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奔驰落户成都
吉利与戴姆勒第四次联手,落脚点为何是混动,而不是纯电?
全球车市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车企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没有人愿意甘居人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车企选择合作,抱团取暖,抵御寒冬。
去年以来,车市便诞生了多个重磅合作案例。像是奔驰与宝马联合布局出行业务、福特与大众携手深耕电动汽车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FCA和PSA将全面合并、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联合开发核心技术。

前不久,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将在合作方的欧洲和中国工厂生产,未来将用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及其在华合作伙伴、吉利控股旗下的各大品牌。

不得不说的吉利和戴姆勒这已经不是吉利第一次和戴姆勒开展合作了。自2018年吉利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份后,双方的关系便开始你侬我侬起来。2018年10月,戴姆勒和吉利在华组建了蔚星科技有限公司,旨在为中国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也就是今天的耀出行),截止2020年11月,“耀出行”已在杭州、广州、成都三城落地,现阶段商旅客户满意度高涨。


2019年9月,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完成C轮首轮融资5000万欧元,其中吉利和戴姆勒也参与投资,双方各持股10%。二者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推动城市空中出行解决方案进入中国。

毫无疑问,吉利和戴姆勒的“联姻”是双赢的。作为中国汽车最早一批“走出去”的自主品牌,吉利入主戴姆勒一方面可以学习到戴姆勒造车领域的先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动化、智能化和无人驾驶等),而另一方面,凭借着戴姆勒旗下奔驰品牌强大的号召力,吉利可以在品牌向上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而对于戴姆勒来说,与吉利的合作既可以开支节流,节约研发成本,又有助于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互利共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吉利与戴姆勒的第四次合作,除了遵循互利共赢原则以外,双方还将统一战线,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愿景。

“我们的愿景依然是实现碳中和。戴姆勒致力于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产品阵容的碳中和。各种动力系统的逐步电动化是我们驱动系统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欧洲绿色协议”中就曾提到过截止到2050年,欧洲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而在今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也表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诚然,全球变暖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敌人,而对于碳排放量巨大的车企来说,节能减排将是未来的必经之路,要做到这点,车企们需要尽快与内燃机告别,并将新能源汽车提上日程来。
吉利与戴姆勒合作研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便是为发力新能源汽车而来。
混动技术,也是转型的选择
可能有人会疑问,电气化不是未来汽车的走向吗?吉利与戴姆勒为何不在电气化领域牵手合作,而是依旧深耕发动机领域?

首先要明白的是,由内燃机向电动机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还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因而无论是从政策角度还是车企发展角度出发,高效内燃机都是电气化转型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同样能够促进汽车产业向零排放出行转型。
其次,从全球多样化的市场要求和客户需求来看,混动车型也是一种选择,相较燃油车型而言,它的油门反应更灵敏,加速更加迅速线性;相较纯电动而言,它的使用范围更广,而且用户的续航焦虑与充电焦虑没有那么大,对于有些消费者来说,它是过度阶段的好选择。
最后,吉利与戴姆勒各自在电气化领域均有广泛布局,此番联手开发高效动力系统技术,可以理解为“多一条腿走路”,有利于二者在未来发展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与话语权。

写在最后
一个是历史悠久的德国豪华车企,一个是现阶段综合实力强悍的自主品牌,就账面实力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能够在电气化转型过程中占据先机,保持领先的竞争力。
吉利与戴姆勒第四次联手,落脚点为何是混动,而不是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