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生落户成都政策
江西南昌想翻身:失去的大学生将沿着两大运河流回来
2000—2020年36城市(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大学学历和人口比例的变化
十年排名变动:深圳+10,杭州+5、合肥+5,上海+3、郑州+3、成都+3,南宁+2,呼和浩特+1、厦门+1、天津+1、银川+1 、昆明+1、长春+1、西宁+1、石家庄+1、宁波+1,北京0、南京0、西安0、贵阳0、青岛0、重庆0,武汉-1、海口-1、福州-1,太原-2、长沙-2、拉萨-2,沈阳-3、哈尔滨-3,兰州-4、广州-4、济南-4,大连-6,南昌-7。
排名下降最明显的城市是南昌和大连。
作者 华中城市研究院院长冯煜晖
南昌
江西省的省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辖三县(南昌、进贤、安义),六区(红谷滩、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新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湾里管理局,区域面积7402平方公里,总人口603万,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江西其实也想融入长三角,但由于被长三角、海西经济带、珠三角等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包围,江西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差异巨大,比如上饶、景德镇等地一心融入长三角,抚州一心想融入海西经济区,赣州却想融入珠三角,此外萍乡更想融入长株潭城市群,而省会南昌和九江却想打造昌九经济走廊,与武汉、长沙构建大的“中三角”,六神无主的江西最终选择了“中三角”。尽管“中三角”被纳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但目前来看,湖南、湖北、江西却在合作方面热情并不是很高,合作机制仍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济成效暂不明显。
前些年的产业转移热潮,招来了立讯精密这样一个大电子厂,总投资80亿,目前年产值已经有200亿左右,但其它就乏善可陈了,手机、电脑产能的大块头多数是被中西部别的省份拿到了:苹果代工落户郑州成都,OV去了重庆,笔电集体转移成渝,等等。这波热潮错过,产业转移已经没有太大机会,但产业发展竞争还将持续,下一波新能源行业如锂电-新能车、光伏、风电、氢能源等,江西的条件和储备如何?特别是赣锋、晶科为首的锂电、光伏行业,怎么样进一步引进、整合上下游配套,光目前的规模还是不够的。
产业来说,未来押宝VR和航空两个产业。VR相比大数据、芯片、软件这种底层技术稍显一般,而且搞VR的也不只是南昌,应用领域尚且问号(目前谷歌都因为素材库不足,退出了VR的研究投入,VR是一个应用没找到突破口的产业,哪怕是目前在军事和民用游戏、展示方面,也是需要大量素材,但是效益很低);航空产业,也只是代工国产飞机(大小客机、教练机)的零件,设计、航发、材料等核心技术等高壁垒高利润的行业并没有抓在手。南昌本身的光电、微电子、ODM代工。
托国家长江经济带大开发的福,内河航运重新被拾起,江西要规划3200亿建两条运河,其中赣粤运河规划全长约1228公里(江西境内全长758公里),规划投资匡算约1500亿元;浙赣运河规划全长约760公里(江西境内全长410公里),规划投资匡算约1700亿元。
可以说内河航运几乎成了江西这几十年来翻盘的唯一机会,运河一旦建成南昌势必成为枢纽,也将一举扭转京广铁路铁路建成这百年南北大动脉从江西移至湖南的窘况,打通九江-南昌-赣州这条故道,盘活全省;诚然,运河建成以后江西或许会被浙粤这两个经济强省的经济附庸,可安心做事才能为未来换回机会。
当运河全面开通以后,川渝地区贸易线路经由长江出海的单一通道格局或将改写,中西部大量的货物将经由江西南下,鄱阳湖也有望成为国家级的运输集散中心。能源和矿产是工业的根本,工业又是经济的根本。浙赣粤运河可以大规模降低物流成本,也就意味着会给江西带来大量的产业,不仅给本土产业创造环境,也增加了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这边的物流成本比它们还低,再加上政策上的支持,肯定会有更多的企业迁移到江西来。到时候,高铁和飞机场对南昌而言,就成了方便引入人才的凭借。
江西南昌想翻身:失去的大学生将沿着两大运河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