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哪个城市的户口好

户口这东西不存在好坏,主要看你生活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看看哪个城市的户口所包含的社会福利更多。我是成都的。不知道其它城市的情况。但成都户口所代表的社会福利在成都人事代理网有介绍。

重庆成都武汉落户(武汉最新落户)

我想移居在西安、重庆、成都这3个城市选择,综合来讲哪个较好?

我祖籍西安,出生在重庆,大学在重庆,工作生活在成都,西安偶尔回去“打酱油”,三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对标题主的提问正好吻合。

题主既然是“移居”——估计不是创业型年轻人,因而三地的创业环境和生存成本之类略,只说说这三个城市的居住问题

硬件设施

三者都是大城市,都有 历史 ,不乏底蕴。虽然重庆曾被成都按在地上搓过,但1997年重庆直辖后一骑绝尘。如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硬件,比如住房条件、小区环境、交通便利度、医院水平、教育质量、油盐酱醋生活成本等,基本大同小异,没啥特别明显的优秀和落后。

气候问题

冬天:西安属于物理式冷,户外简直不是人能呆的地方,但只要回到房间,都有暖气,热合的不得了;成都重庆属于化学式冷,屋里屋外一个温度,虽然最低气温很少击穿0℃,但即使0℃以上,体感也比西安—20℃还冷,属于针尖刺骨那种冷!为啥,因为湿度大。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房间装空调或者加装地暖(成本原本北方供暖高很多)。

夏天:重庆就不说了,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日非常难熬。近几年西安夏天也有比肩中国火炉的趋势。火炉是啥概念?是穿个内裤都嫌热那种。相比而言,成都算是温柔一刀——绝对气温不是很高,但湿度大,无风,闷骚的大师兄——闷热!

阳光:西安春夏秋冬不缺阳光。成都重庆都地处四川盆地,重庆还有别称叫雾都。成渝的太阳是很珍贵的,两地居民春天、冬天乃至深秋,只要出大太阳,人们都像过节一样,呼朋唤友做一个事:晒太阳!

空气质量

重庆的空气质量算得上中西部地区最好大城市——重庆号称山城,自然有山,有山必有森林,这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乃至对其他污染物的屏蔽有很大作用;重庆城市被嘉陵江长江分割包围,奔腾不息的江河,对城市的污染有很强的稀释和排泄作用。

相比而言,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近几年的空气质量是堪忧的,成都雾霾多,西安雾霾也严重。

居住便利度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因而地势崎岖,出个门,基本就开始爬坡上坎。对比年轻人而言,是好处,无时无刻都处在锻炼身体状态,但腿脚不便者,则比较恼火,尤其老年后。所以,重庆才有闻名全球的“棒棒军”——专门卖劳力,解放你双手。也正因为如此,重庆是中国最梦幻的城市——比如,虽然你住15楼,但轻轨很可能在你窗前风驰电骋。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中最富庶的成都平原,整个城市平得“一塌糊涂”,所以共享单车也多得一塌糊涂。西安市是关中平原的核心区域,城区想找个坡坡坎坎也很难。所以这两地生活圈方圆5公里范围内,有个啥急事,骑个单车,分分钟搞定——新冠疫情下,这个好处更明显:不搭乘密闭空间的交通工具,不仅不影响生活的便利度,而且利于防范疫情。

总结

我大学毕业后有三个选择。一是留校,工作生活都在沙坪坝;二是回老家西安,毕竟那里有老一辈打下的人脉资源,有“铁晚碗”可端;第三去成都,自谋职业,凭本事吃饭。

想来想去,结果我选择了成都——主要理由:生活节奏闲适恬静,有 美食 ,更有美女。

对题主而言,选择这三地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住房限购问题。截至目前,重庆没有实施住房限购政策,但成都和西安对新房和二手房都限购。在限购政策上,成都略苛刻,且成都房价相比重庆西安都高。如果题主移居想马上解决,估计只有华山一条路——重庆。

不过,从未来城市发展以及住房的升值空间看,成都显然比重庆西安大很多。因此,移居成都,先租房住,熬几年“社保缴费年限”,够资格了,有运气摇到号,那恭喜你!

这种比较法,一般而言,只能感性选择吧,毕竟每个城市有各自优缺点,综合来说,还得看您个人情况。

论宜居因素来说,成都固然最占优,无论城市风貌, 旅游 资源,人文特点,都很难让人不喜欢,分析“少不入蜀,老不离川”一说,有点道理,如果想安逸了,就选它吧。

重庆的发展势头让人看好,号称国家中心城市,感觉比较有冲劲,活力四射,隐藏机会多,当然只是个人印象,夏天是火炉,冬天阴冷,说宜居有点勉强?

西安呢,毕竟是西北地区,和前两者差异蛮大,主要是冬天阴冷吧,丝路上的重要城市,无可替代的 旅游 资源,还是 旅游 就好,移居的话不如选周边的宝鸡或天水呢。

多承下问!

