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成都籍贯写哪里
微龙
门阵
「籍貫」怎么填?
千万不要忘记认祖归宗哦
最近几年,各地为了繁荣经济,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户籍的逐渐放开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除了几个大型城市,基本上全国大多城市都放宽了落户政策,人们自由迁徙得到较大的恢复。
然而,得到某地的户籍,并不代表是某地人。如果填写过档案或者申请一类,都会列明籍贯地和户籍地,更详细的户籍簿上还有出生地一栏。生活当中,如果有人问:“您是哪里人?”,估计一般人都知道,这是问自己的籍贯,而不是户籍地或者出生地。
可是,由于以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待遇,使得不少人以户籍地取代籍贯,因而在回答别人的时候,往往以户籍地答复,比如“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等,或者以大城市取代小县城的说法,话语中似乎透露着高人一等的语气。
也许人们日常交谈没什么,不过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或者类似显摆的夸耀;如果上升到学术研究和历史考据上,这就是完全错误的,是和历史传统文化习惯和习俗相悖的。
那么,如何来确定人们的“籍贯”?国家现有关于户口登记的政策,就是依据历史传统以及习惯制订的,《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从国家规定可以看出,籍贯其实就是祖居地或者原籍地,国家规定了三代,有的人填写的时候可能会在朝上追溯一两代,因而基本上是曾祖父的家乡作为籍贯,相对比较宽松。而户籍,多以长住工作地和生活地为准,因而,每个人的籍贯和户籍地以及出生地有可能不同。
填写籍贯时(与身份证一致),省会城市中的15个副省级城市,)籍貫(身份证)不加省名,其它城市的加省名。
比如:籍贯填:成都市(市区)
四川省新津县(县内县城或者农村)
全名、籍贯、亲属关系、门牌号、工作单位,别再让确诊者隐私信息满天飞了
北京一名17日新增确诊病例曾乘坐地铁4号线、1号线。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1月17日,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出现两名确诊病例。1月18日下午,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二人的活动轨迹信息。但在当天下午和晚上,疑似这2名确诊病例的隐私信息在一些微信群和朋友圈内并被广泛传播。
所传信息中,不仅包括了2人的全名、籍贯、亲属关系,还具体到门牌号的地址和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对比官方通报内容,这则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的信息,不仅几乎涵盖了官方信息的全部,还包括了更为细节的肺部症状等诊断信息。
目前,尚不知晓该信息传自何处。若信息属实,这又是一次确诊病例隐私泄露事件。而自疫情发生以来,此类事件已频密发生,从成都确诊女孩到韩国返沈确诊人员尹某某,都曾是信息泄露的受害者。
就在不久前,杭州某培训机构外教复阳,之后其隐私也在网上传播开来。1月7日,杭州官方通报,故意泄露流调报告内容的医师被行政拘留5日。
个人信息被泄露,连着的总是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近期被网暴的石家庄周姓女子,就是个典型案例。据媒体报道,被确诊后,周女士的真实姓名、朋友圈信息就被曝光在网络中,甚至有人把她的工作地址张贴在小区里。有人加了周女士的微信,把她拉进一个都是陌生人的群里,要求她道歉。
这些信息泄露事件还有迹可循,很多时候,一些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可能早已在网络、社交群中隐秘传播,却难以溯源。
对此,如何避免此类信息事件一再发生,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又保护好个人隐私,就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医师泄露流调报告一事,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病例个人信息保护的隐患。实际上,在对确诊病例做流调时,往往会经手各个层级的多个人员,从医护人员到社区防疫工作者,从医院到卫健委,病例信息在层层上报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发生泄露。除此之外,知晓确诊病例相关信息的邻居、同社区者或其他相关人员,也有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助推者。
确诊者隐私信息泄露,一旦发端,便有可能形成链式反应、发生社交裂变,从“临社区”到“朋友之间”,如波纹一般由内向外传播。
而要杜绝此类现象,就需要扎紧病例信息保护的篱笆。于内,在流调过程中,在病例信息上报过程中,就应对病例信息严加保护,让全链条、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增强信息泄露防范意识,知晓信息发生泄露的严重后果,并用留痕机制确保涉隐私信息不外传。于外,在特殊时期,针对确诊病例信息的泄露,也不妨提高违法成本,相应地提升惩戒力度,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除此之外,截住确诊病例隐私信息传播的链条,也需要公众提高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敏感,对于此类信息不转发不传播,更不能趁机造谣生事,将热衷传播他人隐私的窥私癖跟病态仇视情绪“嫁接”,进而唯恐“天下不乱”。本质上,对于他人隐私自觉进行保护,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信息安全。
□和生(媒体人)
编辑:陈静 实习生:祁倩倩 校对:王心
来源:新京报
全名、籍贯、亲属关系、门牌号、工作单位,别再让确诊者隐私信息满天飞了
近日,广东深圳,一女子给孩子填写信息采集的资料时,突然被表格上的栏目给难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填写,于是无可奈何之下,女子就将这个表格发到网上,想问问看有没有网友知道怎么填的,没想到评论区的网友们却争论不休,这下让女子更加懵了。
女子说以前她上学时,就不懂得怎么填写“籍贯”和“国籍”,每次都得问老师才知道怎么填。女子一直觉得很奇怪,她认为“籍贯”和“国籍”不是差不多吗?为什么表格上都有“籍贯”了,还要有“国籍”呢?这两个项目的名字也太相似了,她每次记住了之后,还是会搞混[捂脸]
这不,今天早上给孩子填调查表时,她又被难住了。女子表示:自己按照着模糊的记忆,在表格的“籍贯”那一栏填了“中国”之后,她就看到了表格下面还有一栏是“国籍”,这就很让她为难了,这表格怎么填了籍贯,还能再问国籍呢?这让她怎么填?难不成都填“中国”吗?
有网友表示:“填错了吧[笑哭]你填“中国”那里,应该是填你户口本居住省份的。”
有网友说:“不是吧,我填籍贯都是填出生地,以前上学老师也是这么教的啊[捂脸]”
有网友说:“不一定啊,籍贯是自家户口本户主的原居住地,一般写“某省某市”,国籍是“中国”。我家孩子出生在北京,住在海南,老家安徽。户口从安徽转到河北再转到海南,籍贯都是安徽。”
还有网友表示:“籍贯”就是填写到省份就行,不必填写到市。
女子看完网友的评论后也知道自己应该填错了,但她又有新的疑问了,“籍贯”到底要写省份就好还是得具体到城市?
别说女子懵圈,我也觉得有点懵,以前我一直没注意过这个问题,我一直都在籍贯那一栏填写某某省某某市的,也没人说有问题,我想应该是这么填的吧。
大家都是怎么填的呢?
#我要上微头条# #硬核新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