同时开始实施本地的户籍新政,落户门槛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低”。
依照济南的《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政策提供了人才、院校学生、居住、就业、投靠等多种途径落户,并放开落户限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无房、投靠亲属者、灵活就业人员等均可落户。
另外,毕业季到来,济南还针对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出台了便利政策。
根据济南市委市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济南全面放开对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毕业生来济南均可先落户后就业。
在南宁,根据本月起施行的《南宁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实施办法》,城镇落户条件也全面放开。
《办法》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或合法稳定就业为户口迁移的基本条件,取消了以往的参保、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等落户条件的限制,申办户口材料进一步简化。
另外,南宁还对新落户城镇的农村籍大学生实行“来去自由”的落户政策,同时允许相关申报资料“容缺”办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座城市已经不是今年第一批调整户籍政策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天津、苏州、沈阳、重庆、青岛等在内的多个大中城市出台新政策降低落户门槛,南昌、昆明两城市也取消了落户限制。
成效初显:特大城市再扩容
按照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国的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被划分为五类七档。
这其中,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至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万至500万的为大城市。大城市又以300万为界,分为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
根据住建部今年公布的《2018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与2017年相比,中国城区人口超500万的特大城市由13个扩大到了15个,西安和青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而城市落户条件放开已在稳步推进中。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时隔一年,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
政策松绑结合近年来的几轮“抢人大战”,效果已逐渐显现: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常住人口都出现明显增长。
如,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为1020.3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9.98万人。
成都2019年末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均出现增长,其中户籍人口突破1500万人。
杭州在2019年常住人口首破千万达1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4万人。
相反,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此前发布的《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万人。
“量变”之下能否有“质变”?
各地的“人才争夺战”打得不亦乐,但人们更关心的是,除了人口数量出现变化,城市是否真正吸引到了需要的人才?
一些城市的调查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
例如,来自西安市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3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实施,到2019年4月30日,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西安全市共迁入落户115.1万人。
另外,根据西安市公安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西安户籍人口平均年龄为38.07岁,户籍人口平均年龄比新政实施前下降了1岁多,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降低了1%。而从迁入人口文化结构看,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比高达64.05%。
再来看成都,据统计,自2017年7月20日实施人才落户新政以来,成都市已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28.6万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0.2%,30岁及以下年龄占比达80.4%。
另外,2017年底,成都市新增户籍人口36.4万,人口老龄化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新增户籍人口40.7万,人口老龄化率进一步呈现出下降趋势。
中青年、高学历人才无疑是各大城市最为青睐的群体。他们对于优化城市人口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大城市抛出的橄榄枝也一个比一个“诱人”。
例如,此前,杭州就提高了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给予A类顶尖人才“一人一议”最高800万元购房补贴。
苏州则瞄准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参照个人薪酬按比例给予重奖,最高每年可获40万元。
从科研经费,到安家费,再到购房补贴……各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只为留住人才。其成效也将体现在最终的客观数据中。
显然,对于越来越多加入“抢人大战”的城市来说,如何从“量变”到“质变”是未来需要解答的一道考题。
成都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成都市年末有常住人口209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5.7万人。
有户籍总户数576.49万户,户籍总人口1519.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5.61万人、乡村人口504.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63万人。成都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
行政区划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成都市的行政辖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调整逐步扩大: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入成都市管辖;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撤销温江地区,将其10个县并入成都市。
1990年,调整成都市区划,将原来的5个区划分为7个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新都县、温江县撤县设区;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市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201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郫县撤县设区;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新津县撤县设区。截至2020年,成都市辖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12个区,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5个县级市,金堂、大邑、蒲江3个县。
以上内容参考 成都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与人口
成都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成都常住人口2021总人数为2119.2万人。
成都:
成都,四川省辖地级市、省会,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截至2022年3月,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万人。
从常住人口规模看,常住人口最多的区(市)县是新都区,有155.85万人。常住人口排名,前三位的镇(街)分别是,四川天府新区的华阳街道(44.40万人)、双流区的东升街道(43.97万人)和西航港街道(39.88万人)。常住人口最多的村(社)是,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的常乐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最少的区(市)县是,蒲江县,有25.56万人。
经四川省统计局审定,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24.5万人,增长1.17%。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时点(即2020年11月1日零时)增加25.42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 1684.34万人;户籍人口为1556.18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成都
成都有多少人口2021
成都市2020年末有常住人口1658.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1万人;有户籍总户数574.16万户,户籍人口1500.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8.21万人、乡村人口561.86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 24.02 万人。
全市社会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 8.4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24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1%、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
扩展资料:
2020年,成都市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27011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4743元、增长10.8%,财产净收入4681元、增长7.2%,转移净收入9443元、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29720元、增长 8.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增长 10.0%,其中工资性收入12192元、增长9.3%,经营净收入5940元、增长13.4%,财产净收入2330元、增长9.3%,转移净收入3894元、增长7.9%,人均消费性支出17572元、增长10.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1.88,比上年缩小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