我目前客居成都,户籍武汉。我的看法是:相对于重庆和西安,成都的优势更大。

1,城市面貌。众所周知,重庆是山城,又有雾都的别称,还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故虽有直辖之地位,并无诱人生活之优势。

2,西安经济和前二者无法匹敌。2919年,西安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成都的二分之一。但“火”起来,比重庆毫不逊色;

3,以上二者的劣势,恰恰都是成都的优势。中国唯一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就是成都平原。此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环境优良,生活悠闲舒适;还是亚洲最佳 旅游 城市……成都的优势一时难以尽述。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的感受应该不是溢美之词。

至于成都至国际上的地位,仅从外国驻成都领事馆的数量就可以说明问题了:至今年5月,成都的外国领事馆数量已达20家,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不知我的回复还中尊意否?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我出生在陕西,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但我没在哪里生活,反倒不熟悉。所以主要谈谈重庆与成都。一、先说重庆:从1997年入渝至今二十多年,断续在此生活,安家落户。看着重庆从一个全国最大的县城蜕变为国际大都市。道路畅通了,环境优美了,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当然像我们一样的外哈(也称渝漂)也越来越多了。除了夏日炎热酷暑天气难以接受以外,其他条件都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房价相对合理,机会也多,值得首选!二、再说成都。因为工作原因,2010年入住成都,对成都这个中国最平民,最烟火,最包容,最活力,最受欢迎的国际化大都市感受深刻:首先是气候宜人,一年四季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风景秀丽。其次 美食 之都,随便一个小巷子,都会有绝色 美食 ,让你可以留恋忘返;第三成都名胜古迹闻名中外,从锦里、宽窄巷子到青城山都江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可逛的地方;第四发展机会很多;第五,是一个绝佳的养老城市。

比较而言,如果40岁以下的话选重庆,因为她活力四射,超过40岁,要考虑养老的话选成都,因为她雍容华贵。

笔者出生西安,年青时在四川工作,经常出差成都,不惑之年到重庆至今。

西安、成都、重庆都是 历史 文化名城,其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厚重,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西安兵马俑,成都武侯祠,重庆钓鱼城都驰名中外;其名小吃,诸如夫妻肺片、鸳鸯火锅、羊肉泡馍令人垂涎。但是若移居,还是成都更胜一筹。

西安干燥,冬寒夏热;重庆山城,著名火炉;相比之下,成都气候宜人,生活便宜,舒适安逸。

故,综合来讲,成都较好。

成都……是一座真正意义上来讲,四季分明,来了就不愿离开的城市。它…主打休闲,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色,香,味,美得川菜及四川人的爽朗,好客与名胜古迹,风景区等等!太多,太多,值得夸耀之处……

重庆,是我很喜欢的城市,如果你要做选择题,作为一个重庆人,我当然推荐来重庆。虽然重庆是一座山城,但是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许多别致的风景,比如依山而建的洪崖洞民俗风景区,又比如重庆的夜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重庆多江河多山川,赋予了重庆人的江湖气息,重庆就是一座江湖城市!“重庆两条江,喝酒当喝汤”,充满了豪迈之气,山城和雾都,都是我们的骄傲。重庆是一座 美食 城市,到了重庆,打着赤膊,一伙人一起吃一顿火锅,去江湖菜馆划一顿醉拳,领略重庆人声鼎沸的江湖!重庆多山川,喜欢领略秀美山川的人可以来重庆,缙云山、金佛山、四面山、仙女山……虽然不及泰山的壮阔,不及华山的险峻,但是也多了一份清幽和闲适

成都,地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水网发达,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多 美食 ,是著名的 美食 之城,火锅、兔头、回锅肉、夫妻肺片……喜欢 美食 的小伙伴可以来成都。成都也是一座休闲之都,这充分体现在了成都人的生活态度里。少了些许的紧张忙碌,多了一份闲适和慵懒的气韵。 古话说得好“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它的意思就是: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玩,美女还多。少年应当胸怀壮志,若是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如此一生平淡,难成大事!这充分说明了成都是一座难得的城市。

西安不太了解,不多做评价。

点击关注 @爱尚重庆 ,为你带来更多重庆资讯

比较位置,重庆最好,成都也可以,但是成都在地震带附近,没有重庆安全,

比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 历史 未来,文化底蕴西安更有优势,如果有$就去曲江或高新体验现代,要想回味大唐就到雁塔,要想体验古今就到西咸,要想看未来辉煌还是来马家湾,它位于西安中轴的渭河北岸,未来一定光明一片。

重庆最好!成都靠近地震带,不宜居,西安属于缺水地区,气候也没重庆好,重庆的美女是全国知名。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敲定:人口落了户 城市要接住

凤凰网房产淄博讯(编辑 刘佳)今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敲定。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要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多位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又一次创新,有助于人口要素在城乡间、城镇间自由流动,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

1、落户放开放宽,谁将直接受益?

《任务》中,最受关注的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的措施。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任务》要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如今,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无疑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史上的一大突破。

记者查阅住建部公布的最新全国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统计数据,2017年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天津、成都、广州、南京、武汉等9座,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有西安、沈阳、哈尔滨、昆明、郑州、杭州、济南、青岛、大连、长春等10座。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到2017年数据发布至今一些城市城区人口有所增长,全国661座城市中,将有绝大多数城市不再有落户限制。

“这项政策主要是解决城市存量人口的落户问题,即帮助那些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毅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现状来看,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18%左右,这部分人已经在城市生活,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解决这2亿多人的落户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

同时,《任务》提出,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专家表示,此举能帮助那些发展机会缺失的贫困人口融入城市、摆脱贫困;而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则降低了城市落户门槛,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将大大减轻。

2、人口大量流入大城市,中小城市面临收缩?

除了对大城市落户限制的松绑,对于超大特大城市,《任务》也提出,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一种观点预测,这将加剧城市间的竞争,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将面临人口收缩。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市间竞争。不仅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会有竞争,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也会有竞争。

范毅则认为,不同层级城市户籍制度改变不一定会相互影响,未来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还是看经济发展,落户放开是给不同层级城市公平发展的机会,而中小城市发展机会不会必然减少。

记者注意到,此前许多省会城市、二线城市“广栽梧桐引凤凰”,被媒体称为“抢人大战”。在这些城市给出的条件之中,除了“零门槛落户”,往往还会有各项配套条件。不难发现,人口流动是一个综合问题,人们选择在哪类城市落户前会对成本收益做出预判和评价。正如廖洪乐所说:“那些产业富有活力、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水平高、工作和生活环境优良、自身特色鲜明的城镇更具竞争力,其人口会呈现净流入,城镇会越来越繁荣。反之,城市人口就有可能呈现净流出态势,城镇最终走向衰落。”

对于《任务》首次提出的“收缩型城市”概念,应该怎样理解呢?范毅指出,收缩城市概念来自欧美国家的城市研究,以城市居住人口减少作为评价标准,居住人口减少的城市称之为收缩城市。

范毅认为,目前对收缩城市的认识存在3个误区。首先,不能以城市辖区人口减少为标准来判断城市收缩,应考察城区人口的增减;其次,不能以城市局部区域(如乡镇街道)代替城市整体,中心城区的空心化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确会存在;另外,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或是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困难的城市,由于产业空心化造成城市收缩,与户籍制度关系不大。

《任务》明确,超大特大城市不能无序蔓延,大城市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其中,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边境城市强化稳边戍边作用;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专家表示,这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措施,最终会促进人口在更大空间内自由配置。

廖洪乐表示,城乡间、城镇间人口自由流动,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可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或都市圈。

3、城市人口多了,公共服务会打折吗?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们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去解决问题,目前要分两步走。”范毅认为,一是“落”,即人要进得了城,这就要降低城市落户门槛,让人能公平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二是“推”,即推公共服务,城市要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人口提供适宜的工作、生活、休闲空间。

如何在城市生活得更好?城市人口增多后公共服务是否会打折?这击中了许多已经和想在城市落户的人的痛点。

公共服务扩大增量是政府责任,也是城市发展的表现。为了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能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任务》提出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确保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福利将大大向城市常住人口倾斜。

廖洪乐认为,推进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保证新增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提高,也要保证原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下降;既涉及城乡间政府职责和利益关系调整,也涉及不同城镇间政府职责和利益关系调整。

对此,廖洪乐提出,实现这个目标,一靠投入,二靠改革。比如,在义务教育方面,既要常住地政府扩建或新建更多公立学校,也要改革中高考制度、教育经费分配和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在住房保障方面,常住地政府既要投资建设更多保障性住房,也要在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做更多改革探索;在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既要打通城乡间壁垒,也要打通不同城镇间壁垒,以确保常住人口在常住地享受基本养老和医疗服务。

4、人口持续流出,农村该如何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可分为缓慢发展(城市化水平低于30%)、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介于30%—70%)和平稳发展(城市化水平高于70%)三个阶段。廖洪乐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这个阶段会持续到2035年,2035年以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因此,今后15至20年内会有更多农村人口流向城镇。

既然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是必然现象,那么如何处理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要如何发展?

“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如同铁路的两根铁轨,二者并行不悖。”廖洪乐指出,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为城乡一体化设置了重重障碍,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逐步缩小直至最终消除城乡差别,即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此,必须同时对现有城镇制度和农村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改革那些妨碍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和规则,如城乡土地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范毅认为,过去,农村发展不仅依附于城市还要保障城市,各种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未来,城乡间要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融合发展。“随着城乡户籍不再是人口发展的限制,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城市人口流向农村,比如到农村消费、休闲、居住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4-0858-9752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